MPAA分级制度《看电影的艺术(第8版)》
新的分级制度于1968年10⽉7⽇向公众宣布,并于11⽉1⽇正式⽣效。就像它意图取代的《电影制⽚法典》⼀
样,MPAA分级制度也是⽤来预防联邦政府、州或地⽅对电影的控制⽽实施的⾃律性规章。到1966年时,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美国社会已经挣脱了1930年制定《电影制⽚法典》时所受的道德标准的束缚,⽽诚实的、现实主义的影⽚也已不再与法典的禁令保持⼀致。新的制度与其说是审查制度,不如说是分级制度更合适,评级委员会根据影⽚对⼉童的适宜程度来对每⼀部影⽚定级(现在依然如此)。委员会并不限制或查禁任何电影的摄制和发⾏,它的职责仅限于对影⽚进⾏分级,给每部影⽚贴上清楚的标签,剧院经理可以根据每部影⽚的评级来控制其观众的年龄层次。
⾃1968年11⽉以后,基本上每⼀部在美国上映的影⽚都带有某个评级。美国电影协会为了澄清部分容易引起误解之处,曾对⽂字和符号作了细微的修改,但是今天使⽤的分级制度与1968年制定的标准基本相同。从⽬前的内容上
看,MPAA分级制度按照表格2描述的内容对影⽚进⾏分级。
文章主演的电影也许可以⽤⼀个⽼笑话对最早的MPAA分级制度做出最简单的解释(⼀个相当精确的解释):“在G级或PG
级的影⽚中,好⼈获得⼥孩的芳⼼,在R级影⽚中,则由坏蛋获得,⽽在X级的影⽚中,所有⼈都得到了该⼥孩。”这个笑话准确地反映了⼈们给X级影⽚贴上的耻辱性标记,即将它变成了⾊情⽚的同义词。电视台和报纸不会宣传X级影⽚,⼤多数影院也不会上映此类影⽚。在1990年秋,美国电影协会为了消除被评为X级给影⽚带来的不利影响,将X改为NC-
17(17岁以下禁⽌观看)。这个变化源于电影⼯业施压,要求给予《亨利和琼》(Henry & June)之类的严肃“成⼈影⽚”⼀个公平的市场竞争机会,但仍然少有NC-17级影⽚上映,因为这个分级本质上依然是耻辱性的。于是⼀些导演和制作者转⽽选⽤NR标记(Not Rated,未分级)。例如近⼏年来,⼀些包含露⾻的性爱镜头的作品如《亲密》[Intimacy,由擅长演莎⼠⽐亚作品的马克·⾥朗斯(Mark Rylance)主演]、《胖⼥孩》(Fat Girl)、《棕兔》(The Brown Bunny)和《性爱巴⼠》(Shortbus)都采⽤这种办法。
1968年,在分级制度推出的同时还出版了⼀本列有11条产品标准的⼩册⼦,但那些标准对于弄明⽩影⽚的分级依据毫⽆⽤处。最⼤的问题是,该制度给16岁或以下⼉童的⽗母带来了困惑。其中⼤多数由PG级影⽚引起,这些⼈⼈都能观看的影⽚却带着“建议⽗母引导”的字眼。虽然电视的出现使现代⼉童相对于之前的同龄⼉童更为早熟,18岁与16岁少年的成熟程度还是远远不同。许多⽗母并不清楚PG级的影⽚会出现什么内容,也不知道是否能让他们8岁或12岁的孩⼦在周六下午独⾃⼀⼈去看PG级影⽚。
1972年,⼈们初次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电影⼯业在PG分级标志旁边添加了以下提⽰:有些内容不适合⼉童观看。虽然⼈们要求美国电影协会以欧洲电影分级制度为榜样,将未成年⼈分为⼉童(12岁及以下)和少年(13—16岁),但直到1984年夏天之前,协会⼀直没有新的举动。
1984年6⽉,《夺宝奇兵2:魔域奇兵》和《⼩魔怪》两部影⽚上映,评论家和众多孩⼦的⽗母亲⼀样,⽴刻对影⽚中暴⼒镜头的数量和激烈程度做出了负⾯的评价。1984年7⽉1⽇,美国电影协会制定了⼀个新的PG-13级(涵盖PG和R 级之间的灰⾊地带),⽬的在于警⽰⽗母在允许孩⼦观看此类影⽚时应格外慎重。
因为影院经营者不愿实施第⼆次限制性分级,对观众年龄进⾏限制,PG-13这⼀分级⼲脆将控制低龄观众的负担推给了⽗母,这⼀思想与美国电影协会⾃1968年以来所持的⽴场⼀脉相承。尽管PG级分类令⼈困惑,但1980年之前的多次全国调查表明,公众对MPAA分级制度相当满意——每五⼈中有三⼈表⽰认同。⽽且PG-13级似乎消除了PG级和R级之间的灰⾊地带。然⽽,⼀些对该制度持批评意见的⼈⼠则不这么认为。2002年6⽉,当影⽚《王牌⼤贱谍3》(Austin Powers In Goldmember)上映时,《时代》周刊评论家理查德·科利斯发表了⼀篇⽂章,抗议美国电影协会如此愚蠢、粗俗,将该影⽚褒扬为PG-13级。他以坚决⽽⼜诙谐的笔调写道:“以前,粗俗的幽默和暴⼒通常会使影⽚得到R级。但现在,要想得到R级,必须拿出真正出格的东西,⽐如裸体⼥⼈。”他总结说:“随意⽽堕落的PG-13级让真正的成⼈⽚成了濒危物种。如果连我们最具影响⼒的电影制作者们都不敢制作R级影⽚,美国电影⼜怎么会
成熟?看着《王牌⼤贱谍3》长⼤的青少年长⼤后⼜能够看什么?想看什么?”
