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ke.baidu/view/2971115.htm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所属地区:江苏·南京·白下区
遗产编号:Ⅷ-79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江苏省南京市
遗产级别:国家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金陵刻经处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路35号,总占地面积3923平方米,收
藏佛经版125318块、大型佛像版18块,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也是融古代经书、经版收藏,经书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学研究于一体的佛经出版机构。
编辑本段工艺发展
金陵刻经处正式成立后,杨仁山对各类佛教典籍热心搜求,并先后从日本和朝鲜等国寻回了《中论疏》、《百论疏》、《唯识述记》、《因明论疏》、《华严三昧章》等约300种国内早已散佚的隋唐佛教著述,加以刻印流布,使得三论宗、慈恩宗、华严宗等佛教宗派教义复明,以便后人研讨。在杨仁山的精心策划下,金陵刻经处还先后刊刻了《大藏辑要》,选佛典465种,计3300卷,另印刷佛像lO万余张。鲁迅先生在为其母祝寿时也曾在这里捐资刻印过《百喻经》。
出于弘扬佛法的考虑,杨仁山还为金陵刻经处规定了“三不刻”例,即:疑伪者不刻,文义浅俗者不刻,乩坛之书不刻。他曾说:“鄙人志愿,亟望金陵刻经处刻成全藏,务使校对刷印,均极精审,庶不致贻误学者。至他处所刻未精之本,听其自行流通,本处概不与之合并成书。”这固然是杨仁山立身做人的正直与研究学问严谨的体现,也是金陵刻经处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由于金陵刻经处刊印流通的经书有不少
中国古代失传的佛典,加之刻版采用了经文与注疏结合的方式,且划分段落,添加句读,并经严格校勘,各方信士皆誉其为“最精善之佛典版本”,与别处寺院直接从《明藏》、《龙藏》翻刻者相比,真有霄壤之别。[1]
编辑本段制作流程
金陵刻经保持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木刻水印技艺,它由三个环节组成:
1、刻版,包括写样、上样、雕刻等工序;
2、印刷,包括放版、刷墨、复纸、压擦、揭纸等工序;
3、装订,包括分页、折页、撮齐、捆扎压实、数书、齐栏、串纸捻、贴封面封底、配书、切书、打装订眼、帖书名签条等工序。
金陵刻经的木刻水印技艺,是在世界印刷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中国古老雕版印刷的遗存,历来为师徒世代口授身传,至今已传到第六、七代。金陵刻经处手工印刷的佛教典籍有300余种,约占全部经版数量的五分之一。
编辑本段工艺现状
金陵刻经处是中国唯一的刻印流通木版佛经的场所,也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历史最悠久、影响广泛的佛教文化机构。它以佛学研究为基础,从事印经、讲学等事业,不仅促进了中国近代佛学的复兴,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延续以及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陵刻经选本精严,内容纯正,校勘严谨,版式疏朗,字大悦目,刻印考究,纸墨精良,习称金陵本。该处手工印刷的佛教典籍有三百余种,其中包括《华严经》(80卷)、《玄奘法师译撰全集》(1347卷)等重要经论。金陵刻经的雕刻、印刷技艺是在
世界印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手工印刷的线装经书比平装机印的经书成本要高,价格也贵,其购买对象相对固定,这些状况限制和影响了刻经的生产流通。金陵刻经处仅有2名刻工,传承问题突出,刻经技艺随时有失传的可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发掘、抢救和保护。[2]
编辑本段传承意义
金陵刻经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不仅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古老的木刻水印技艺之精髓,还收藏了大批珍贵的佛经版,它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金陵刻经处于光绪年间雕刻的“慈悲观音像”、“灵山法会图”等18幅佛像版艺术价值极高。这些佛像版规模
之大、雕刻技艺之精湛、保存之完好令人叹为观止。此组佛像版为国内仅有,所雕人物形象庄严华妙,实为版画艺术和文物之珍品。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在学术界亦占有重要位置。南京大学的印刷史课程、上海复旦大学的古籍版本课程,都有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内容。国外的印刷史研究专家学者也常来参观,他们称赞金陵刻经处是“活的古代印刷博物馆”。
国内外很多寺庙、佛堂、在家居士和学者等都对线装经书有一定的需求。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6年,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雕板艺人马萌青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3]
西汉未年,佛经由西域传入中国,当时是以手抄本的形式传布。至唐代末年,始有雕版印刷佛经出现。到宋代,开始大量运用雕版印刷佛经。清同治五年(1866),我国近代佛教文化复兴奠基人杨仁山居士、妙空法师等创办了金陵刻经处,传承我国佛教文化及古代佛经、佛像木刻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百余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金陵刻经处共计收藏经版12.5万余块,包括经籍1500余种、1.3万余卷,是全国佛典图像刻版的总汇。
它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收藏汉文木刻经像版的宝库,又是蜚声海内外的我国木版雕刻、水墨印刷汉文佛教经典的唯一机构。金陵刻经处位于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路35号,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陵刻经处保持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木刻水印技艺。该技艺有刻版、印刷及装订三项内容,包括写样、上样、雕刻、放板、上墨、复纸、擦压、揭纸、分页、折页、撮齐、捆扎压实、数书、齐栏、串纸捻、贴封面封底、切书、打眼、订书、贴书签条、贴函套签条等20余道工序,每道工序均留有传统口诀。金陵刻经选本精严,内容纯正,校勘严谨,版式疏朗,字大悦目,刻印考究,纸墨精良,各方特称“金陵本”,在清末以来的国内经书出版界占有重要地位。
