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冶金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工艺装备水平不断优化,对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工科和绿冶金背景下,冶金工程专业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跨界整合能力的人才。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讨论了冶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实施,提出具体改革措施。合并相关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优化关联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程总学分,扩大学生自主选课权。紧贴学科科研平台及其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增开特、优质选修课程。多措并举保障学生按需修课,进一步促进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冶金工程;课程设置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冶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新工科”建设指出:必须面向当前急需和未来产业发展,提前进行人才布局,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人才。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新工科的提出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工科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
力。目前,“碳中和”与“碳达峰”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实现“碳达峰”对冶金工业来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亟需推动低碳冶金等变革性技术研发,以尽早降低能耗和污染,实现绿冶金。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变化的应用型和创新型冶金人才,在掌握单一的冶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性地融合多门其他学科方向的知识。
1冶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冶金类专业学生积极性的提升
部分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年龄较小,自律性较弱,学生受到较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遭到削弱,该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限,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了改变此种状况,各个冶金类职业院校纷纷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使得学生在学习了众多前辈的英雄事迹之后受到感染,部分学生受此影响会做出相应的改变,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工匠精神的传授,能够使学生专注于学习,使学生对于冶金专业的了解更加深刻,了解到此专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之后,会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有利于学生综
合能力的提升,满足冶金类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需求。
1.2有利于满足冶金类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需要
对冶金类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最终是为了向冶金类职能部门输送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对冶金类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市场需求和计划需求相结合,工匠精神的培养,一直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作为目标。众多冶金类高等职业院校将“工匠精神”的培育逐渐的渗透到专业的发展过程中,重视对专业未来发展的影响,通过综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验实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全阶段,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行培育,根据现在或者未来需要的岗位职业技能或者岗位职业素质的要求,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有利于符合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要求的培育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众多资源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持续培育与塑造,促使学生真切领悟“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与价值追求,实现人才培养内涵提升。
2冶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2.1专业必修课程设置
设置专业必修课程的目的是使主修冶金工程专业的学生完整掌握冶金原理、冶金工艺、冶金设备等专业核心知识。国内冶金工程专业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最普遍的差别为对冶金某些方面的强化,如强化钢铁冶金、有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等。这种强化主要体现在课程具体内容及学时数和学分数的设置上。在专业必修课程基础上,学生根据个体规划和发展需要,自主对专业知识体系中部分内容进行扩展和深度学习。这种自主权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专业选修课程的需求。
2.2选修课程设置
选修课程涵盖的专业内容较泛,与专业必修课程中的冶金原理、钢铁冶金、有金属冶金、冶金设备、冶金工程设计等互为关联和补充。专业选修课程在数量和专业相关知识覆盖面上还有提升的空间。选修课程门数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当前专业必修课程总学分占比过高,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需求小。其次是最低选课人数的开课限制使得部分选修课程难以开课。这与选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需要选修什么样的课程,选课不理性、跟风选课;为了修够学分,学生集中选修考核“较容易”通过的课程。
3冶金工程专业课程实施优化
冶金专业3.1设立开放教学、科研实验室,提高工程应用综合能力
以充分重视实验技巧、测试技术训练和创新理念培养为指导思想,实验过程多阶段(计算机仿真、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实验内容多层次(基本、拓展、提高),实验装置多功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冶金学科实验教学传统模式是“预习-操作-报告”,验证理论教学中的一些结论、结果和现象等,对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帮助较小。为此,在实验教学环节引入模拟型实验,如说数值模拟或水模型模拟,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2以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以教授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团队
随着现代冶金工程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只有不断补充和更新部分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前沿,扩大课堂信息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冶金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向学生介绍有关单元操作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为此,围绕冶金工程专业特组建的以教授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团队,作为新形势下本科生主干课的基本单元,有前沿科学、有理论基础
、有应用技术、有教学改革等多种类别的研究,在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培养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人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深化冶金工程专业特教学体系改革实践,以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发展特课程,为冶金行业培养真正高层次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发展“教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作为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的承担者,又是冶金学科主干专业课的讲授者,将学科前沿第一时间与教学相结合,科研活动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相互促进,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教师将教科研成果和思想理念融于教学,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组教师积极承担或参与各种教科研课题的研究,锻炼了师资队伍,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结束语
随着网络的发展,未来教育信息化将会更进一步的深入完善,在全面的数字化的背景下,对于冶金学教学改革与探索工作而言,无疑将会越发方便,研究者不用费心去收集数据,只需要打开后台根据需求调取冶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课上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将是对冶金学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所必不可少的研究依据。通过这些数据教案的编排,教学工作安排的工作人员才能做到有据可依,制定出能够满足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双方面需要的冶金学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石西昌.对冶金工程本科生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3(8):24-26.
[2]康蕾.工匠精神培养下高校冶金铸造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J].特种铸造及有合金,2022(02):266-267.
[3]张迪,孔令艳.“工匠精神”背景下冶金铸造行业思想管理工作述评———评《工匠精神:敬业兴企,匠心筑梦》[J].铸造,2021(08):1020-102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