在银幕背后,分级委员会对电影业拥有的权⼒仍构成了某种形式的审查,因为委员会在继续⼲涉影⽚的创作过程。影⽚的评级对影⽚能否取得商业成功具有重⼤影响。⼀个R的评级会减少影⽚20%的潜在观众,⽽⼀个NC-17评级会减少50%的潜在观众。为了避免潜在观众的⾃动流失,电影制⽚⼚和制⽚⼈、导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在“确认影⽚可以提交” 之前,必须避免被评为NC-17级,或必须保证影⽚被评为G级或PG级。这种合同迫使制⽚⼈进⾏所有必需的修改以获得理想的评级。如果制⽚⼈⽆法确保得到能接受的评级,电影制⽚⼚有两种选择。它可以拒绝接受提交的影⽚(当然也拒绝⽀付制⽚⼈和导演⽚酬),或者接受该影⽚,并实施“必需的或有利的修改、变更或删减⼀些情节……”的权利以
也拒绝⽀付制⽚⼈和导演⽚酬),或者接受该影⽚,并实施“必需的或有利的修改、变更或删减⼀些情节……”的权利以获得可接受的评级。这样,如果导演或制⽚⼈在影⽚提交给电影制⽚⼚之前不能确保可以获得合同规定的评级,就会失去创作上的控制权。
为了避免在制作的最后阶段失去创作上的控制权,制⽚⼈和导演经常会提前将剧本提交给MPAA法规与分级管理局[Code and Rating Administration,下设分级委员会(rating board),1977年更名为分类与分级管理局(Classification and Rating Administration)]进⾏审批,以便在影⽚开拍之前先把评级问题解决。就这样,在对影⽚提出修改建议的过程中,法规与分级管理局通过对剧本和影⽚终稿的修改,
参与了影⽚的制作过程。虽然这种审查来⾃经济压⼒⽽不是社会压⼒,它们依然是现实存在的某种形式的审查,并与1930年的《电影制⽚法典》有些许共同之处。
没有获得理想评级的制作⼈可以选择对法规与分级管理局的裁决进⾏申诉。MPAA法规与分级申诉委员会(Code and Rating Appeals Board)设在纽约,它独⽴于法规与分级管理局。当⼀部影⽚的评级被提起申诉时,申诉委员会先放映该影⽚,在进⾏投票表决之前,会听取反对该评级的电影公司和法规与分级管理局的辩论。原有评级很少被推翻。在MPAA分级制度⽣效的最初3年⾥,31起申诉中只有10起成功翻案。1974—1980年期间,在⼤约2500部被评级的影⽚中,只有7部影⽚申诉成功。
也许迄今为⽌,被申诉委员会改判的最成功的申诉应该是⼤卫·⾥恩的影⽚《瑞安的⼥⼉》(Ryan’s
Daughter,1970),⼀部⽶⾼梅公司投资制作的影⽚。当影⽚被评为R级之后,公司威胁脱离美国电影协会,声称R级分类将极⼤地限制这部在当时成本⾼昂(1000万美元)的影⽚的观众,从⽽使公司的⽣存受到威胁。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型电影公司的巨⼤压⼒下,申诉委员会将影⽚《瑞安的⼥⼉》的评级改为PG级,这样他们就不会因导致⼀家重要的电影公司倒闭⽽受到良⼼的谴责。派拉蒙影业公司在为影⽚《长征万宝⼭》(Paint Your Wagon,1969)作类似的申诉时也处在严重的财政危机中,但是申诉委员会两次拒绝了将影⽚评为G级的请求。然⽽,2006年,法国战争⽚《圣诞快乐》(Joyeux Noël)被评为R级,但不知何故,在评论家罗杰·伊伯特和理查德·勒佩尔(Richard Roeper)在他们的影评电视节⽬上联合发表对R级的抱怨之后,影⽚被改成了PG-13级。
