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2年日本成人慢性肾脏病-骨、矿物质代谢异常诊疗指南(下篇)
7.1 腹膜透析(peritonealdialysis:PD)疗法特点是连续化,血中Ca、P、PTH水平相对稳定(无等级)。
7.3 为维持适当的P水平,推荐限制饮食中P的摄入,保留残余肾功能,适当服用磷结合剂(1B)。
7.4 使用2.5 mEq/LCa浓度透析液,抑制高钙血症,纠正低转化骨病。(1C)
低PTH水平、低转化骨病是PD患者的主要特征。研究证实,PD期间使用3.5 mEq/L、2.5 mEq/LCa浓度透析液患者,后者使用碳酸钙、活性维生素D的比例高,且PTH呈现高值倾向[13]。透析液Ca浓度调整应该比药物疗法先行。
8非透析期患者的CKD-MBD
8.1 测量项目和频率
8.1.1推荐血清P、Ca、PTH、ALP值的测量是从CKD3期开始(1C)。
8.1.2 血清P、Ca,ALP值的测量频率是,CKD3期每6~12个月,CKD4期每3~6个月,CKD5期每1~3个月(无等级)。
8.1.3 PTH值在CKD3期测量每12个月,CKD4期每6~12个月,CKD5期每3~6个月一次(无等级)。
8.1.4 骨密度检查和骨代谢指标的测量,CKD1∼2期患者以及不伴有生化异常的CKD3期患者,和普通人一样(2B)。
8.1.5 非透析期CKD患者的骨活检检查,与透析患者一致(无等级)
8.2 管理目标和方法
8.2.1 血清P、Ca值维持在临床目标值范围内(2C)。
血清P管理,包括饮食限制P的摄入和口服磷结合剂(无等级)。
血清Ca管理,服用含Ca磷结合剂和口服活性型维生素D, 剂量根据患者临床情况个体化调整(无等级)。
8.2.2 PTH的管理
限制饮食中的P、磷结合剂的使用、口服活性型维生素D(无等级)。
8.3 预防骨折的发生
对CKD1~2期患者,推荐和普通人一样的骨质疏松症(1A)。不伴有生化异常的CKD3期患者,和普通人一样的方案(2B)
CKD早期,由于PTH和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3,FGF-23)等作用,血清P保持在正常范围,随着肾功能的进展,P的蓄积更加显著。CKD患者PTH的上升从CKD2~3期开始出现,高P血症、低Ca血症从CKD4期以后出现,这些值的测量建议从CKD3期开始,频率与K/DIGO指南[2]相同。
非透析期CKD患者血P值的目标值设定为临床设定的目标值之内。方案与透析患者差别不大。
非透析期CKD患者血Ca的管理与透析患者类似。合并高Ca血症时,应考虑是否伴有恶性肿瘤和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oidiam, PHPT)等疾病。
SHPT从CKD早期开始出现,是非透析期CKD患者高转化性骨病的原因,需要对其进行管理,包括考虑是否存在P蓄积、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等。
关于非透析期CKD患者PTH的管理目标,本指南与K/DIGO指南[2]相同。
阿仑膦酸钠、盐酸雷洛昔芬、特立帕肽等对于CKD 1~2期和不伴有生化异常的CKD3期患者可以降低骨折风险。但对于存在生化异常的CKD 3期以及CKD 4~5期的患者,这些药物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
9.1 肾移植前
9.1.1 为了保持移植后骨骼、矿物质代谢良好,建议从移植前开始骨、矿物质代谢管理(1C)。
9.1.2 在移植前进行一次血清P、校正Ca、PTH浓度检测(2C)。
9.1.3 在活体肾脏移植前患有需要进行介入的甲状旁腺增大时,在移植前应进行甲状旁腺介入(2C)。
9.2 肾移植刚结束后
9.2.1 在肾移植后的急性期(特别是1~2个月内),建议在血清P、Ca、PTH浓度检测值达到稳定之前,每周检测一次以上(1C)。
9.2.2 出院之前对血清PTH浓度检测一次以上(无等级)。
9.2.3 因为移植后的一年内易发生骨矿物质含量减少,在移植前和移植后,应通过双光子骨密度(DXA)定期(每6个月~1年)检测(2D)。
9.3 肾移植后慢性期
9.3.1 在移植后的慢性期(1年以后),与非透析期CKD患者相同,根据CKD的病情,实施P、Ca、PTH的测量和管理(无等级)。
9.3.2 移植一年之后,高Ca血症(特别是校正钙≧10.5 mg/dL)和高PTH血症(超过目标值上限)继续发展时,应考虑实施甲状旁腺介入(2C)。
9.3.3 为了防止药物导致的骨密度下降,应尽量减少类固醇类药物的用量(2C)。
总之,2012日本CKD-MBD指南在遵循2009KIDGO指南的基础上,以改善CKD患者日本深夜成人节目预后为主旨,结合本国人特点对部分检测指标目标值进行了修订,其血P目标值上限放宽,PTH目标值降低,使临床操作更为方便。同时涵盖疾病范围增加了淀粉样病变、肾移植骨病等,为亚太地区CKD-MBD患者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