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当代作曲家的音乐会,你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是尖锐的不协和音,无调性的旋律,破碎复杂的节奏,还是特殊的演奏法和极端的乐器音?但无论如何,在史蒂夫·赖希的这场作品音乐会中,听到的绝不会是以上所说的这些声音。
简约主义(minimalism)是二十世纪艺术的一个流派,最初出现在视觉艺术领域,之后这个术语也被用于描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出现的一种音乐创作手法。简约主义音乐的特点是有意识地简化音乐的节奏、旋律与和声语汇,甚至被视为是对抽象的现代主义音乐的一种反抗。相比较很多晦涩复杂的现代主义音乐,简约主义音乐主要表现为有清晰的调式或调性、连续而有规律的节奏,以及在持续重复中缓慢发展变化的结构和织体。
史蒂夫·赖希(Steve Reich)1936年出生于纽约,是美国简约主义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早期作品创作于1965年至1971年,包括了一些磁带声音作品和相位移动器乐音乐。他的磁带作品《要下雨了》(It’s Gonna Rain)和《出来》(Come Out)用两台或更多的磁带录音机播放相同的语音循环,但由于播放速度的细微差别,声音逐渐脱离同步,错位越来越大,这些脱离语境的单词由于顺序混乱和叠加,形成动态渐变的无数种不同状态,这一技术被赖希称为“相位移动”。随后他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器乐作品创作中,如《钢琴相位》
(Piano Phase)、《小提琴相位》(Violin Phase)等,开启了一条崭新的音乐创作道路。赖希写于1970年至1971年的《四台管风琴》(Four Organs)和演奏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鼓乐》(Drumming)为他赢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使他跻身于一线作曲家之列。
万花筒怎么做科林·柯里打击乐团
在这之后,赖希继续新的探索,尝试用尽可能简单的乐器与形式来进行创作和表演。例如写于1972年的《拍手音乐》(Clapping Music),这部作品由两个人用四只手演奏同一个
节奏型,仍然运用相位移动技术。
本场音乐会即将上演的第一部作品是创作于1973年的《木块音乐》(Music for Pieces of Wood)。这部作品为五位表演者而作,被认为是《拍手音乐》的后续之作:同样运用了最简单的“乐器”——木块(需要能发出指定的音高),同样从《拍手音乐》的节奏型开始。在这里,赖希运用了不同于相位移动的另一种发展的逻辑:除了两个持续的基础声部以外,其他声部都是先以一个小节一个音的形态进入,反复若干个小节后变成每小节两个音,再增加到三个音……直到构成完整的节奏型。这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被作曲家称为“建隆”(buildups)。此作品的整体布局运用了和《钢琴相位》相似的组织方式,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6/4拍,第二段4/4拍,第三段3/4拍。虽然在每一段中声音的密集程度做的是“加法”,但在整个乐曲的段落发展上,基础节奏型做的却是“减法”。
这些以节奏为素材的“简单”作品是赖希这一阶段创作的其中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赖希也开始尝试创作更大规模的较为“复杂”的合奏音乐,如写于1973年的《六架钢琴》(Six Pianos)和《为旋律打击乐、人声和管风琴而作的音乐》(Music for Mallet Instruments, Voices and Organ)。在后者中,赖希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来实验不同的音组合,如各种木管、铜管以及人声搭配等,最后选择采用女声和管风琴来表现这部作品。
作于1974年至1976年的《为十八位演奏者而作的音乐》(Music for 18 Musicians)再次达到了《鼓乐》的时长规模,演奏时间约为六十分钟,将占据本场音乐会的整个下半场。此曲的乐队编制与《为旋律打击乐、人声和管风琴而作的音乐》有些相似,但规模扩大了许多,由两支低音单簧管、兩位打击乐手(需要用到马林巴、木琴和颤音琴)、四架钢琴、四位女声歌唱家、一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
这部庞大的作品包含一头一尾两段“Pulses”(与本场音乐会的另一部作品无关)和中间的十一个段落(Sections)。“Pulses”大约五分钟,由十一个和弦组成。相邻两个和弦之间往往只是声部的交换、转位或关系大小调变化的关系,在“Pulses”中每个和弦持续大约二十至三十秒。中间的十一个段落由“Pulses”中的十一个和弦控制,每一个段落都分别建立在一个拉长到五分钟左右的和弦上。段落之间以颤音琴作为分界的标志,此乐器只有在段落交替时才会使用,当听到这种梦幻的音时,鲜明的音响会指明两个和弦之间声部运动的方向。
整首作品建立在两个同时发生的基本节奏因素上:第一个是由钢琴和旋律打击乐演奏的有规律的节奏脉动,这个因素贯穿全曲;第二个则是由木管和人声组成的呼吸节奏——开始与结尾的“Pulses”和中间的部分段落包含这个因素。人声和木管总是吸满一口气,然后尽可
能长地演唱或演奏特定的音符。呼吸的长度就是脉动的时值单位,一个接一个的呼吸像起伏的海浪一样融合在一起,与钢琴和打击乐的持续节奏形成对应。
最后再介绍一下上半场的第二首作品:《脉动》(Pulse),这是赖希的新作,完成于2015年。此曲2016年11月1日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首演时,作曲家已经八十岁高龄了。这部作品为管乐、弦乐、钢琴和电贝司而作,据作曲家所言,这是对他创作于2013年的《四重奏》的一个回应。相比之前的创作,这部作品运用了更为频繁的转调。在持续的电贝司和(或)钢琴的脉动之上,优美的管乐和弦乐旋律线运用卡农技法进行模仿。随着演奏的进行,由于钢琴双手交替模式的变化,持续脉动会产生不同的重音。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更为平静和沉思的作品。
史蒂夫·赖希在《音乐作为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Music as a Gradual Process)一文中写道:“表演、聆听一个渐变的音乐进程就像——拉起一个秋千,放开它,然后观察它的摆动逐渐停止;把一个沙漏倒过来,然后看着沙子慢慢漏到底部;把脚放在海边的沙滩上,然后观察、感受和聆听海浪逐渐把它们掩埋。”是的,最开始聆听赖希的简约主义音乐时,漫长的重复也许会令人感到单调,但是当我们静下心仔细品味这些在看似重复持续的音乐模式下
那一点点累积的变化时,最后往往会惊讶于它们带来的多种丰富多彩、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同万花筒般捉摸不定。在赖希的“御用乐团”科林·柯里打击乐团的演绎之下,我们将现场领略这位当代大师的作品,感悟方寸简约之间所能蕴含的无限可能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