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樊启鹏(以下简称樊):文牧野导演下午好!很高兴今天能够在第2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青年影人对谈活动邀请您进行访谈。一、成长历程:电影是我生命中的支点樊:在上大学之前,电影对您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电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文牧野(以下简称文):我从小性格就比较孤僻。小学时家人会租录像带来看,那个时候看了不少老港片。中学时期,我也会租一些录像带、DVD,一般每周看三、四部。我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的电影是《古今大战秦俑情》,我走出电影院对我妈妈说男主角真帅,我妈用一种特别奇怪的眼神看着我。总的来说,电影对我来说是一种陪伴,还挺重要的。樊:从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习广播电视编导到北京电影学院读研,您是怎么走上电影导演这条道路的?三年连考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中间有没有想过放弃?文:我考大学的时候有两个专业可以选择,一个是广播电视编导,一个是教育技术。我从小就喜欢看电影,觉得广播电视编导可能跟电影有点关系,就选择了这个专业。关于考研,我从2008年开始连续考了三年才考进去,我从没有想过放弃。我在刚开始接触拍短片时,觉得自己特别热爱电影,就好像生命中有个支点。樊:现在回顾起来,在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您觉得有哪些人、作品或者某一件事情,对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我刚上大学时,老师说:你们可以从学校租设备、租DV去自己拍短片。当时我们班基本上没什么人去拍,我从学校租了一个小DV,了一帮朋友拍了一个三
分钟的平行剪辑的默片。当时的带班老师在100多个人
面前表扬了我,说我拍得不错,老师的肯定对我来说
是莫大的鼓励。我在想我是不是可以做拍电影这件事
情?然后就开始不停地拍。我在拍第一部长片之前,就已经拍了9部短片,这些短片都不是作业或者学校要
求的。
田壮壮导演是我在电影学院的导师。他问过我:拍电影,到底是因为喜欢拍电影还是喜欢当导演?因
为这是两码事,你喜欢拍摄就会不停地去感受快乐,如果你只是享受导演这个身份带给你的权力,或者沉浸于作品给你的一些光环,它就会有套路,不会那么纯粹。我刚进电影学院的时候,田壮壮老师就讲过,要
睁大眼睛,你才能够把电影当作终身事业坚持下去。拍电影会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它不像绘画仅需要颜料和纸就可以完成。对于电影人来说,你需要认识到自己是真的热爱这个过程。
宁浩导演对我也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我在讲个人艺术创作理念的时候,我只能跟自己讲,或者跟我的同辈朋友讲;而与宁浩导演交流时就像是面对着一面镜子,我是诉说者,他作为倾听者会反弹出他的感受,这种感受对我来说很重要。
樊:您觉得您前期的短片创作跟后面的长片作品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短片创作经验对您的最大帮助
是什么?
文:我觉得有很多帮助。首先,从创作、制作、合作伙伴等各个层面上我都收获很大。当时拍短片并[受访者] 文牧野[采访者] 樊启鹏[整理者] 孙敏清
坚持现实质感,传达影像力量
——导演文牧野访谈
【受访者】  文牧野,男,中国内地导演,编剧,主要电影作品有《我不是药神》《奇迹·笨小孩》。
【采访者】  樊启鹏,男,湖北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制作人,主要从事纪录片研究。
【整理者】  孙敏清,女,安徽蚌埠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生。
INTERVIEWS  WITH  YOUNG  FILMMAKERS  新生·新声 青年
谈不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作业,需要占用同学的课程时间
或者业余时间,我得说服人家跟我一起拍摄,毕竟拍
片还是需要很多人的。最多的时候短片剧组里有30人,
大家都是因为想拍短片聚在一起的。最开始在东北,
都是我自己编、自己导、自己剪,声音也是自己做,动
效也是自己录的。音乐会朋友做,但是有时也会自己
写,一整套流程几乎都是我自己完成的,收获很大。我
在电影学院期间拍了三个短片,有两个都不是作业,
所以还是要自己多干一些,多去拍摄。
樊:您特别注重短片拍出来之后的交流,也会投
稿国内外各类电影节,有哪些经历让您印象深刻?
文:首先拍完一部影片肯定要给人看。其次,电影
节是一次很重要的机会,能让影片被一些前辈或者老
师们看到,不仅会得到指导,还能抓住一些拍摄机会。
每次拍完短片之后,我都会上网去搜索“DV、短片、微
电影”等关键词,去参加各类比赛、电影节。自己下载
报名表、刻录碟,早期有些地方还要磁带、迷你带。准
备齐全之后,我就去邮局投递,然后在家等消息。
樊:有没有一些跟电影不相关的经历影响到你的
创作?比如说像文学创作,很多人就可以到与童年
的对应关系。我在看《奇迹·笨小孩》(以下简称《奇
迹》)的时候,主人公那种拼命、不服输的精神,是不
是跟您拍电影以及过去的创作经历有种对应关系,是
不是有您的影子?
