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从小说电影女性话语的结构与重建探究
作者:宋宜霖
来源:《声屏世界》 2019年第11期
    宋宜霖
      摘要:张爱玲是我国近代著名作家,她笔下的《·戒》一书是一本颇有名气的女性小说,《·戒》主要是以女性作为叙事主体,讲述的是一位为了爱情的女性在当时政治环境中的理性与感情冲突。当《·戒》改编为电影时,《·戒》中的女性话语权就开始进行了结构与重建。李安在改编《·戒》时削弱了女性话语权,提升了男性话语权,然后使得女性话语权和男性话语权之间在电影中展现出了性别的格局,让观众不禁开始对人性展开探索。
    关键词:《·戒》 女性话语 结构与重建
    在张爱玲的小说当中,女性永远都是书中的主角,并且女主角的爱情在书中也以凄凉之美展现出来。张爱玲笔下的女主角都是处于兵荒马乱的时代,面对时代的压迫,女主角显得凄凉无助却又不甘现状,想要突破种种束缚,寻感情的慰藉,对男性充满了爱慕与幻想,最后陷入爱情中的女主角,通常结局都是悲剧性的。在这样的打击下使得女性命运的悲剧性进一步提升,这也是张爱玲小说中展现出的女性意识。
    《·戒》小说中女性话语
    王佳芝是《·戒》小说中的女性主角,小说中的情节基本上是围绕着王佳芝来开展的。张爱玲通过第三人称的描述将王佳芝的处境经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并且在小说中暗示了当时王佳芝特有的心理和敏感情态,例如在《·戒》小说开头就描述了王佳芝和几位官太太在一起打麻将,其中有两位身穿着黑的斗篷,戴着一根耀眼且沉重的金链条,并且将金链条作为大衣的纽扣,表达出一种不村不俗。还有另一个太太戴着耀眼的钻戒,钻戒是代表女性魅力的一种标志,很多女人都会对钻戒产生出一种渴望的心理状态,王佳芝当然也不会例外。张爱玲在此处将王佳芝戴着翡翠戒指在众位官太太中显得有些“闹笑话”进行了生动描述,为小说后面王佳芝挑选钻戒埋下了铺垫,把女性的天性和欲望完整地展现出来,使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比男性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女主角很强的小说    在《·戒》小说中张爱玲还描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易先生的身材较为矮小,王佳芝的身材都快要高出易先生半个头了。另外,易先生显露出的气质就是滑稽和老成,从这里可以看出王佳芝和易先生的差距,通过对比将王佳芝的“美”完美地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张爱玲在小说中对女性的偏爱,并且在一定程度下暗示了在小说中女性意识是高于男性意识的。
    张爱玲除了在小说中采用第三人称来进行描述外,还在文中精巧设计王佳芝的心理,将王佳芝复杂细腻的心理状态生动地呈现给读者,促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特别是王佳芝在珠宝店时内心所产生的心理
活动,将一个女性在爱与不爱之间挣扎选择的痛苦形象地体现出来。王佳芝一直不愿意相信自己爱上了易先生,但是回忆起来发现和易先生虽然存在着一些“爱”但是缺乏爱的浪漫与激情,可是当自己再看向易先生时却从他的眼神中看出来他是爱自己的。于是王佳芝之后对易先生做出了警示,最后导致了刺杀易先生的计划失败,而最终自己和同伴也牺牲掉,读者可以判断王佳芝最终还是站在了爱情的立场上。
    李安《·戒》电影中的女性话语
    李安改编的《·戒》电影在情节上与小说是没有太大差别的,并且李安在改编《·戒》电影时,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合理,将张爱玲在创作时留下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弥补。很多在小说中相当于路人的角,也增加了其分量,在电影中成为较为重要的部分。《·戒》电影中加强了男性主义,给予了男性更多的话语权,使得男性主义形象在电影中变得生动饱满。王佳芝也不是电影情节主要的叙事主体,不再让观众感受到和小说一样看“独角戏”的感觉。
    《·戒》电影加入了一个小说中并不存在的角:王佳芝的父亲。王佳芝的父亲在电影中首次出现是王佳芝在与赖秀金对话时,王佳芝向赖秀金解释了父亲带她的弟弟去了英国,而自己也应该在两年后被父亲带到英国去,可是没想到两年后就发生了战争。王佳芝的父亲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带她前往英国,再加上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较为严重的。王佳芝的成长是十分缺乏父爱的,这也为后来王佳芝将这种感情缺乏投入到了比自己年长的易先生身上做好了铺垫。另外,在电影当中王佳芝的上司老吴把王佳芝
给父亲写的信烧掉,在电影情节中暗示了“厄勒克特拉情结”结束,为王佳芝与易先生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电影还充分表明了当时男权主义对女性的控制,而女性的命运也深深地掌握在男权主义手中。电影也从侧面反映出假如王佳芝父亲将她接到了英国,那么就不会发生后面和易先生的爱情悲剧,王佳芝也不会死掉。
