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专项训练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分
一、古诗阅读
简答题。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前两句写,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诗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诗人借助山、水、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的感情。
7.翻译三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传说王安石为用好“绿”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请你赏析“绿”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题。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轻烟散入五侯家。
9.在原文中补充诗句。
10.诗歌前两句用____两字点明仲春;后两句用____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11.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________渲染的美丽景。
12.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题。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4.《马诗》是唐朝诗人______写的,他与_________称为唐代三李,有_________之称。
15.《马诗》前两句属于_______描写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写出一种_______的气氛。
1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一句描写的的景物有哪三个?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
17.“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一句中,“何当”的意思是:_______ “清秋”指的是:_______
18.《马诗》中抒发自己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
19.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的表现手法,通过_______表现了_______

燕山月似钩的上一句参考答案
1.    地白#白    凄清#清冷#寂静#凄凉
2.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
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3.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5.抒发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想感情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在赏析语句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②从关键词的角度赏析。③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④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月皎洁之感,“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
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凄清的特点。
(2)
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理解与意境。“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意思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诗人写中庭月,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下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3)
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理解与写作手法的分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
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
(4)
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且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5)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