文:会有,小时候学习不好,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
“触底”感,跟创作这两部片子时的感受其实蛮相似
的。比如程勇最后成为英雄,他其实是与尊严有关的,
是先在一件事上得到一定的尊严回馈之后,对于尊严
的一种“私人化贪婪”造成的。他转变成了所谓的英
雄,但其实他并不想当英雄。我喜欢拍电影,很多时候
也是因为先满足了我个人对于尊严的诉求,获得了一
定的价值感,然后才去思考自己能不能做这件事,最后
再做尝试。
电影创作者一定会尽量地在电影里融入自己的影
子,从《我不是药神》(以下简称《药神》)到《奇迹》我
都有所融入,包括对人物的描绘,生活中点滴的诉求,
以及它里面体现的一些价值等,这些东西都跟自己的
经历有关系,只是融入的多少不一样。
二、现实题材的探索:关于《药神》与
《奇迹》
樊:《药神》这个作品与公众见面之后,影片的社会
反响在您意料之中吗?如果把《药神》作为您拍摄长
片的起点,你怎么看待这个起点?
文:前期我是完全没有预估的,上映后完全出乎
了我的意料!我在做《药神》的时候想的是能拍就很
不错,因为这部影片的风险很大。我在写剧本的时候,
有很多人问我,您确定这个电影能拍吗?我说,先不管
了,先把它写成我心中觉得是好的作品。我完全没有去
思考结果,当时现实题材的作品在市场层面上能够对
标的影片票房才两个多亿。我当时想,能够做到不赔
钱就不错。
关于起点,《药神》是我当时想要做成的第一个电影
长片,将来不论我能够做到多少,至少我在第一次的时
候要用尽一切努力去把它拍成我心中想要的样子。
樊:我们的确没法提前预估市场、观众的反响。
但世界上所有事情、成功都不会是偶然的,背后一定
有必然的、规律性的东西在支撑。《药神》获得了超出
意料之外的反响,在复盘后您觉得它获得成功最核心
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响?
文:我觉得跟国家、时代的发展有关。这个故事与
我们常说的“生老病死”里“生、病、死”三点都有关
系,它覆盖了一件与大家都有关系的事情。虽然电影到
最后死掉了很多角,但是也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
结尾。主角能够在那个时代幸存下来,同时又给患病
的大众带来巨大的反响和希望。这可能是影片受到大
家关注的核心原因。
樊: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您觉得《药神》跟先前
的现实题材不一样的路径是什么?
文:是相对类型化地去解构现实题材的作品,让
其能够在市场层面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在这个基础上
尽量地保持现实题材本身的力量和质感。这需要在中
间好平衡,需要想好怎么做到让两方能够相对融洽
地结合在一起。
我最开始觉得现实主义类型片在中国是很难的,
并不知道能不能做得好。《药神》其实印证了现实主义
是可以做的,也可以类型化。只不过这个比例怎么去调
控,既跟时代有关,也要跟题材有关。
樊:《药神》以及2022年上映的《奇迹》,都交织着
冷暖两种风格,只是它的比例可能会不太一样。我看过
您在有一篇访谈里提到,现在观众越来越倾向于去接
受偏暖的、有治愈性的作品。您现在还是维持相同的
观点吗?
文:我觉得不一定。2018年、2019年的时候是那样
的倾向,但现在世界整个的价值导向会有一些变化,而
且发展得很快。这个变化呈现一个直角形式在变化。但
我相信人还是更倾向于在电影中看到有希望的东西,
2022
走过荆棘也要看到希望,所以说在电影里面可能荆棘和希望都是要有的。
樊:两部电影中,你对于社会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普通人进行了深入挖掘,在作品中展现出了丰富的像角。您好像倾向于塑造像,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文:我觉得跟题材有关系。首先,《奇迹》是献礼片,有特定社会层面献礼的要求,需要以人打开一个面。工厂需要工人,天然的就需要一些角去支撑。其次,深圳本就是一个五湖四海的人汇聚来的城市,更需要在前端设置一些人物和面孔去支撑像。《药神》则关注慢粒白血病病人,本身就是一个体。
樊:在这两部长片中能感受到,方法和风格上有变化。《药神》是比较节制的,不会过度煽情,比较凝练,快节奏地叙述故事,观众很快被带进人物和故事中去。在《奇迹》里,感觉情绪的东西变多了,比如大段的音乐,为什么会这么处理?
