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〇17年第3期青少年学刊(总第119期)
No.3,2017 General,No.119
“腐文化”的特点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胡佳杜永红
[摘要]“腐文化”作为近年流行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亚文化,不但对青少年产 生了巨大影响,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热议。如何看待“腐文化”,认识其发展、流 行的原因及其特点,了解“腐文化”对青少年日常生活、恋爱观念、性认知、性别意识 和气质等多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并积极应对,成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日渐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腐文化;特点;青少年;影响;策略
[作者简介]胡佳,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杜永红,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 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四川南充637002)
一、“腐文化”的流行及其特点
(一) “腐文化”的缘起
“腐文化”起源于日本。“腐”在日语中有无药 可救的意思,一些特别热衷于“BL”(即Boys’Love 的缩写,意指男性之恋,恋爱双方皆为男性)的日本 女性自嘲自己是“腐女子,’,简称“腐女,’[1],这一称 谓传人我国后,成为热衷于幻想情的女性的 代称。“腐文化”则是以男性之间的感情和欲望为 表现对象,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以小说、电视剧、动漫、广播剧、写真等为主要传播载体的一种网络亚 文化。“腐女”和“腐男”(热衷于“BL”的男性)是 “腐文化”最大的消费者和传播者。日本和台湾是 大陆“腐文化”最初的传播源头,大量“BL”向的日台 动漫、小说通过网络和纸质书籍流入大陆。
(二) “腐文化”在国内的发展和流行
2000年前“腐文化”尚属于真正的小众文化,仅 在BBS和部分动漫圈子中流传。2000年后,依托 “露西弗俱乐部”、“晋江文学原创网”、“新鲜中文网 (台湾)”等文学网站,借助小说、漫画等形式,“腐文 化”得到了快速传播。到了微博时代(2009年左 右),“腐女”、“腐男”们通过自制视频、广播剧、创作 音乐等方式来进行娱乐,并对其他正常性向的小说、电视剧、游戏等作品进行“BL”向解读和改编。至 此,“腐文化”完全脱出自己的小圈子,开始向整个网 络进发。国内外的一些小说、电视剧也敏锐地抓住 了“腐女”这一消费热点,开始迎合“腐女”的口味,在宣传活动乃至作品中增加“BL”向的言论或情节, 典型的作品是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盗墓笔 记》不设女主角,两位男性主角吴邪和闷油瓶合称 “瓶邪,。在《盗墓笔记》纸质书籍的宣传活动中,作 者南派三叔签下“南派三叔是‘腐男’”、“倒斗生死 恋,天真无邪同志和他老公闷油瓶的传奇历险故事”等充满“腐”气的言语,引爆了“腐女”们的热情。作 为网络小说,《盗
墓笔记》的影响力超越了前辈任何 一部作品,不但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也显示出巨 大的商业价值,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舞台剧、广播 剧、游戏等。这之后,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特》以及 2016年新年引爆全网关注的网络剧《太子妃升职 记》都以“腐”作为卖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者以 几百万的制作成本与成本2亿元的同期大制作电视 剧《芈月传》在关注度上平分秋。“腐文化”已经 不只是“腐男”、“腐女”的自娱自乐,越来越多的商 业资本开始关注“腐女”们强大的消费能力,开始在 更大、更公开的媒介上为“腐文化”搭建起更大的商 业舞台,“腐文化”的流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三)“腐文化”的特点
