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促进社区治理个案研究
作者:邓富友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5年第6期
    邓富友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0094
    摘要院在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笔者发现社会组织既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又能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多元化的平台。可以说,社会组织让居民有了自主选择参与的机会,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促进社区参与和社区治理。本文对南京雨花翠竹互助中心这一社会组织参与翠竹园社区建设,促进翠竹园社区治理这一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相关经验做法。
    关键词院社会组织;社区参与;社区治理
    1 概述
    如果时间可以往前倒推的话,居民总可以回忆起那个年代,大家生活在一个大院内,夜晚家家户户一起
纳凉,夜不闭户。虽然当时生活条件简单朴素,但是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亲密无间。后来,随着物质环境不断优化,翠竹园社区和中国千千万万个其他社区一样,社区居民之间冷漠、不信任,遇事高高挂起,各人只扫门前雪。在以少儿、中青年、老年三大体为主的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使得社区在居民心中仅仅只是居住地,遑论社区凝聚力以及幸福小区的建设。如何破除社区居民之间的冷漠,建立一种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成为社区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翠竹园社区互助中心(以下简称“互助中心”)应运而生。它旨在透过倡导和组织社区居民成立各种俱乐部,开办各项文体活动、互助活动和服务活动,以此增进邻居间的互动,帮助社区居民们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2 翠竹园社区治理背景
    2.1 社区概况
    翠竹园社区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街道,地理位置优越,紧邻花神湖和雨花台区风景区。社区由玉兰山庄别墅区和翠竹园小区两处高档住宅组成,由新加坡仁恒地产公司建于2000 年,居委会2004 年10 月筹备,2005 年9 月正式成立。社区共有居民3036 户(其中玉兰山庄259 户,翠竹园小区2777 户)。关系在社区的党员81 人;常住台胞台属39 人;侨眷134 人,归侨9 人,华侨华人15 人(158人);外籍人口214 人,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24 个国家;其中老年人占小区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均收入5500 元。
    2.2 社区面临问题及需求
    大多的城市社区邻里之间缺乏交流,更没有信任和关爱,居民之间没有互动和交流,这会造成社区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越是高档社区这样的问题越突出。翠竹园小区作为高档住宅区,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形成社区居民互动、互助、互信一体化效应,提高社区居民安全系数、幸福指数,已成为社区居民的共同需求。
南京有几个区
    2.3 社区治理主体
    互助中心由此作为社区居民互动互助的平台应运而生,由社区热心居民、建筑师阿甘发起。翠竹园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活动和俱乐部、居委会从政府层面与互助中心构建社区和谐氛围、物业提供软硬件支持、开发商通过采购方式支持互助中心的建设、业委会从程序上解决互助中心的后顾之忧。翠竹园社区形成“五位一体,互为依托”的生态共同圈。
    3 互助中心促进社区治理的做法
    3.1 社区互助中心的成立
    2004 年,在翠竹园社区居住的一位美籍华人想打网球,却苦于不球友,于是在社区公告栏张贴通知招募,三天号召了6 位共同爱好者,成立了翠竹园社区第一支网球俱乐部。透过网球俱乐部这个平台,
社区成员的其他需求也在得到满足,比如出游、孩子教育、家政、车位使用等等。经过发展,网球俱乐部的平台有所局限,每个人都可以为别人提供帮助,但有时候信息沟通不及时,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于是热心的十几个人提出建立业主联谊会,建立一个平台来不断地服务社区,引领社区的发展和建设,互助中心由此成立。
    3.2 社区互助中心的做法
    互助中心通过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组成各式各样的俱乐部,倡导居民结社自由,相互帮助。互助中心得以快速成长,首先,组织架构逐渐成熟,互助中心招募各俱乐部核心成员,成立俱乐部。由俱乐部推举负责人担任互助中心理事开展工作。互助中心聘用专职工作人员2 人组成工作小组,负责互助中心财产及财务工作,互助中心支付相应的酬金,并对专职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其次,形成了积分制度。借鉴国外时间银行的理念形成社区互助积分制度,每次帮助别人将会得到相应的积分,而被别人帮助将要付出相应的积分,完善积分体系,激励互助精神。再次,在经费来源方面,互助中心经费来源有:第一,公益捐款,如社区居委会、仁恒地产开发商,小区内部企业老板的捐款;第二,俱乐部反哺,互助中心下面的二十多个俱乐部,实行会员制,“谁主张、谁负责、谁受益”,收会员年费、活动费,各俱乐部每年反过来补助15%的钱给互助中心;第三,经营收费,互助中心经常主办一些大型的活动,如晚会,比赛等,收取一定门票费和活动费,用于互助中心以后的发展。
    3.3 互助中心参与社区治理成效初显