另有⼀些重要影⽚的评级也曾发⽣变化。《午夜⽜郎》在1969年刚出品时被评为X级,在仅仅剪去⼏秒钟的暴⼒镜头之后被重新评为R级——⽽这都是在它获得三项主要的奥斯卡⼤奖(最佳影⽚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之后。同样的,影⽚《发条橙》最初被评为X级,剪去⼏秒钟的暴⼒情节后变成了R级(但在很多年内,影⽚仍⽆法在英国合法上映)。《周末夜狂热》原为R级,删除了令⼈反感的语⾔后以PG级重新发⾏,以充分发挥它对“17岁以下⼈”的吸引⼒。《巴黎最后的探⼽》(Last Tango in Paris)刚在影院上映时为X级,经过剪切后,以R级在有线电视上重新发⾏,但已失去了原版的震撼⼒。
再往后,史蒂⽂·斯⽪尔伯格希望将影⽚《吵闹⿁》(Poltergeist)的评级从R级改为PG级的申诉获得了批准,⽽《独⾏侠野狼》(Lone Wolf McQuade)因其中的暴⼒情节⽽被评为R级,经演员查克·诺⾥斯(Chuck Norris)申诉说影⽚中的暴⼒情节“具有类似于约翰·韦恩西部⽚中程式化的特征”后,被申诉委员会改成了PG级。布莱恩·德·帕尔玛为了避免把他的影⽚《疤⾯煞星》评为X级,进⾏了长期⽽艰苦的⽃争,并剪去了⼀些暴⼒场景。德·帕尔玛为了给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影⽚《蛇眼》(Snake Eyes)争取⼀个PG-13级,⽽不是R级,也曾与分级委员会进⾏过类似的⽃争,因为他有合同义务必须向派拉蒙影业公司提交具有PG-13级的影⽚。委员会曾以《南⽅公园》的原有副标题过于粗俗为由拒绝通过,影⽚创作者则代之以⼀个可能更为不雅的标题 “更⼤、更长且⼀⼑未剪”,作为某种形式的报复,结果委员会竟天真地通过了。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中不断变化的家长观念,分级委员会近年来表⽰对暴⼒的限制标准已经更严格,⽽对裸体和⾁欲则相对较温和。分类和分级管理局前主席理查德·赫夫纳(Richard D. Heffner)曾说:“⼏年前,若有裸体镜头出现,影⽚会⾃动被评为R级,今天可能被评为PG级,但是暴⼒经常被评为R级,⽽这在以前不⼀定会被限制。这是我们察觉到家长们对这⼀类主题的态度正在发⽣变化的结果。”但是科⽐·迪克(Kirby Dick)于2006年拍的关于MPAA分级委员会的纪录⽚《影⽚未分级》(This Film Is Not Yet Rated)显然表达了不同见解。
只要评级委员会紧跟家长观念的变化,它就可以继续充当控制电影的有效⼯具,⼀如它成⽴之初所设想的那样。然⽽,⼀些电影制作者和制⽚⼚学会了充分利⽤委员会成员的不断变动,来获得想要的评级。独⽴导演兼编剧尼尔·拉布特拍摄的⾸部作品,R级影⽚《男⼈最贱》(In the Company of Men)在观众和评论家中引起极⼤的争议,其第⼆部作品《挚友亲邻》(Your Friends & Neighbors)更是获得了NC-17的评级。拉布特对影⽚被贴上这个标签感到极为不满,他说,他和赞助商只能“等待这⼀届分级委员会任职到期,新⼀届成员上任,然后进⾏申诉,结果改成了R级。这种新⽅法就是尽早提交影⽚,等待这⼀届任职到期,再申诉改级”。其他导演,如汤姆·胡珀(Tom Hooper),带着他2010年拍摄的深受观众和影评家欢迎的影⽚《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不太可能玩这个游戏,只能接受MPAA分级委员会的决定。
《看电影的艺术(第8版)》
作者:丹尼斯·W.⽪特⾥,约瑟夫·M.博格斯著定价:128.00元
出版⽇期: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