1. 传播、消费和创作以异性恋女性为中心“腐文化”始终是为女性尤其是异性恋女性服 务,以女性所需要的审美倾向来展示自己,喜爱“腐 文化”的女性自身未必是同性恋,也未必能接受现实 中的同性恋者。根据宋佳、王名扬对耽美受众的调 查,在1107份有效问卷中,女性占到了96.8%。[2]根 据葛志远等人的调查研究,在参与调查的103名被 调查者中,有8
2.32%的被调查者在18岁之前接触 到耽美,在15岁之前接触耽美作品的人则为 5
3.94%。[3]
2. 消费对象需要较高的“颜值”水平
“颜值”是近年流行起的网络词汇,意指面容 美丽的数值(程度)。“腐文化”脱胎于强调“耽于 美”的耽美文化,绝大部分的“腐文化”作品中的 主角都必然具备美丽的外貌。3. 具有鲜明的网络文化印记
“腐文化”的爆炸式发展依托于网络这个个体 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的新兴媒介,具 有鲜明的网络文化印记,热点的形成、传播、更新速 度极快,并且有自己的“行话”,一些术语如攻受 (攻:指在男男恋爱关系中角和地位偏男性的一 方;受:指在男男恋爱关系中角和地位偏女性的 一方)、搅基(两个男性之间举止亲昵暧昧)等往往 需要深入了解后才能看懂。
4. 同人作品和性描写较为开放的作品大量存 在
原作者之外的其他人,在原作的基础上(沿用 原作的人物、世界观、场景、部分情节设定等),根 据自己的喜好对作品进行二次创造,这样产生的作 品就被称为同人作品。同人创作是“腐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创作和传播的隐蔽性,无论 是“腐文化”的原创作品还是同人作品中,都部分 存在着大尺度的关于男性身体的描绘,其创作者往 往也是女性。
二、“腐文化”流行的原因(一)对男消费的心理需求
在主流文化中,男性牢牢地占据了话语主导 权,因而在主流文化中,处于被展示、被欣赏地位的 往往是女性,在“腐文化”中,男性的身体和心理却
能以女性所期待的形式开放,正如有的研究者的观 点,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意始终只能处在“被看” 和“被评价”的位置上[4],而是希望能像男性消费
女一样,对男进行消费。BL 作品可以让女性 以置身事外的姿态对美男进行欣赏和评价,极大迎 合了女性进行男消费的心理需求,因而大受欢 迎。
(二) 对固有女性气质和男女恋爱关系中女
性别弱势的不满
亚文化作为一种小众的文化,往往与弱势 体、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和权力的抵抗有关。[5]在 “腐文化”这一亚文化中,正暗含了受到独立自强 教育的新一代女性对于主流文化所宣扬的以家庭 为中心,强调顺从的传统女性特质的不满。在“腐 文化”所展示的男男恋情中,即使是角近似女性 的一方,也不必因为举止思想不符合社会对女性的 要求而遭受任何诘难。此外,在男女关系中,女性 的性别带来的生理弱势和传统眼光带来的心理和 地位弱势几乎无可避免:“天生是个女人所带来的 不仅是对女性就业、晋升等经济方面的影响,还有 诸如贞女情结、年龄恐慌、婚姻倚重等心理上的性 别焦虑。”[6]女性牺牲事业和自我,依附、屈从、成 就男性是理所应当的,而在男男恋情中,由于双方 “性别平等”,这些困扰女性的魔咒却能直接被打 破,这种自然而然的平等正是女性所向往的。有研
究者认为,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女性对于自身性别 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现状,与其说对耽美的喜爱表达 了女性的自主诉求,还不如说这是男权社会下女性 的一种无奈之举。[7]
(三) 对“纯粹恋爱”的向往
“BG ”作品中大量存在的由生育所引发的男女 情感与让受到保守思想教育的女性感到厌烦 和回避。与之相反,男男恋情因为不存在生育可 能,既超脱了因繁衍后代而结合的功利性,也不必 走向结婚生子的传统结局,能够始终保持恋爱的状 态。这种“纯粹恋爱”的形式迎合了女性对于情感 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博得了女性观众的好感。
(四) 追赶潮流和猎奇心理
2014年2月5日,百度“腐女”吧注册用户84 万人,“BL ”吧42万人,[8]2016年7月7日,这些数 字分别上涨到248万人和115万人。国内的“腐文
化”爱好者的实际数量远不止于此。在这个信息 化时代,只要能接触到网络,就避不开“腐文化”的 狂轰滥炸腐”甚至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由 于“腐文化”与主流文化乃至传统观念迥异,既在 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以异性恋情为基础的文学、影视 等作品的“套路”化创作,又是活跃于年轻人中的 流行文化,更容易引起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少年 的猎奇心理。
