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N 2008NO .07
SC I ENCE &TECH NO LOG Y I NFOR M A TI O N 科教平台随着素质教育这一时髦的词汇被引入教
育以来,在各种教育研究的论述中如果没有素
质一词的使用似乎成了一种落后的观念。职
业教育也不例外,在近几年的职业教育的研究
中,素质一词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地攀高,刚
引入且得到推广的“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和
CBE 等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为
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无论是基础教育、高
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不对学生开出了庞大
的、系列化的教育内容清单,一种我们自己都
无法描述、解释不清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追
求在教育界快速地膨胀起来。职业教育似乎
对这一问题更为显著,无论中职还是高职,所
提出的教育目标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和能力要
求,可能是一个人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标与境
界。职业教育追求教育内容远离具体的岗位
知识和能力的这种泛化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还
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呢?这不仅涉及到职
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涉及到实现这一目标的
途径问题。
1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之所以提出职业教育的类型,或者说
职业教育的概念,是因为职业教育应与职业紧
密相关,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
能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目标,而且职业能力中
的职业是具有某特定范围的,它应直接对应于
社会生产(广义的生产)相关的岗位或某类岗
位。因为不存在没有岗位的职业,培养职业能
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职业能力不仅存
在于我们目前所认为的职业教育之中,也存在
于任何的专业教育之中,包括我们所说的普通
高等教育。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笔者已
在相关文章中作了探讨,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
标志:完成初始职业化,在这里不再过多地赘
述。
既然是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过
程中,就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至少是在
模拟的职业情境中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技
能、态度等进行整合并内化为某职业的具体
岗位能力。但是职业教育的泛化,使职业教
育本应追求的教育过程受到了更多的批判,以
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未来学习能力等为主
要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观念似乎已占了主流,
通识教育的泛职业化理念已得到不少人的认
可。通识教育最早是由纽曼提出的,通识教
育就其是各种学科都要具备的、公民的、广
泛的知识讲,它是通识教育;就其是所有公民
都应具备的理智能力和一般知识讲,它是普通
教育;就其基于人性,以人性为目的教育而言,
它是人文教育。是不是在这种广泛知识的教育中,可以使人得到一种基本的技术实践能力呢,徐国庆在其《试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展开顺序》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否定。反过来讲,即使我们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针对某岗位,而不是某具体的岗位,职业教育应追求的是什么,知识在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中才能内化为个体的职业能力,因为在职业教育不断泛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走向了知识化,而非职业能力的养成上。我们说转岗能力也好,进一步学习能力也好,适应能力也好,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否在狭窄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即以某岗位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具体培养目标,或者说是教育方式下,学生就难
以具备这些发展能力呢?其实,即使从一种狭义的职业教育作为出发点,或课程的组织方式,其转岗适应能力也未必就差。2职业教育泛化的原因分析职业教育既然是针对某岗位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为什么职业教育的泛化在各种教育理念的支持下似乎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声音呢?其实,这是目前我们所说的职业教育一种无奈的选择。首先,我们可以从职业学校的现状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主要是由高职学院、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所组成。高职学院大多是过去的普通中专所改建,与普通中专的教学模式有着无法分割的历史渊源;而过去的普通中专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员,它的教学内容与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又具有极其相似之处,而且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设施,尤其是涉及工业企业生产的教学设施,离能真正地开展职业教育相距甚远。职业高中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由方式形成的,其教学设施的落后程度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学校就不具备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最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是技工学校,但技工学校(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技工学校)由于企业转制等各种原因造成严重的经费短缺,设备更新缓慢。同时,近十年之中,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一直不强,就业弹性就全国而言在某些年还是负数,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实使技工学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技工学校不得不放弃这种传统的领域,向第三产业拓展。在这种情况下,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特征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削弱了。其次,从职业学校的师资看,进行以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培养也难以达到要求,对“双师型”教师的大力呼唤就是师资状况的一个确切的反映。第三是职业学校的运行机制的影响。收费上学,学生分摊教育成本后,学生规模的扩大无疑成为职业学校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有了规模,才能得到更多的收入。但问题是,对学生的收费标准是由政府规定的,学生规模的扩张所得到的
收费难以弥补真正开展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经费缺额。在这种背景下,以基础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思潮无疑为职业学校摆脱困境到了一种合理的出路,得到许多人的认可成了必然。3学校职业教育的延伸虽然我们无须担心职业教育的泛化问题,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怎样才能把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具体岗位职业能力协调起来,或者说衔接起来。因为,只有在对口就业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得以应用,才能显著提高生产率,在对口就业不畅的情况下,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非对口岗位如何才能快速地成长为岗位合格人员,这一问题仅靠教育系统是不能解决的,最好的一种途径是广泛地开展企业的岗前或在岗培训。然而对企业来说它们更注重追求利润,只有当他们觉得培训投资有利可图时,或者当他们的培训投资不需太多的投资成本时他们才愿意投资于员工培训。因为,企业投资培训也面临着风险,对员工过多地提供培训,当受培训人员培训后未对其很好工作就离开企业时,企业就会损失投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而且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出口问题也影响极大。我们应当通过职业教育的延伸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不应强制所有的学校都面向更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教育,也不应对企业采取严厉的培训程序来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至少可以有两种途径。(1)大力发展独立的培训机构。从目前看,需要技能培训的不仅是刚从校门出来的学生,我国存在的大量失业、下岗人员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急需转岗和再就业培训,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一问题可能更为严峻。因此,我们应建立一定区域的技能培训中心,这一技能培训中心以区域的产业结构为依据来确定具体的培训项目,通过短期培训来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过程。引入培训机构这一中间环节,有以下几点好处:(1)独立培训机构的专业化和针对性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为企业提供适需的劳动者。(2)学校主要从事专
业基础教育更易发挥其规模效益。(3)可以减少学校设备投资的浪费,因为,学校设备往往只能用于在校的少数学生,中间培训机构可以更广泛地用于社会失业、转岗的人员再培训。()有利于缓解企业与就业人员在培训问题上的纠纷,尽
泛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魏金萍
