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D E B A T E
文_夏德元费雯倆吴华清
夏德元
▼
主持人
新闻学博士,上海理工大 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 授,互联网与文化创意产业协 同创新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 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员
费雯偭
▼
对话嘉宾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 究生,上海杉达学院时尚传播 系主任,副教授,巴黎政治大学 高级研究学者
吴华清
▼
对话嘉宾
新闻学博士,宁波日报主 任编辑泛
夏德元:灾难事件与生俱来的彩及其显著 的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破坏性和社会性等特 点,使其必然成为某一时期舆论关注的焦点,其 新闻价值不言而喻。从去年夏天的洪涝灾害到 今年春天突发
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各类媒体对一 线灾情的客观报道之外,也出现了 一种令人不安 的泛娱乐化倾向。对这种现象两位怎么看?
费雯倆:灾难报道的泛娱乐化并不是近年来 新出现的媒体现象,但是不容否认的是,传播主
体大众化、传播手段多样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使 得这种倾向更加严重。灾难报道泛娱乐化主要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报道的焦点转移到灾难 中带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的场景与细节之中,例如 把新冠病毒戏称为‘'阿冠”,并为新冠病毒制作拟 人化的漫画角。二是为了抢占新闻u 噱头",强 行制造娱乐性话题,将重心转移到具有猎奇性的 八卦新闻报道中。以今年夏天澳洲森林火灾为
例,森林大火蔓延4个多月,许多自媒体却对此进 行调侃,而不少偏激的观点和表达居然也吸引了
乂
传媒评论丨Media Review
2020年第 12
期
不少流量。三是灾难报道方式不当,对受灾者造成重 复创伤。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当地一家媒体对地震中 幸存的一只猪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记者还运用拟人 的手法陈述猪的内心活动,这不仅违背新闻真实性原 则,还对受灾者造成再次伤害。
吴华清:作为媒体从业者,我对灾难报道中的娱 乐化倾向深有感触,也深恶痛绝。卖萌耍宝、娱乐一 切,每一次的灾害报道中娱乐化的故事、段子总是层 出不穷,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此起彼伏。2008年的汶川 地震、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今夏我国多地发 生的洪灾等,一边是灾情深重,一边是"娱情"不断,让 人深思;一边是遭遇困境的灾民和各地政府社会的救 援应对,一边是各种恶搞段子、娱乐化改造过的“新 闻”和跟风传播、点评的无聊看客,这些娱乐化的现象 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
夏德元:确实如此,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 直接影响着受灾众及关注灾情的受众对灾情的认 知和判断。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灾难报道的泛娱乐化 现象呢?
费雯俪: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传播格局 的改变为灾难报道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媒介技术 加持下,新闻工作者不必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也可 以根据自媒体或目击者的片面信息和画面进行经验 性的撰写以博眼球。例如在疫情期间,全国多个自媒 体出现了 "丢下一万元就跑的报道,从刚开始丢的是 价值不等的钱,到出现丟食物、首饰、珠宝等物品,甚 至出现了丢猪的假新闻。第二,媒体竞争对媒介伦理 规范的冲击。在媒体恶意竞争和利益的驱使下,不少 媒体在报道的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
情节性、戏剧 化,甚至演变为追求刺激性,远离新闻伦理规范。第 三,媒介认知偏差。在重大灾难事件报道中,有些媒 体把娱乐化新闻当做践行正面报道理念的产物。。
吴华清:灾难报道无不备受受众关注,客观上都 是吸引眼球的新闻富矿,也是各类媒体的兵家必争之 地。灾难报道娱乐化表达的现象有着深层背景和底 层逻辑,从表面上看是信息内容生产、新闻话语表达 的问题,根本原因却在于对灾害的认知、社会责任的 意识和媒体角的定位出了问题。一是竞争失序,媒体失范。如今,新闻传播竞争进入刀光剑影的"红海”,舆论广场众声喧哗。为在茫茫信息大海中吸引眼球,不 少自媒体选择剑走偏锋,升级灾难信息的娱乐功能。同时,失去信息传播垄断地位的一些地方媒体,为扩大稿 件传播影响力,同样容易产生未经仔细权衡便仓促发稿 的冲动。于是,在速度与激情的PK中,少数媒体不知不 觉地在竞争裹挟下淡忘了新闻伦理与社会责任。二是 商业驱动,狂蹭热点。灾难报道通常是人们关注的热 点。自媒体通过消费灾难事件搭车热点新闻的目的或 是基于自媒体账号商业价值增值的考量,或是通过制造 娱乐话题博眼球、抢粉丝,谋求商业利益。三是底线失 守,三观扭曲。灾难报道泛娱乐化不只是新闻价值判断 上出现偏差、错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人性和生命的 漠视苦中作乐”的极端化传播反映出部分媒体人“三 观"的扭曲、职业素养的缺失。灾难新闻的"自媒体炒作 一自媒体跟风一主流媒体跟进一更多自媒体跟进”式循 环,不仅严重消解了生命本该有的严肃,更暴露出媒介 底线的溃败—
—娱乐底线已然突破社会道德底线。四是调剂情绪,跟风传播。灾害中的受众承受着“负面信 息"的不断
冲击,出于调剂情绪需要通常会通过娱乐释 放精神压力。新冠疫情期间,〈下一站是幸福》《想见你〉等剧占据了热搜位。不管是追剧或是追星,都是调剂情 绪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在喧闹的舆论广场上 去"追”那些包裹着灾难内核的娱乐段子,却是踩着别人 的痛苦自己作乐。
夏德元:虽然全媒体时代给灾难报道提供了前所 未有的开放环境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但是媒体对灾难 的“娱乐化”表达,折射出的是媒体对社会伦理的认知 偏失。那么,灾难报道频繁地出现泛娱乐化现象会带 来怎样的后果呢?