三、“腐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腐文化”在青少年体中的蔓延,或许能让 年轻一代关注同性恋体的生存境遇,逐渐提高社 会对同性恋体的理解和包容;对于一些具有同性 恋倾向的青少年,能帮助他们及时发现自身的性取 向,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但总的来说,“腐文化” 作品泥沙俱下,其传播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一) 用“腐文化”的娱乐眼光打量、“改造”现
实生活
“腐文化”最初通过动漫和小说在小范围内进 行传播,“腐女”们“腐”的对象往往只是小说和动 漫中的角,现实中并不存在。“腐文化”迎来爆 炸式发展后,一部分“腐女”能够将臆想和现实比 较严格地区分开,认为自己只需要在网络上欣赏 “腐文化”,不会用“腐”的眼光打量周围的男性,但 也有很多“腐女”(主要是中学生和一部分大学生) 将电视明星、历史人物甚至现实生活中相貌英俊的 普通男性纳入幻想范围,不论其是否为同性恋或是 否已经有伴侣,都将他们在言论和想象中“凑成一 对”。其中的极端者甚至会向自己的男性亲友传 播“腐文化”,希望将之“培养”成同性恋,并视身边 颜值较高的男性同性恋亲友为“福利”,将他们的 照片、感情经历等作为自己交谈和炫耀的资本。
(二) 盲目追捧“腐文化”,对同性恋产生错误认知
青少年心理成熟度不高,思维广度较窄,多是 出于好奇和跟风,以娱乐眼光来看待“腐文化”和 同性恋。在校园中,女孩子们开始公开谈论“腐”, 一些女孩甚至因“腐女”身份自傲,一些男生为了 吸引女性注意,故意与同性言行暧昧。似乎欣赏不 —10 —
了“腐文化”,就是思想保守、是“Out ”,甚至是对同 性恋抱有偏见。这样的行为不但让不能欣赏“腐 文化”的学生感到厌烦,也不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形成积极健康的学校风气。此外,“腐文化”中展 示的纯净恋情大多来自女性创作者的浪漫幻想,与 现实条件下的同性恋差异巨大,但青少年往往意识 不到这种差距,容易将“腐文化”中展示的同性恋 情与现实中的同性恋情划上等号,产生同性恋爱至 上、同性恋爱才是真爱、异性恋只是为了繁衍后代 等错误认知。这种错误认知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甚 至更小的学生对异性恋产生贬斥、回避心理,甚至 去尝试同性恋情。根据周圆的调查研究,在她所接 触到的学生性取向困惑个案中,有多人早在小学阶 段就接触了“腐文化”,并受其影响。[9]
(三)产生错误的性认知
男性的身体和欲望是“腐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以坦然的姿态展示了男性祛除繁衍目的后 的“纯粹”感情和大胆炽热的欲望,满足了青春期 男女对男性身体的好奇及对恋情的幻想。 女性在 “腐文化”中大多处于“旁观”和“隐形”状态,因 此,“腐文化”比之其他渠道,更易于在不触动道德 底线的情况下满足女性对男性的好奇和探究,一定 程度上降低对女性的性封锁(这种性封锁既有外 界加诸于女性的,也有女
性因性羞耻而加诸于己的 性的隔绝),帮助女性了解相关常识。但“腐文化” 作品泥沙俱下,缺乏引导和监管,无疑会对青少年 的性认知带来不利影响:一是获得错误的性知识。 “腐文化”夹杂着大量错误的、缺乏科学性的生理 知识,却偏偏言之凿凿,且多以讹传讹,三人成虎。 青少年如未经过正规的性知识教育,往往会信以为 真。 二是不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性心理。 “腐 文化”的部分作品大量涉及情和暴力内容,宣 扬、美化不健康的性观念,青春期少年心性不坚,又 易冲动,更易受其盛惑。三是不利于塑造青少年健 康的性道德。我国传统的性道德总的来说,片面约 束女性(贞女不事二夫等)、放纵男性(眠花宿柳无 罪,妻妾成有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思想 的不断进步,青少年的性道德处在了尴尬的夹缝 中:传统的性道德观念已经越来越不具备约束力, 西方的性道德观念让很多人适应不良,符合现代精 神的性道德规范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因此,面对
腐女什么意思“腐文化”中来势汹汹违背性道德的内容,一些青 少年难免缺乏抵抗力,受其侵蚀,出现性道德迷失、性责任淡漠等问题。
(四)对男女的性别意识和性别气质产生影响