摘要:职业教育泛化是指职业教育远离具体的职业岗位(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走向专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泛化是学校职业教育的一种无奈选择,是社会经济对教育制约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职业教育的泛化并非都是有害的,它可以使更多的适龄人口得到专业教育。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加快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接环节建设,如发展独立的培训机构、发展规范的学徒制等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不仅是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弱势体职业教育的需要。关键词:职业教育泛化职业教育延伸培训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8)03(a)-0117-02
117
C E CE ECH A 4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 GY I NFORM TI ON 2008N O.07
SCI EN CE &TECHN OLOG Y I NFOR M A TI O N 科教平台
管在培训中,个体负担了更多的成本,但这种成本能够在进入企业后,由于其熟练程度高而增加收益来得到弥补,这实际上也是企业最易接受的雇佣形式。(5)由于独立培训机构的培训可以给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一个明显标识,比企业培训更有利于劳动者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对企业没有损失,但是企业所能支付的较高工资实际上也是对职业教育的投资。这种中间独立培训发展的经验,在我国的香港以及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都有可资借鉴的经验。(2)发展规范的学徒制。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但是在我们高喊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之时,却把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学徒制扔在了一边,基本上废除了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制度的学徒制。当然,我国那时的学徒制是存在缺陷的,它的主要缺陷,一是没有明确的进入标准,学徒制主要是工人子弟接班和计划安排的新增就业人员的岗前培训,由于没有明确的进入标准,过低的文化基础,如有的小学不毕业就当上了学徒,使学徒制培养的工人适应能力差。实际上,在那时学徒制只是社会用人制度的一部分,而非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二是没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和标准,尤其是专业基础理论。
三是对于指导学徒的师傅没有筛选机制,师傅本身的操作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学徒工的学习成效影响甚大。但这并不是学徒制本身
的问题,主要是一个不规范问题。学徒制的
取消对我国产业工人的培养,损失是巨大的。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显现,上海已实施了庞大
的职业见习计划,在其它经济发达地区也正在
发展,这说明学徒制有其自身的优势。需要
指出的是,发展学徒制更易解决弱势体的就
业问题,在学徒期间无论是否得到工资,它都
远比学校教育成本低。在社会的现实中,多
数弱势体的职业教育就是通过学徒制来完
成的。由于我们没有学徒制度,无论是企业
还是个体即使有学徒的需要,但学徒在企业的
存在可能将会被认为是一种非法用工,尤其是
在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情况下,更为无职
业技能的人员进入企业带来了困难,企业接受
愿意学徒的人员对企业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这是大多数企业不愿做的。如果把它进行规
范,使之合法化,也是对职业教育的多元化投
资。我们不能只强调企业把大量的资金给学
校,学徒制可能是企业更容易接受的投资职业
教育方式。这对解决我国庞大的贫困人口就
业问题和满足企业需要大量的熟练工都是有
益的。
参考文献
[]申家龙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内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迫切需要既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双语教学是培养一代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创新事业的途径,也是我国大学国际化、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一项重要手段[1],因此在我国振兴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在高等院校要大力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主要是指英语)来讲授专业知识[2],其目标定位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通过使用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增添学生运用外语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用外语进行交流[3]。目前,双语教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观测点之一,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4]。由于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我国双语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双语教学质量急需提高。本文针对国内双语教学问题,提出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途径,对于国内双语教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1我国双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高校开始进行科技英
语教学,主要介绍一些科技英语的特点及英汉
互译教学。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及对外开放需
要,英语教学不断深入,高等院校开设专业英
语课程,但层次较低,仅仅要求学生对专业英
文翻译理解即可。为了加快我国科技和经济
与世界接轨,教育部鼓励高校进行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不同于专业英语,强调在非语言类学
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它不仅要求教师用英
文进行板书,且需要至少有一半时间用英语对
该门课程进行讲解,因此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5]。
根据我们从事理工科双语教学的实践,发
现双语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对双语教学认识不足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采用了双语教学,但是
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尤其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
足。有些高校的管理者仅仅追求双语教学开
课数量,而对双语教学效果漠不关心;任课教
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设双语教学,应付现
象严重;学生往往认为学外语是公共英语课和专业外语课上的事,对双语课程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大多高校双语教学流于形式,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1.2双语教学教师质量问题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良好的双语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专业和语言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沟通和管理能力,能够将两种文化、语言有机地融合与转换。但目前双语教学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一般高校中真正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没有专门培养双语师资的高校或专业,导致大多教师的外语交流水平较低,更不用说用外语进行教学。目前从事双语教学的部分教师是经过简单专业培训的英语教师,这些尽管具备较强的英文能力,但专业知识不系统,从而无法深入传授专业知识。另外一部分是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大多英语听说能力欠缺,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大打折扣,
进而影响到双语教学的实际成效。提高“双语教学”质量途径初探
闫焉服1纪莲清2郭晓晓1张柯柯1
(1.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2.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双语教学是我国大学国际化、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针对目前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建议,包括双语教学教师素质的提高、授课技巧改善以及双语教学环境的培养等,为提高我国双语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8)03(a)-0118-02
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2]申家龙.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层次与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3(9).[3]申家龙.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初始职业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6).[4]张岂之,谢阳举.西方近代现代大学理念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4).[5]徐国庆.试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展开顺序[J].职教论坛,2003(4).[6]闵维方,等.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18C E CE ECH A 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