费雯俪: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 是对幸存者造成的二次伤害。为了追求新闻价值和 商业利益,部分媒体时常对灾难幸存者进行围追堵截,根本不顾及幸存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强迫他们 回忆灾难细节和心理感受,令幸存者反复陷入痛苦的 回忆而无法自拔。这样的“还原现场”不仅侵犯了受 害者的合法权益,还会让受众产生心理恐慌。更令人 担忧的是,灾难报道中充斥着娱乐性的调侃语言,会
D EBAT
E =交锋
Media Review丨传媒评论Z F
2020年第12期
使公共舆论语境发生悄然嬗变。其次是对媒体公信 力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媒体公信力建立在新闻真 实性基础上,新闻真实是受众信任媒体的首要条件。 而在传统新闻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共存的全媒体时 代,部分媒体在灾难报道中频发信息不实、主次颠倒、 态度戏谑的报道和推文,会让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 社会影响力逐步消解,进而使媒体丧失公信力。
吴华清:媒体报道构建的'‘拟态环境”是人们了解世 界的窗□,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依然如此。地震、疫 情、洪灾本是让人生畏的巨大自然灾害,而部分媒体塑 造出来的“符号真实”却是调侃性的、娱乐化的,这或许 能消解掉灾难带来的部分痛苦,却难以引导受众关注灾 难、思考灾难,减少灾难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比灾难 更可怕的是,灾难报道的泛娱乐化现象在今天的网络空 间却见惯不怪。像生命逝去这样本来是世间最为严肃 的事情,却在网络舆论中化解为段子的素材、消费灾难 的食材。网络空间里面的娱乐文化,一旦突破本该坚守 的底线,世界上还有什么事物不会遭遇戏谑和挑逗?更 严重的是,本来以严肃为特征理应铁肩担道义的主流媒 体,有的为了迎合流行的虚无和荒诞情绪,也在进行着 自我解构。长此下去,将不只是媒体行业受到侵蚀,而 且会对每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冲击。尼尔•波兹 曼曾指出,"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 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 断的能力,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了既无知且无 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这不能不令我们忧心社会的 未来:一个日渐丧失严肃能力的体,该如何去创造有 建设性价值的未来文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 自媒体还是主流媒体,失去了严肃思考谨言慎行,便失 去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即公信力。一味地追求娱乐至 死,无异于主动"死’_。
夏德元:的确,媒体应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努力 改进灾难报道的采编传播方式,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杜绝泛娱乐化现象在灾难报道中 再次出现?
费雯価:我认为要改变灾难报道的泛娱乐化现象 要从机制和素养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灾难新闻应急 报道机制。在全球格局剧变、环境恶化的时代,灾难
交锋=D EBATE
报道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家常便饭”,媒体针对灾难 需要制定一套完善、健全的灾难新闻应急报道机制, 基于这套对策机制,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 能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公众发布真实信息,而不 会因为事件的突发性就束手无策。除了有利于媒体 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快速反应外,健全的灾难新闻应 急报道机制也有利于树立起正确的灾难新闻报道的 价值观念与伦理规范。
二是提升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在报道灾情的 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需要严守道德规范,及时有效地 报道灾情,持续关注灾情的进展,并向广大众提供 公开透明的各种信息,但要掌握好尺度,注重人文关 怀,改进灾难新闻的采访及报道方式,避免对幸存者 造成重复性的深度伤害。
吴华清:灾难报道的娱乐化现象由来已久,减少 和杜绝这一不良现象,需要从媒体监管、媒体责任、新 闻报道、受众疏导等多角度着手堵漏洞、开良方——
首先是要认清媒体责任。无论是主流媒体、商业 媒体平台还是自媒体账号,面对灾难的新闻传播,首 要责任是传递防灾、救灾的正面信息,而不是一味谋 求点击率、转发量。媒体应当进一步承担起自身的社 会责任,加强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无价的认知。
其次是要提升报道透明度。信息公开透明是防 止灾难报道引发“次生灾难"最有效的手段,应当借助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让政府等权威部门掌握的信 息在第一时间广泛传播,对灾难进行全面报道,提升 对灾害的准确认知,挤压由于信息不对称生发谣言、 娱乐段子的空间。
再次是要加强对受众的正面引导。从受众角度 寻救灾对策,针对不同受众人进行精准传播,通 过新闻评论及时发声,引导众从错误信息中摆脱出 来。越是灾难时刻,榜样的力量越是不可小觑。湖北
武汉疫情突发,当地医务工作紧张繁忙,韩红爱心慈 善基金会及时驰援,以高效、公开、透明的工作流程备 受点赞。此时,公众人物发挥了榜样作用,利用自己 特殊身份作了积极影响,让正能量新闻高歌猛进。疫 情期间,韩红等歌手写歌、影视演员录制丨D 表达对全
国抗疫的支持声援,发挥了媒体正面引导和名人榜样 示范作用,也有效推动了武汉疫情防控的扎实进行。
责任编辑_章瑞华
M
传媒评论丨Media Review
2020年第12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