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方言中的“到”
南京方言属于江淮方言洪巢片,有着不同于普通话的时体助词“到”。“到”用于动词后可以表示动作状态结果的持续存在。本文从“到”构成的相关句式入手,揭示其涵盖的语法意义,并对其使用条件、适用的语境等作初步地描写分析。
标签:南京方言 时体助词 到
南京是江苏省会,位于长江南岸,南京话属于江淮方言洪巢片。南京近代人口变动剧烈,内部差异明显而多样。不同年龄之间,城内各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家庭背景之间,都有差别。城南的秦淮、白下、建邺三区是传统的居民区和商业文化区,这三区方言变化较慢,一向被认为是老南京话的代表;城北鼓楼、玄武二区受普通话和外地方言影响较大,较多地体现新南京话的特点。南京方言有着不同于普通话的时体助词。
任何语言都有表达时体意义的词。汉语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时态表达系统。时态助词是表示时态的纯语法标记。这类助词附着在以动词为代表的谓词性词语的后边,典型时态助词有三个:“着、了、过”。“着”,表示持续时态;“了”,表示实现时态;“过”,表示经验时
态。事件或以动态的方式存在,或以静态的方式存在。前者是动态事件,后者是静态事件。句子既可以陈说动态事件,也可以陈说静态事件。对“体”的划分历来争议极多,“体是观察时间进程中的事件构成的方式”。下文出现的“持续体”指某个事件或某种状态正处于持续不断的状态。北京话常用助词“着”来表示,如“他一直醒着。”持续体既有可能是动态事件的持续,如“他骑着马回家。”也有可能是静态的持续,如“他还活着。”还有可能是动态静态不好区分,比如“我等着她。”“等”是一种动作行为,有动态性,“等”在时间轴上又有静态性。“存续体”指动作行为实现后其状态在延续和存在。助词“着”还可以表示存续范畴,如“他坐着”。“坐着”表示“坐”这个动作完成后进入“坐”的状态。存续体与持续体较难区分,两者不同的是,前者表示的是动作行为完成后进入的状态的延续,而不是指动作行为本身或某种状态本身在持续。具体来说,存续体可以表示的意义有以下几种情况:表示动作完成后形成的状态在延续;表示动作的结果保持着;表示动作完成后产生的结果对其他事物或后继动作将产生影响。“完成体”表示动作行为到说话时已完成。
汉语中“体”的关系密切,有时亦不能清楚地区分。如在北京话中,持续体和存续体就共用一个助词”着”表示。动态的持续跟进行有时也不容易区分。
“到[tɔ]”是南京方言中最主要的时体助词。“到”与“着”并存,新派则多用“到”,老派多用“着[t ɿ]”。“到”既可跟动态动词结合,如“走”“跑”“看”“想”“说”;又可跟静态动词、形容词结合,如“亮”“斜”“冷”“饿”。
在南京方言中,“到”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用法。
“到1”,相当于普通话的“着”,表持续和存续意义,紧接在动词、形容词后,动词、形容词和“到”的中间不能加入任何成分;
“到2”,相当于普通话的“在”,用于地点和时间前;
“到3”,相当于普通话的“了”,用于完成体;
“到4”,相当于普通话的“到”,表示动作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下面通过几个主要句式来讨论这些用法。本文所有例句均来自会说南京方言的本地人(被调查人情况如下:年龄:25;性别:女;学历:本科;住址:南京市建邺区;工作地址:南京市白下区)。
一、表示持续及存续状态的“到1”
普通话中的“着”时表示动态的助词,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着+(宾语)”“动词+着+动词+着”“动词1+着+动词2”“介词+着”等,“到1”也可出现在这几种情况中。如,“吃到饭”“跑到跑到就停下来了”“躺到说”“对到我讲”。
(一)主语+动词+到(+宾语)
1.主语为施事
(1)他在楼下等到呢,你快点下去。
(2)她一个劲看到我,看得我心里毛毛的。
(3)这么大咯,还住到家里。
有时,根据表达需要,“到”可省略,语义基本不变,如:“他在楼下等,你快点下去。”“这么大咯,还住家里。”可以看出,加“到”着重描写状态,不加“到”则重在陈述情况。进入这种结构的动词大多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即“静态动词”。
2.“主语+动词+到”与“动词+到+个+宾语”
脸绷到绷到个脸
头昂到昂到个头
头发散到散到个头发
这两种结构可以互换,意思基本不变,但感情彩有变化。前者是不带感情彩的叙述,后者则略带不满情绪。
3.主语为受事
(4)饭在厨房放到呢,等会儿再吃。
(5)乌龟在盆子里养到呢。
(6)门开到透透气。
这种情况下,“到”不能省略,省略则不成句:“*饭在厨房放呢。”“*乌龟在盆子里养呢。”“*门
开透透气。”因为这种类型的句子表示的是动作发生后遗留的状态,“到”的作用就是强调其持续性。
4.动词1+到+动词1+到+……动词2+到
(7)他吃到吃到,不小心,刺卡到了。
(8)他看到看到就趴到桌上睡着了。
(9)说到说到天就下雨了。
动词1和动词2可以有不同的主语,也可以有相同的主语。动词2后或句尾必须有“了”表动作完成,否则句子不成立。如,“*他吃到吃到,不小心,刺卡到。”“动词+到”本就表示动作的持续,两个“动词+到”连用更强调了持续状态,同时也引出了第二个状态:“动词2+到”。“动词2”前常有“就”表承接。在语义上,“动词2+到”通常表示由动词1产生的意想不到的事件。
5.祈使句:以“动词+到”为基本形式,可添加各种句子成分。
(10)拿到!端到!接到!你坐到!
