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维之《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
临泛:临流泛舟。诗题一作“临眺”。
楚塞:楚国边塞。指襄阳一带的汉水,因其在楚之北境,故称“楚塞”。
三湘:历来说法不一。古典诗文中多泛指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现多来指湘水总称。湘水合沅水称沅湘,合潇水称潇湘,合蒸水称蒸湘,故称三湘。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此处指江汉一带。
九派:派,水别流为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会大禹治水,凿江流,通九派。关于九派,后人有多种解释,唐人多指湖北、江西一带的长江,因这段长江有很多支流,故称九派。“九”表多数,非实指。
郡邑:州郡所在的城市,此处指襄阳。
留醉与山翁:用晋山简的典故。山简好饮酒,镇守襄阳时,常在习氏园池游赏,每置酒尽醉。
解读:
泛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时王维南选途经襄阳时所作,按照唐代官制,黔中、岭南、闽中一郡县之官不同吏部,以京官五品以上一人充使补御史一人监之,四岁一往,谓之南选。诗人途径襄阳时,泛舟汉水,感叹汉水之浩渺,从线条、彩、构图等方面展现出汉水之水墨山水画的闲淡意境,这也是诗人融画法入诗歌的高超技能,体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首联是一幅鸟瞰汉江全景图,将汉江南接三湘、东通九派的水势和壮阔意境一笔勾勒,作为全诗或整幅画的背景渲染至极。颔联则是远景描写,纵目远眺,滔滔汉江之水仿佛一直流向天地之外,两岸青山重叠,一片迷蒙,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明人王世贞曾盛赞这两句是“诗家极俊语,却入画三味”,单就彩而言,这一联体现水墨山水画中特有的空间闲淡。“天地外”“有无中”这是以单纯衬复杂,以空白衬无限。联系上联,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了一个苍茫、淡远的意境,不仅在其中的“我”不存了,连“我”之外的天地也混沌了,“我”,天地无分,忘我、忘山,宋人词中多爱化用其句。
颈联是近景描写,诗人的视线从天地外转移到眼前的水势,由于舟随波上下起伏,仿佛一个
晃动的镜头:两岸的城郭在满面上漂浮,远方的天空也好像在颤动。这是运用错觉化静为动,渲染汉江的水势,“浮”“动”二字用得极妙。
如果说前三联是一幅山水画卷,那么尾联就是这画卷上的“题画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用晋人山简的在故事,意在表明诗人愿与山翁共谋一醉,对襄阳风物溢于言表。
清人纪晓岚曾认为此诗三、四句好,五、六句撑不起,六句尤少喷水,不过是敷衍三句,这自然算他一家之言,学该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既有诗情之美,又有绘画之美,当为王维“诗中有画”之一名篇。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山西祁县)。后徙家蒲州(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时,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郞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郞中。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安史乱后,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心迹。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司六等定罪,王维以此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二年(758),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次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
。王维信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故人称“高人”“诗佛”。《全唐诗》存诗4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