    自2010 年至今,翠竹社区居委会和互助中心、业委会、物业四角联动,形成“四方圆桌会议”,四方通常会每季度聚一次,针对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开一次会议;在居委会的指导下,在仁恒物业的大力支持下,翠竹园互助中心累计举办各类公益活动150 余次,累计参加27500 人次;先后成立30 多个俱乐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五年中成立了社区明志书屋,累计捐赠藏书9000 多册;成立了全中国最大的社区网球俱乐部,展开30 余场网球普及推广活动,协助雨花区体育局改建雨花体育中心网球场,给周边居民、企业提供运动场所;展开了关爱老人的公益活动,教老人学电脑、摄影,组织老人旅游,实现老年人老有所乐;同时给孩子们提供小小建筑师、小小运动队、少年儿童阅读计划、少儿英语学习,让孩子们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每两个月一次的跳蚤市场,让社区闲置物资有了一个良好的交流渠道,也让孩子们有了献爱心的机会;曾组织美国公益组织负责人公益讲座、美国社区公益概况讲座、中国书画公益讲座、育儿讲座、少儿学习讲座、摄影讲座、医疗养生讲座等数次讲座;同时组织警民议事会、社区安全防范公益推广讲堂;开展翠竹园社区文体活动调查1 次,发放247 份问卷。五年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潇湘晨报》《金陵晚报》,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互助中心活动进行了跟踪采访和报道。他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大家的齐心努力,实现社区居民的自主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接受教育,共建一个活力社区、公益社区、文化社区,打造出雨花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 互助中心促进社区治理的经验
    4.1 互助中心产生的社会动力
    社区的陌生让所有的社区居民实际上都没有很好的社区资本和安全感。因此,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形成社区居民互动、互助、互信一体化效应,提高社区居民安全系数、幸福指数,已成为现代城市居民向往的社区生活。互助中心负责人阿甘2004 年,在一位美籍华人提议下,三天之内号召了6 位共同爱好者,成立了翠竹园社区第一支网球俱乐部,这支俱乐部至今已经成为全中国最大的网球俱乐部。比如出游、孩子教育、家政、车位使用,每个人都可以为别人提供帮助,但有时候信息沟通不及时,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当时大家感觉这个网球俱乐部的平台太小了,于是热心的十几个人提出建立业主联谊会,把互助中心作为一个平台来不断地服务社区,引领社区的发展和建设。
    4.2 互助中心发展的生态逻辑
    互助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极富个人魅力的领头人,但一个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绝对不是孤立的,它一定与社区内部其他组织彼此依存,相互制约,利益共享,良性互动。“五位一体,互为依托”就是互助中心发展壮大的生态逻辑。社区内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开发商和互助中心之间有机联系,相互支持。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活动和俱乐部、居委会从政府层面给与肯定、物业公司提供软硬件支持、开发商给与资金赞助、业委会从程序上解决互助中心的后顾之忧,这五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既相互支持又彼此制衡的生态协同圈。阿甘说:“我们在社区中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有载体的。互助中心作为一个平台出
现,业主自发组织活动。社区居委会的全方位支持,物业提供场地和人员支持,……,这不是靠某个业主能搞定的事。运动会、跳蚤市场、圣诞party 都要有相关的支持。”大家形成合力,每个人都用一点点力,所有人都起来了。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出场地的出场地。在一个系统中,整体的力量大于单个体的力量。“互助”原本展现的就是整体的力量。
    4.3 互助中心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互助中心运转费用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公益捐款,如社区居委会、仁恒地产开发商,小区内部的企业老板都为支持互助中心的发展壮大和大型活动有过一定数额的捐款;二是俱乐部反哺,互助中心下面目前有二十多个俱乐部,各个俱乐部实行会员制,“谁主张、谁负责、谁受益”,收会员年费,以及活动费,各俱乐部每年反过来补助15%的钱给互助中心;三是经营费用,公益不是免费的,互助中心经常主办一些大型的活动,如晚会,比赛等,会收取一定门票费和活动费,这些费用都是用于互助中心以后的发展。比如月刊、办活动的标语都需要花销。我们想建起南京第一个公益社区,但公益从来不是免费的,这是我们一直想传递给每个受众的信号,希望通过有效的经营创造更多的财富回馈公益事业。公益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作为后勤保障,因为人的爱心可能会被透支。
    参考文献院
    [1]王芳,李和中.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现实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8(4).
    [2]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3]杨立平.当前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J].科技资讯,2009(24)[4]霍连明.多元管理: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5]沈荣华,赵利,胡岚.合作共治: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J].社会科学,2008(10).
    [6]周磊,赵亮员.双重系统中的社区治理模式初探[J].社会工作,2006(9).
    [7]毛劲歌.基于和谐社区构建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多元互动模式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7(6).
    [8]郭蕊.论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选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3).
    [9]袁小燕.多中心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J].改革论坛,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