文:《奇迹》的剧作是一种A、B故事拼接的方式。A故事是创业片,我们去电影院里看创业片,一定是看这个人为了成功而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必须是观众做不到的,比如说《社交网络》里对合伙人那么狠,《大创业家》里把麦当劳兄弟踢出合伙团队,《中国合伙人》跟好朋友一起创业最后还闹掰。因此创业片一般是传记片,是有原型的。此外创业片需要有反派,从电影一开始,几个人合作到中间阶段性的成功,后半段就会有角希望更成功,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只要趋向于成功,最后就一定会有
人付出道德的代价,这是创业电影的一个基本规律。
但因为影片定位的原因,《奇迹》没有这么设置,因此观众在后面看到的应该是正负力量的博弈,而用编剧手法转到了兄妹戏上,就变成了一个以兄妹戏B故事为支撑的一个故事走向。兄妹戏就不可能有价值博弈,当没有实际的正负博弈时,剧作就变成了以情绪戏来支撑后半段。
樊:现实题材对演员会有很高的要求,这两部影片的演员受到了较大的肯定,您在拍摄时,怎么跟演员沟通?如何建构导演在演员中的权威?
文:首先,剧本的重要性高达70%~80%,剧本为演员提供了很好的支点,它给予一个正确的方向,台词、节奏基本上就定型了。其次,我跟演员在前期会有很多沟通,能够达到一个舒适的交流状态。并且我的每个演员都要试戏,试戏过程是一种有机的沟通,导演会在指导演员的过程中构建权威。我在拍摄《药神》之前,演员全部都会围读、试戏,你对他的能力就会有判断。《药神》在开机之前两周,会在排练室里带调度进行排练,重场戏就排练了40多场。《药神》一共196场戏,不重复的场景有110多个,80多个实景,拍摄量很大,我们当时不断地转场,来回调度。这其实是让电影更快节奏,更有机地进入生活的一种方法。
樊:在《奇迹》里,易烊千玺演拆手机、骑车等有用到替身吗?
文:没有使用替身,在电影拍摄前所有人都要培训和练习。《奇迹》中整个流程完全是一比一还原的,手机究竟应该怎么拆、工具应该怎么用,是从开盖开始,所有的流程都完全精准,拍完这部电影他真的可以去修手机。整个步骤是完全符合真实逻辑的。就跟《药神》里的谭卓一样,她练钢管舞,练了两个月把膝盖软骨都练坏了,这样的练习在拍摄前是必要的。包括《奇迹》中的公磊,他也练了两个月的拳击,之前是完全没有基础的。
樊:一般来说,在电影拍摄中小孩和动物的表现很有难度,您是怎么去指导这些小演员的呢?
文:到对的演员这是第一步,我们在2000个小孩中选出了哈琳。陈哈琳有一点特别好,她不是摆弄式的表演,不需要导演告诉她具体怎么做,你只需要跟她说感受,她就会进入情绪里面。我们就用相对比较虚的指引、气氛性的指导去告诉她应该怎么演,然后给她点时间,等待她表演就好了。
三、求真美学:现实质感的发掘与书写
樊:您为什么会对现实题材这么感兴趣?我自己是做纪录片方向的,对现实题材也很关注。我比较好奇您平时看不看纪录片?纪录片对你的创作是否有影响?
文:我之前拍的短片都是现实题材,我小时候就对这些东西很敏感。这似乎是一个特别自然的本能。我在本科和硕士期间看了很多纪录片,纪录片让我感受到离被摄者更近。如果说一定要分一个高低的话,
我认为纪录片是在影视作品里最顶端的,因为它是最直接、最客观以及最靠近本体的。所以我选择现实题材,以及用相对现实主义的手法去拍摄,也在于这条路径离我想看的、想摸到的东西更近一些。
樊:我看《药神》时从影像上也能感觉到其实没有过分地对画面进行雕琢,痕迹感不强。但我觉得最难得的是它是服务于叙事的,能把观众带到故事里去感受演员的表演,这跟纪录片是相通的。您的作品是为数不多用这种影像方式来进行呈现的,您在创作、拍摄的时候是有意而为之的吗?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去拍?