金陵刻经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不仅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古老的木刻水印技艺之精髓,还收藏了大批珍贵的佛经版,它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金陵刻经处于光绪年间雕刻的“慈悲观音像”、“灵山法会图”等18幅佛像版艺术价值极高。这些佛像版规模之大、雕刻技艺之精湛、保存之完好令人叹为观止。此组佛像版为国内仅有,所雕人物形象庄严华妙,实为版画艺术和文物之珍品。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在学术界亦占有重要位置。南京大学的印刷史课程、上海复旦
大学的古籍版本课程,都有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内容。国外的印刷史研究专家学者也常来参观,他们称赞金陵刻经处是“活的古代印刷博物馆”。
国内外很多寺庙、佛堂、在家居士和学者等都对线装经书有一定的需求。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6年,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雕板艺人马萌青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金陵刻经处保存的佛经版和古代传统的水墨印刷技艺,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该处正根据5年保护计划做好保护实施工作,以使这项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四万块经版无钱修补金陵刻经技艺面临传承危机news.longhoo2007-1-30 14:57:24 推荐评论【字号:大中小】【龙虎网报道】去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正面临传承危机。
作为保持了木刻水印这一中国古代传统技艺的金陵刻经处,珍贵经版有4万多块严重损坏,需要大约4000万元的修补费用。这里目前共收藏经版125318块,1500多种经文,大多雕刻于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其中急需修复的经版4万多块。
“南京四绝”之一的金陵刻经处,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它不仅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收藏汉文木刻经
版的宝库,而且是我国木版雕刻、水墨印刷汉文佛教经典的唯一机构,全国各处木刻的重要经版基本上都集中于此。最多时,金陵刻经处共收藏了15万多块经版。南京有几个区
然而,由于历年战乱,以及“”期间的破坏,这15万多块经版中,有3万多块被毁坏。
金陵刻经处研究室副主任武延康告诉记者,“”时期这些珍贵经版竟被人拿来当柴烧。目前仅存的125318块经版中,有4万多块受到虫蚀、霉侵,损毁严重。
目前,金陵刻经处的主要工作便是重刻缺失的3万多块经版,修复被损毁的经版。武延康说,尽管上级部门每年会给金陵刻经处拨款12万元,但这些对于修复重刻经版,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出版流通的佛教典籍有300多种,但由于我们的主要购买者是寺庙及有佛教信仰的在家居士,另有少量供给学者研究使用,消费面极窄,而我们又不能走入书店,进入市场,因此也无法通过市场销售自筹经费。”
金陵刻经处印制一本经书需要有20多道工序,都是手工刻版、手工印刷、手工装订,所有的工人都是凭借几十年的经验一次准确完成。
雕刻印刷技艺靠师徒世代口传心授,至今已传到第六七代了。可是随着消费市场的缩小、经书生产量
的减少,印刷装订工人的数量也随之减少,这也给这项传统技艺的保存造成危机,传统技艺后继乏人。
金陵刻经处主任徐卫告诉记者,目前金陵刻经处只有两名刻工,工作条件很简陋,一盏台灯,一把特
制的刻刀,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却只能刻80-100个字。
“业务忙时会有三四名印刷工人,业务清淡时就只有一名工人,我们这儿一共只有50多人,总不能让
工人们在没业务时就没饭吃呀,所以,我们一般都要求工人们每人掌握2种以上的技能,这样即使在业务
清淡时也能有活干。”
到目前为止,金陵刻经处有正式编制的工人共10人,其余仍是临时工,很多工作了十几年的工人,现
在连社会保险、医疗保险都没有办,可他们至今还是留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记者问他们为什么没有走,他们都说,很喜欢自己的工作,而且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来这里工作了。
2月3日,金陵刻经处将携手玄奘书画院、江苏省拍卖总行等单位联合举办“中国当代佛教界、艺术
界书画慈善拍卖”,希望能借助民间力量共同维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南京抢救金陵刻经处经版成本高资金缺口大
( 2007-01-30 09:57:44)稿件来源:南京日报
一场大规模的抢救金陵刻经处经版的行动正在展开,目的是重刻缺失的3万余片经版和修复残破的4万余片经版。“补刻经版是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传承的基础。”刻经处主任徐卫说,“对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这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昨天上午,徐卫推开经版库沉重的大门,全世界最大的汉文经书木刻板库房出现在记者眼前。一块块20×15厘米的双面木刻经版分门别类依次插在上下10层的经架上。“在这里共有125318片经版,1984年按照经书门类及取用顺序全部上架。”徐卫介绍,这远非全部。在一排排经架上经常能看到空档,那是缺失待补的经版共计3万余片。而即便是架上有的,也有35%左右、4万余片是残破或蛀蚀严重的。记者随手抽出一片,木板已从中间拱了起来,四周呈犬牙状。
刻经处学者武延康向记者介绍,刻经处所藏经版分为自刻和外来入藏两部分。最多时曾经藏有超过15万片的经版。但在抗战和期间损失了不少,1984年重新整理上架后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