性别意识指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包括从性别 角度观察社会和现实、审视男女两性的特点和角 定位,促进男女两性协调发展。[|°]“腐文化”作品中 常常出现容貌阴柔精致,性格糅合传统女性气质 (如擅长打扮、温柔多情、爱情至上、优柔寡断、敏 感多思、天真懵懂等)的男主角或男配角。这类角 往
往十分受青少年女性追捧,可能会令女性在欣 赏男性时以阴柔而非阳刚为美,并间接影响男性的 性别气质向女性所期待的阴柔美发展。此外,“腐 文化”的流行背后原本就包含了对传统性别气质 枷锁的不满:女性渴望挣脱枷锁,更加独立自强,在 各方面获得和男性一样的权益。因此,“腐文化”的传播或许会对青少年的性别意识和性别气质产 生影响,使青少年更加“中性化”。
四、应对策略
(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腐文化”,及时做好 心理辅导
“腐文化”作为亚文化,或许有一天会受到主 流文化的“收编”,但它在青少年中的蔓延却是实 实在在发生在当下的,它对青少年可能产生的影响 也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不可视而不见的。“腐文 化”的产生和流行自有它的心理和社会根源,一味 将它视为洪水猛兽,一棒子“打死”,容易引起青少 年的逆反心理,难以取得实效。防范、消除“腐文 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首先要对“腐文化”“知 根知底”,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青少年的心理, 准症结,从而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腐文化”。对于沉迷“腐文化”的学生,应该采取 温和、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态度和方式(如制作科普 短片、PPT,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等)引导学生正确 认识“腐文化”的意义和局限,尤其是要让学生认 识到“腐文化”中的同性恋情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 中的同性恋情,同性恋情也并未比异性恋情更加纯 粹、高贵,树立正确、健康的恋爱观。对于受到“腐 文化”冲击,对自身性取向感到迷茫,甚至反感、抨击异性恋的同学要及时发现并交流
疏导;对于袒露 自身同性恋取向的学生,要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 重,帮助纾解其心理压力,引导其树立健康向上的 恋爱观念,鼓励其以学业为重,并根据具体情况,做 好相关家长的思想工作。
(二) 重视青少年性教育
过去学校对性教育“羞于启齿”,家长也对孩 子进行“性封锁”,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极度 匮乏相关常识和获取相关知识的健康渠道,以至于 他们在羞耻感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向网络中的不良 信息进行性知识的学习。因此,规避“腐文化”的不良影响,做好青少年性教育工作,应当从两个方 面入手:一是拓宽青少年性知识获取渠道。政府相 关部门应当主持编订青少年性教育相关教材,把青 少年性教育独立纳入课程安排。学校应当提醒学 生,网络渠道、同学“科普”获取的性知识,多有谬 误之处;要安排专业老师,采取丰富有趣的教学形 式,系统、科学地教授性教育相关课程;面向学生开 设心理及性健康咨询的、,一 方面积极向学生推送符合其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的 科学正确的性知识,另一方面便于学生通过较为隐 蔽(如网络匿名)的形式向专业老师进行咨询。此 外,学校应当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对家长 进行青少年性知识“扫盲”,鼓励家长通过专业书 籍、请教老师等形式学习相关知识,以便于开展家 庭性教育,建立起学校+家庭的家校合作性教育体 系,共同承担起青少年生理健康和性教育的任务, 避免青少年因无处可学而向“腐文化”“求学”。二 是重视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和性道德教育。要改变 性教育主要侧重于性知识和生理健康教育,对性心 理健康、性道德关注较少的旧局面,在教材编写、教 育教学中将性心理健康和性道德教育摆在与性知 识和生理健康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将其与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注重培 养青少年健康的性心理和性道德,保持良好的精神 状态,从而使青少年具备抵御和批判“腐文化”中不健康的性观念侵蚀的能力。