文:我并不是刻意而为之,我单纯地觉得那样很
INTERVIEWS  WITH  YOUNG  FILMMAKERS  新生·新声 青年
谈真实、很近。我在跟摄影、美术以及合作伙伴聊天时会
提到,“我追求的东西很简单,就是近、真,它越像真
的力量就会越大。”我没刻意想过纪录片的手法,但
无论是手持的拍摄手法、剪辑方式,还是对美术的要
求等,这些都是在朝着相对真实化的方向去考虑。
樊: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您的美学追求中,您是
将“求真”摆在戏剧性的前面?
文:我本身的美学观是这样的,但是具体项目具体
分析。比如说《奇迹》,在面临真实性和戏剧性的抉择
时,戏剧性就要被动地强化,而真实的东西则要被简
化。对我来说,最佳状态是真实性要强于戏剧性。如
果戏剧性可以跟真实性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当然也是
最好的,因为真实性本身就富含戏剧性。
樊:在您的创作经验中,有没有一种您认为是不
可动摇的,就是文牧野本身的存在?刚才我们说要具
体项目具体分析,每个作品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
有没有一种东西是不管什么样的作品,您都要坚持的?
文:我很重视剧作和题材,在现实题材跟类型化
结合的过程中,我会反复地思考类型化会不会冲淡题
材本身的现实质感,或者会不会因为题材本身的现实
质感限制了类型化的发挥。
实际在这点上,《药神》融合得比较通畅,创作状
态也比较自我。我们在现实质感的基础上,融入了类型
化叙事,但类型元素又不至于冲淡现实感。戏剧不只
是戏剧,戏剧可以带着现实的质感,最终让戏剧的叙
述方式完成现实的诉求。这两者在《药神》中配合得
较好,像是两个人互动的左右脚向前走。我们的平衡点
对了,创作花了很多时间。我跟编剧写剧本用时两年
多,在美学上的讨论筹备也大概有八个月,剪辑也花了
八九个月。创作就是在长时间的讨论和磨合中反复地去
一个相对好的夹缝,然后在里面实现自己的诉求。
四、直面时代: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创作
樊:您在选电影项目的过程中,什么是让您感兴
趣的?
文:我最关心的是人,包括这个人的精神、情绪、
感情和灵魂,不管什么时代,以人为核心都是我最感兴
趣的。
樊:您对现实题材电影未来的市场和发展乐观吗?
田壮壮作品文:我觉得现在观众对现实题材的诉求很强。现
实题材有很多种导向,有多种方向可以去挖掘,那样
的话就会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现实主义可以跟
很多类型相结合。现实题材是土壤,类型是长出来的
花朵,土壤越肥沃花朵就会越健康,无论是类型片还
是艺术电影等都会变得更好。
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电影项目停滞、电
影院关闭、有些电影人转行,您如何看待当下电影行业
的困境?后续的项目还要面临着许多的不确定,您会怎
样去应对?
文:首先还是要关注内容,我觉得要符合规律地去
进行创作,比如时间、创作者的原发动力,真正的核心
创作者要有一个自己原发的想法,然后去做你特别想
做的东西,在一个符合规律的时间以及市场环境里去
做。疫情带来的市场变化是有的,但是我相信踏踏实
实、符合规律以及认真创作出来的东西还是会有应得
的回报。不要因为疫情或者环境的变化而打乱自己的
创作规律,它应当是自然的、流动的。近几年受到环境
的影响,能明显地感到行业有一点慌乱,但行业发展
应该有自己喘息的空间和正常的状态。
樊:疫情对观众的观影习惯也产生了影响,电影
院长时间关闭,大家习惯了在网上观看电影。有的人担
心长此以往下去,观众能否重新回到电影院观影,甚至
有些人很悲观,认为电影会成为“博物馆里的艺术”,
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文:我觉得还好,我的方式还是把剧本写好,把电
影拍好,符合规律的好电影一定会有观众。我们只能用
质量把观众拉回到电影院,没有别的办法。内容创作
者就是关注内容,至于电影到底会走向何方,我认为
个体或者整个从业者是不可逆潮流而动的,大家要坚
持把它做好,期待环境会有一些积极的变化。
樊:最后一个问题,对我们青年影人、大学生,
从您的个人经验、成长角度来说,对他们有什么好的
建议?
文:我觉得就是拍,我认为如果要进入这个行业
的话,真的要用不少的时间去写、拍、剪,勇敢一点。我
跟以前的同学,包括一些还在校的学电影专业的人去
聊,发现大家在拍摄前会有很多瞻前顾后的想法。我认
为大学四年要多拍,多动手去写。尝试不同的风格,先
不要太多地想自己要贯穿的风格,积极地去尝试更多
东西。修炼自己的基本功,把基本功做好,现在的电影
市场越来越需要有扎实基本功的电影人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