(11)外头冷,把衣裳穿到!
(12)让她一直跑到,不要停!
(13)碟子你先看到,过两天再还他。
说话人希望动作能持续下去,故用“到”表持续状态。若用“好”“上”这样的补语,更多的是体现其结果。如,“拿好”“接好”“把衣服穿上”。后两个例句可以把“到”省略,句子同样成立,但语义发生变化。有“到”的句子注重动作的持续性,时间显得长一些,语气也更缓和;没有“到”的句子的目的是让动作从无到有,注重的是动作的存在与否,时间短促,语气自然显得强硬一些。要注意的是“你坐到。”也可表存续体,即表示“坐着”这种状态的延续,要区别是表存续还是表命令,主要看说话者的语气和语境。
(二)动词1+到+动词2
(14)坐到说,站到讲太累。
(15)听到记,不要自己瞎写。
(16)急到上班。
(17)忙到准备东西。
这种结构构成连动式。“动词1+到”是动词2的伴随状态,“到”表动作的延续,省去则不成句:“*坐说,站讲太累。”动词1多为单音节动作动词,动1动2意义关系有多种。例句(14)、(15)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动词1表示动词2的方式;例句(16)、(17)则表示动词1和动词2之间有一种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三)处所词+动词+到(+数量)+宾语
(18)家门口堵到一大人。树后面窝到只狗。
(19)架子上摆到盆花。绳子上挂到些衣服。
这两组句子都是说明在某处存在着某人或某物,表明一种存在的状况,为存现句。这里的“动词+到”可以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但更多的是表示动作产生的状态。A组和B组不同的是A组的宾语为施事,B组的宾语为受事。A组句子动词前加“正”,可加强“持续”意味或表示“刚好”。如,
“家门口正堵到一大人。”B组动词前一般不加“正”。存现句表示事物持续的存在状态是已经实现了的,宾语有数量词修饰时,从表层看,“倒”似乎可换成“了”。如:“架子上摆了盆花。”“树后面窝了只狗。”从深层看,上述两种说法有差异。带“到”的句子强调人或物的存在状态,其目的是描写;含“了”的句子侧重说明某种情况,其目的是叙述。
南京有几个区
(四)“到”的否定句基本句型:没有/不要+动词+到
(20)我么的(即没有)躺到看书。
(21)你不要夹到肩膀走。
(22)天太闷,窗户不要关到。
“没有、不要”均否定的是“到”前动词表示的状态。这种否定式,祈使句中用得较多。一般的陈述句中,尤其是只有一个动词的句子中不使用,如:A:“把窗户开到!”B:“窗户么的关哎。”而不说“*窗户么的关到哎。”因为既然动作没有发生,自然也不会有持续的状态。
(五)形容词+到
(23)天还黑到呢,起这么早干吗?
(24)果子还绿到呢,不能吃哎。
普通话中有“着呢”作助词,用在形容词或类似形容词的短语后,表示肯定某种性质或状态,略有夸张意味。如“这条路宽着呢。”南京话中的“到”也有此用法,形容词后加“到”,表示状态的持续,前面不能加否定词,如“*果子还没绿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