(三) 转变性别教育观念
双性化指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的性别气质,区别于“中性”和性别错位,“双性化的个体往往同时 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兴趣爱好、能力、需要、性格等心
—11 —
理特征,尤其在气质方面具有男性和女性的长处与
优点。”[||]“传统的性别文化,对男性失败施加压 力,认可男性的成功;对女性成功施加压力,宽容女 性的失败。”[|2]传统的性别分工中,“男主外,女主 内”,强调男性决策、支配,女性依附、顺从。传统 的性别角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青少年心 理需要。女性在性别上的弱势更是“腐文化”大受 女性欢迎的重要原因。开展青少年性别教育,要注 重消除性别气质的传统枷锁,培养青少年的双性化 气质: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大力宣传双性化的性别 气质,鼓励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运用辩证 眼光,挣脱传统单一性别教育的偏见束缚,正确认 识不同性别气质的优势和劣势;要重视熏陶教育,在青少年游戏、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 影响;要通过组织辩论会、写作文等方式引导青少 年对男女性别气质问题进行阅读、思考、讨论。
(四)政府部门依法履职,净化网络环境
“腐文化”已经出现从受众自发创作到商业资 本参与运作的倾向,传播平台进一步公开,但其中 包含的不适宜青少年接触的部分往往通过邮箱、网盘及网站传播,又可以在手机、电脑、IPad等多种 便携多媒体设备上观看,家长和老师难以监管,在 青少年中流毒甚大。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法履职,加 强网络监管,肃清网络环境:一是出台维护青少年 良好上网环境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手机向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传播有害信息者; 二是建立健全非法网站、不良信息举报投诉制度和 平台,让普通公民加入到维护青少年良好上网环境 的行动中来;三是加大网络不良信息监管力度,严 格实行敏感信息黑名单制和屏蔽制度,对于被举报 的不良信息,要及时处理并依法追究传播者的相关 责任。参考文献:
[1]段兴利,叶进.网络社会学词典[Z].兰州:甘肃 人民出版社,2010:140.
[2 ]宋佳,王名扬.网络上耽美亚文化盛行的心理学 思考[J].黑河学刊,2011,(8).
[3] 葛志远,庞明杰,蔡为等.我国“耽美文化”的网 络传播浅析[J].经济视角,2009,(9).
[4] 都睿,任敏.解读“同人女”文学创作体及其 社会文化根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2).
[5] 刘芊玥.耽美小说和女性阅读空间[J].文化研 究,2013,(2).
[6] 吕品.现代性背景下网络趣缘体对自我认同 的建构——以“同人女”体及耽美现象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7] 郑雪梅.大众传媒文化之网络文化现象解析----网络耽美文学流行现象中的社会心态[J].文学界,2010,(7).
[8 ]徐艳蕊,杨玲.腐女“腐”男:跨国文化流动中的 耽美、腐文化与男性气质的再造[J].文化研究,2015,(2).
[9 ]周圆.从青少年性别角现状反思中小学性健 康教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1,(22). [10]李国华.用性别意识审视女性青少年教育[J].青少年学刊(原山东青少年研究),1997,(4).
[11 ]陈剑梅.浅谈儿童性别角双性化教育[J].安 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12]李少梅.论青少年性别教育的重要性[J].陕西 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
[责任编辑:宫秀丽]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