    在电影中男性主义对于女性的控制欲望,也在易先生和王佳芝身上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说中易先生对待王佳芝温柔和善,电影中易先生的扮演者梁朝伟却展现出一种强硬、暴力的形象。这些形象在电影情节中展现得十分明显,最后即使王佳芝给易先生警示让他获救,但易先生还是选择了政治利益,放弃了对王佳芝的感情,下令对王佳芝进行处决。在《·戒》整个电影中都充斥着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控制,将女性话语解构与重建,让女性话语从主体变为了客体。
    《·戒》电影将当时环境下的男性注意和政治权力、民族观念有机地关联在一起,塑造了男性比女性地位重要的特点。在小说中,邝裕民聚集剧社成员参与抗日活动是源于爱国的热血激情,而在电影中邝裕民以报酬为目的,而老吴也是因为复仇而参与到计划当中。电影中男性角的命运都是和时代环境、民族发展息息相关的,这些复仇者将本身的家仇提升到了国仇,而女性在电影中就显得有些被疏远了,成为了一个客体,让女性在电影中展现出一种“,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觉。
    在电影中加大了对男性角面临生存命运的描述,给予了易先生更多的感性展现,这与小说中的无情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面对政治和王佳芝的爱情,易先生一直保持着一种慎重与怀疑的心理状态,他在面对政治时也是会产生恐惧的。自己的前途、自己的命运以及民族的存亡,都是易先生自己所恐惧的,虽然他表面上看起来冷静沉稳,可是内心何尝不是波涛汹涌,而情感对于他来说就是在长期的压抑下形成的一种源自内心的渴望。在电影中观众可以明显观察到易先生对王佳芝的爱意逐渐攀升,逐渐松懈了防备,为她定制了精美的鸽子蛋钻戒,渐渐地在电影中融入了情感世界。电影将易先生的政治压抑和感情都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展现了他在理智中的无奈,最后还是被真相所打动做出了理性的决策,处决掉了王佳芝。在电影的最后他坐在往昔的床头若有所思,似乎在电影的最后想要为观众带来一个道理:男性同样是会面对命运的困境和爱情沼泽,只是迫于实际的生存环境,而无法将自己内心真正的情感表达出来,不被人所理解。
    《·戒》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男性形象要比小说生动丰满得多。男性形象展现得丰富多样,有正直、阴险、懦弱、勇敢、无畏和自私等,还为男性加入了叙事视角,站在男性的角度去进行了思考,将《·戒》小说中进行了女性话语结构与重建,削弱了女性原本在小说中的地位。
    电影《·戒》将女性话语与男性话语拉到了同等的位置来进行演绎,也把女性和男性之间的主要冲突充分地在王佳芝和易先生身上展现出来,体现了王佳芝和易先生在爱情沼泽中的人性挣扎,最后失去理智所产生的行为成为了双方真正的“行为”。王佳芝在爱情和理性之间挣扎,易先生在恐惧、孤独和扭曲的欲望中挣扎,两人在一起的表现让观众深刻认知到了当时时代环境背景下不为人知的一面,将当事人
人性阴暗的一面带给了观众。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戒》电影中对王佳芝与易先生的特写镜头不断进行切换,其效果就是为了让观众能够在女性话语和男性话语之间形成一种独立的、自由的、广阔的思想精神状态,放下女性和男性话语权利的争斗,放下政治争斗,单一地看待和戒、爱和恨、理性和感性、正义和邪恶,让观众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里明白生命的渺小。
    结语
    总而言之,《·戒》这部电影在拍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拍摄镜头为全景和特写,在针对不同人物不同事情时就会进行镜头的切换,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重要的东西有效地展现出来让观众理解。《·戒》从小说到电影女性话语得到了结构与重建,让观众站在客观的第三视角认识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即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的矛盾,又在第一视角让观众了解人物形象的心理反应,将人物的心理矛盾生动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明白那种痛苦挣扎的心情,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性的多面性。电影将整部小说提升了一个层次,促发了观众对于人性的思考,也为观众留下了足够的探索空间。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心怡:《从小说到电影:〈·戒〉女性话语的解构和重建》,《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4)。
    2.田馨宇:《〈·戒〉:从小说到电影》,《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10)。
    3.张 坤:《从小说到电影:浅析〈·戒〉叙事策略的变化》,《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1)。
    4.刘知萌:《从反性别装扮、女性化书写到人性化历史书写——〈·戒〉小说电影比较研究》,《视听》,2015(2)。
    5.朱 晶,石潇纯:《〈·戒〉小说和电影文本中女性意识的坚守与突破》,《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