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期创新创业教育
高教学刊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黄海林,刘卫华,方焯
(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23)
当代社会将信息、材料和能源并列,称之为社会的三大支柱,其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当今社会的生产效益和便利化程度,为社会信息化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介于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世界信息先进国家都在抢占信息化技术的制高点,以求在未来智能社会中占得先机。随着信息化相关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已经对信息化技术的先进程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决定作用,因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直接决定着信息系统中各个器件及组成部分的科技水平和智能化程度。在2017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整体收入规模接近20万亿元的产值,占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这一比例逐年大幅度提高的趋势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我国的一些科技和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如湖北省,纷纷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来布局未来省域经济
的发展。可以这样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是“中国制造2025”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我国传统产业弯道超车的突破口。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产业是一个典型的智力密集型高科技行业,它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相关科技人才做支撑。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中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跟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如何改革传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之与日新月异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是我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线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本文中,结合我们长期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的经验,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三能力”(即“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为核心,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议,可以为我国其他兄弟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要求。主要表现在:1.课程的设立重在知识的整合与集成,而关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相对薄弱;2.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理论教学承袭“单向灌输”,实验教学偏重“模仿完成”。学生学习主体性不强,课堂参与度不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较为匮乏;3.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训练欠缺。教师对学生学什么设计得多,为什么学
与怎么学设计得少,结合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需要实施个性化能力提升与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缺乏;4.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显薄弱。校企合作不紧,企业未能有效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践性专业训练条件严重不足。
总的来说,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只重视课程
摘要: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指出了传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在实际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以“三能力”(即“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为核心的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2-0045-03
Abstract:For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specialty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m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s for the specialty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pointed out.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a new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ith three kin
ds of ability(The ability to acquire knowledge autonomously,the ability of doing experiment and practice,and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omotions as the core is put forward,which can be referenc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for thi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specialty in our country.
Keywords:personnel training mode;electronic information;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specialty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 2014322);武汉轻工大学校立教学研究项目“信号分析及处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XM2013006)
作者简介:黄海林(1964-),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专业教学及管理。
45--
2019年2期创新创业教育高教学刊
体系结构的完备性,知识传授偏重教师单向的传输,教师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几乎不被考虑。这就导致了几个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明显问题:1.一些专业课程与学生面对的社会需求几乎完全脱节;2.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缺少实时量化的反馈信息给授课教师,授
课教师普遍地仅仅依据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情况;3.专业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存在不敢动手,怕出错的心理;4.学生在学校专业实践训练有限,在工作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5.学生在发现、学习和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学习、综合与归纳、比较与分析,形成为己所用的知识方面能力欠缺,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见解。
二、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欧美等发达国家很早就注意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日新月异,为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的人才需求,非常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个性化发展及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为此建立了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学生自我探究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搭建了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很好地实现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应用与创新、就业与创业等的并重及个性化的发展。这对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例。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考虑到我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和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我们长期开展的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经
验,形成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改革创新,即以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为核心,开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体经验如下: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要非常准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人才培养模式起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通过资料查询、调研寻访,进行集中性专题讨论、分析论证,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认真解读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注重行业型和地域性人才需求特征,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特征、综合素质等的需求,科学制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俗地说,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培养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是手段,人才培养目标才是目的。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强的自主获取知识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能力,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应由传统的教师为本向学生为本转变,以自主学习、探究方法主导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改革传统单一输入式的授课方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设计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再者,建设开放的实验实践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动手能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从业者有较强的电子信息软硬件开发能力,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具备相应的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应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双师型”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共同开发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在实验实践课程设置上,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实践内容要与行业结合,与实际工程结合。通过搭建以实验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平台,探究“大学校区、产业园区”联动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实施工程化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最后,是学生的应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的应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基于项目驱动,搭建“学科竞赛→科研训练
→创业演练”创新创业链。应制定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考核标准和注重个体潜能培养的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推进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新性发展。开展以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创业演练活动,让学生经历过程观察、问题思考、场景体验,以便更好地达到学习、训练效果。
总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为核心,改革传统专业课堂教学、实验实践训练、创新创业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使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跟上电子
信息科学与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输出合格的高水平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
为了验证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有效性,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选定2013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进行全方位教改,制定出了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课题进行的中期,广泛听取专家和学生等方面的评价,完善各项措施,全面推行课程体系结构优化和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变革。
目前已经完成相关的研究及实践工作,形成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报告。在前期调研和试运行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科学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了课堂教学方式和
(下转50页)
46--
2019年2期
课题研究
高教学刊
图5
全意识,规范学生的工作秩序,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在课余可以实现的互动式学习模式探讨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想学好一门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仅仅靠课上的时间是不够的,大量的课余时间正好可以利用。利用课余的时间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怎么让学生有兴趣在课余学习部分专业内容,第二个是课程专业性很强,很多学习内容都与实训设备有关,在课下实训室不开放的情况下,学生怎么进行有效的学习。
成立课程兴趣小组,以小组的力量带动整个班级学习氛围。在老师的指导下,班级根据平时上课的讨论小组,选拔骨干组成课程兴趣小组,在课下组织跟专业有关的活动,比如专业大讲堂或者辩论赛等等。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测试技术》
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职业能力领域课程,课程里面涉及到的保护装置的测试一般是在继电保护实训室或者继电保护仿真室内完成。在课程中可能涉及工位的问题,学生的训练时间有限。在课余时间实训室关闭或者短时间开放,无法满足学生训练的要求。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探索继电保护测试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训仿真可行性。如果计划可行,学生可以在课下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保护实训的训练,对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四、结束语电子信息类专业
通过对课程互动式学习模式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课堂+课余的完整学习模式。在后续的课程学习过程中,会推广使用这种学习模式,争取学习成果的最大化。参考文献:
[1]黄永红,杨泽斌.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6)援
[2]何瑞文,
陈少华.现代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3).[3]李文武,
袁兆强.继电保护课程组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4]山东职业技术
学院中德教学方法培训的相关笔记[Z].
方法,典型的是教改实施方案的制定,明确地要求了教师
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2013年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开始运行,2015年在成功的基础上已扩大至该年级的教学全过程,目前运行良好,学校领导和师生反映良好,达到预定的目标。
四、结束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突出问题是:相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灵活多变的
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各个高校传统的优势专业有自己的良好学科基础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种改革基本上是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完善,创新的力度有限,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尤其是交叉型学科专业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其本身就带有革命性的因素,所以其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改革应有创新性。本文在分析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经验,提出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
考,并将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成功应用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为兄弟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另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一线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本文提出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想在我们教育工作中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参考文献:
[1]陈西曲,黄海林,文国知,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
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J].高教学刊,2015(24):200-201.
[2]王秀琴,邱建华,丁建宁,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70-71.
[3]唐朝京,毛钧杰,杜光远,
等.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75-77.
[4]周远明,梅菲,
刘凌云,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人才培养改革,2013(287):31-32.
[5]李敏君,赵祥敏,张伟,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与设计[J].前沿,2014(3):127-128.
(上接46页)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