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对小说改编的忠实性
2005 3 月,改编自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同名小说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式上映。影片无论是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还是在背景氛围营造方面,都做到了同原著保持一致。更加可贵的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徐静蕾也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但对于原著语言的过度忠实,也带来了影片表现力度上的某些不足。
一、影片对原著的忠实改编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对女主人公情感路程的成长挖掘深入、表现深刻,无论是故事情节构思还是语言的感染力,都近乎完美。对这样的经典进行改编,徐静蕾要将她对陌生女人爱情的思考表达出来,用影像再现文字语言,就决定了影片不能也没有必要对原著作太大变动,否则一来会破坏原著的经典性,二来会阻碍观众对影片的接受。
故事从男子收到信开始,以女子的信件自述为主要内容,最后以作家阅读结束而结尾。电影的情节结构与小说几乎完全一致,只有个别情节以及细节对原著进行了自圆其说的删改。但这些情节的改变,是出于对影片故事发展的合理改动,对于表述故事梗概、传达人物精神方面没有丝毫的影响。
另外,影片对人物的塑造也是同原著保持一致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讲道:悲剧是在行动中塑造人物。[1]其重视人物行动的评论适用于很多戏剧、影视作品。电影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相比较于小说而言逊很多,所以影片塑造人物,首先要依托于人物的行动,其次才是内心独白。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人物的言行同小说中的描写是一致的。女主人公的情感成长路程在行动上都有明显的体现,她一系列的行为都展现了少女炽热近乎变态的爱情。徐静蕾对这些关键性行为没有做任何删改,从而很好地塑造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与此同时,影片中有大量引自小说的旁白,直接描述人物内心活动。这一点可以看做影片对小说的借鉴,但大量的旁白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后文将作进一步的分析。
最后,影片同小说都具有伤感、哀怨的情感氛围。图像方面,影片以昏暗的彩为主,即使有明亮的光源,也是被限制在黑的框架之内。声音方面,人物的语言平缓,背景音乐选取了中日合奏的《琵琶怨》,贯穿影片始终,将哀伤的情绪进一步强化。基调把握准确了,那么对小说的改编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二、影片在原著基础上的加工创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忠于原著的改编,但是影片毕竟不是简简单单地换一种方式讲故
事,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之上,徐静蕾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使这个异域故事更易为中国人所接受,也加入了个人对原著的解读。
1、本土化改编
本土意识,是指一种基于自身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思维方式独特性的理性自觉。在影视作品的改编与接受过程中,导演或创作者会以特定的素材或题材中蕴藏的地域特及长期生存其中的人们的情感和记忆、文化传承和思维、心理和性格等多方面的文化因素为参照物,来决定对象的改造或取舍。[2]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改编时,融合了本土化的标志性特征。
首先,在地点时间的选择上,导演把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放在了20女主角很强的小说世纪30年代的北平。五四之前的北平,动乱不安,在那样一个乱世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这也就为改编后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自圆其说的方便。
其次,导演将一些富含民族特的、地域彩的文化元素直接往故事上贴:灯笼、对联、中国结、四合院、人力车、窗花等,这些富有民族特的文化元素的直接呈现,极为有效地营
造出了一种宁静、隽永的古典诗词般的意境,体现出浓浓的中国味。尽管这些本土化改变了原著的某些面貌,但这并不影响对原著的忠实,反而使本土观众更易接受。
2、女性叙事角度
电影的情节结构与小说几乎完全一致,但细究不难发现,就在貌似一致之中,叙事角度发生了一个重大的颠覆,即由男性叙事转向了女性叙事。
小说的开头是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叙述者似乎试图将我们带入男主人公的世界,去了解他的行程、举动,甚至他的内心活动。我们正是和r一道开始了阅读,并且在阅读结束之后,又和他一道从这封长信中抬起头来,去体会和感受。占篇幅如此短小的一头一尾设定了一个前提:读者是和男主人公r 一起观看和倾听这个女人的故事。
而影片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技巧,将男性叙事改为了女性叙事。电影是从信开始的。镜头拍摄了信送到男主人手中的过程,一切围绕着那封信进行,直到信来到了男主人手中,我们都只能听到男主人公和仆人的对话,只能看到他的手翻动信件。此时画外音介入,女主人公开始了她的讲述。所以从开头来看,我们体会不到男主人公的心理,甚至都看不清他的脸。以信
开篇,并不断给信件以特写,带来的是对信件内容的期待;遮掩男主人公的面貌,使之符号化,抽象化,恰恰暗示男主人公并非故事的主角。
电影中有关男主人公的镜头,要么是便于叙事的客观镜头,要么成为女孩主观镜头的内容。女主人公用她的叙述为我们构造了一个作家形象,我们所看到的男主人公,是经过女主人公的感受过滤的。镜头总是跟着女孩的视线变化,我们一步步与她重叠,一次次通过她的感受来理解她的心情,来审视男主人公。电影已经在叙事上完全颠覆了小说的叙事基点,把小说的观者(男主人公)变成了被观者,把被观者(女主人公)变成了观者。
叙事角度的改变,赋予了电影不同于小说的新的含义,虽然细微,但细细品味却能得其中滋味。这符合徐静蕾一再声称的:电影表达的是现代女性在恋爱中只关注自己的感受。
三、忠实于原著语言带来的问题
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一部以写情为主的心理小说,并随着情绪的进展展现出少女的心理成长历程。这种小说的形象是不易把握的,而影片作为运动的图像艺术,是要通过塑造形象以及形象的变化发展来表达,这就构成了影片对这一类小说改编的难度。稍稍处理不当,要么走形,要么就是表现力度不够。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描述了女主人公对作家的爱慕与痴情,在信的字里行间,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爱。影片虽然十分忠实于原著,但是在电影由于自身特性,很难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使用大量的旁白,似乎没有运用其他的方式来塑造女主人公变化的心理。在影片中,旁白使用了17次,总共的时间粗略计算有三四十分钟,占到影片总长度(90分钟)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其中用于叙述事件的有5处,用于叙述感情的有12处。如果说用旁白叙事是受影片长度限制的话,那么内心情感的表达则是由于形象的缺乏。虽然旁白的同时影片配有相应的画面,但这些画面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加强语言的作用。
四、结语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忠实于小说的改编,无论是小说的情节结构还是精神核心,影片都把握到了。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之上,影片对小说进行了本土化的改编,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对叙事视角的转变,掺入了导演个人对原小说的女性视角的阐释。这些都很好地做到了既忠实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的相对忠实。但是电影对原著语言的大量搬用,造成了影片表现效果的削弱,如何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处理小说语言和电影叙述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