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一中高2023届2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A 【解析】B项,原文“翻译往往不是一‘本’定音,好的意译与直译各擅胜
场”,不能只以一个标准来判定;C项,“使当时中国读者高涨的爱国之情得到进一步激发”与原文“出于他希望将激情和光明带给读者的拳拳爱国之心”不符,原文的意思是傅雷主观上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既成事实;D项,“过去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译本作为研究重点,却忽略了译本之外的因素”推断不合理。
2.(3分)B 【解析】A项,所使用的例子详略不能表明作者的侧重点;C项,张峰讨论的
是回顾文学翻译史的价值和作用;D项,材料二没有讨论“译本的翻译原则”,而是讨论译本翻译原则以外的翻译策略。
3.(3分)C 【解析】选择的宣传点不好,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被替换成饮食文化,也未贴
近输出国家的实际情况。
八十万禁军谁掌管打一成语4.(4分)①文化素养:充分了解本国语言、文化传统;对翻译的目的语文化特点有准确把握。
②审美素养:在文学译介的作品选择上选择思想性高、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精神感染的作
品,力求引发读者共鸣。(每点2分)
5.(6分)①林:忠实于内容;传递了思想文化内涵,帮助西方读者理解“风刀霜剑”的深层
文化内涵,即影射了现实的严酷。②杨:未考虑受众,直译出来,西方读者并不能理解其双关义。③霍:虽然使用了归化式翻译,但缺少美学特质,“屠宰”产生的联想画面显得血腥,不符合作品本身的美学特点。(每点2分)
6.(3分)C 【解析】A项,“意在指责”不恰当。并非意在指责敬老院。而是与婶娘生前
体面一辈子相对比,婶娘死得很没有尊严,不体面,“我”的内心有难以言说的痛苦;B 项,“否定的态度”存疑,“我”对“善良的婶娘”是肯定的,但是对善良的人却总是有悲剧性的人生感到伤感;D项,“反差”不恰当。因为自己的爱无人认领,还有客观的病症问题,并不一定非要强调前后的对比。
7.(3分)B 【解析】“补叙”应该改为“插叙”。
8.(4分)①叙述人称上看:作者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交替的方式讲述婶娘的故事,前者能
多方面多角度灵活表现婶娘的人物形象;后者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且抒情性强,能直接表
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达出“我”对婶娘的怀念之情,富有感染力。②叙述顺序上看:本文通过倒叙方式追忆婶娘的生平,中间插叙了婶娘为叔父收骨灰的情节打乱了时空顺序,叙述方式丰富自然。③叙述语言上看:本文平实中显生动,悲伤中见冷峻。如“记忆力越来越硬”,“好心肠能钻到人的心里去”,生动形象;“温良慈祥的人活不出什么滋味,一生只不过在为悲剧做铺垫”,令人深思。④叙述节奏上看:节奏缓慢,具有散文化的特点。讲述时加入了大量的个人情感、内心世界以及对生死的思考。(每点1分)
9.(6分)“大”指小说的涵盖、格局、辐射,小说的“大”负责关照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主
旨功能,往往隐含在作品背后,而小说的“小”则往往直接体现在小说内部人物、情节、语言等局部或细节上,显得生动、深入而富有魅力,一篇小说应当兼顾“大”与“小”。
(2分)
文本一中“大”的问题包括:①关于“母性”的探究,渴望爱的付出与回馈之间矛盾的思考:全文旨在表现这种矛盾,婶娘渴望爱的付出和落实,但是却得不到回馈,在敬老院时不被理解,引人深思。②对人的尊严问题的思考:婶娘生平是令人尊敬受人喜欢的教师,但是却“死得那么脏”,“连死的样子都没有”,令人思考人死亡时尊严的问题。③对亲情的关注,对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关注:“我”的悲痛贯穿全文,面对婶
娘在敬老院不受欢迎的状态有叙述,有思索。④对生与死问题的思考:面对婶娘的死亡,“我”选择了逃避,但是将人类与动物进行比较,也可看出我在进行反思。(每点1分,任答两点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如:⑤辐射到整个老龄化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又将如何自处。)
文本一中“小”的问题包括:①(人物上)婶娘温和善良、孤独的人物形象,例如多次出现的婶娘的微笑的细节,可见婶娘的温和善良/婶娘抱着叔父骨灰盒时没有身影相随,空空荡荡,不留任何痕迹的细节,表现出婶娘的伤感与孤寂/拿“砖头”敲门、剪指甲等细节,既写出了婶娘的职业,又写出了“痴呆”,有力刻画了人物。②(情节上)婶娘在敬老院里忘记事情,热衷当母亲,和她当教师时也是“当妈妈”形成对照,更突出了婶娘在敬老院的悲哀。或写到两次“疯”,一次是说婶娘,一次是说自己。前者表现婶娘在敬老院生活无人理解的痛苦,后者表现了对婶娘将我忘记的痛楚。③(语言上)文中一些用语或生动形象或颇为深刻。如“记忆力越来越硬,黏不住东西”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5页)
地表现了婶娘记忆力的僵化与退化。或“这很像某种谶语,生和死,说到底就是记忆与遗忘——当记忆不能再记住记忆的时候,遗忘也只能遗忘一切遗忘。”则对记忆和遗忘、生与死进行探讨,发人深省。(每点1分,任答两点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3分)A
11.(3分)B 【解析】青衿指学子之服。
12.(3分)D 【解析】错误理解“百之一耳,又非百战立功能为天下雄者也”。该句意思是
神策军战斗力弱。
13.(8分)翻译:
(1)(4分)鱼朝恩每次上奏政事,总是期待朝廷必然应允,朝廷政事有他没参与的(或:让他不高兴的),(他)往往大怒说:“天下的事情有不由我的吗!”(一句1分) (2)(4分)已经确定了计划,元载禀告皇上。皇上说:“好好谋划,不要反而招致灾祸!”
(前面两句,一句1分;后面一句2分)
14.(3分)①鱼朝恩有监军之权,被任命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②拉拢将帅,与刘希暹、周
皓、皇甫温等军中要员结为党羽。(准确概括文本二的观点1分,结合文本一筛选相关信息2分)
15.(3分)C 【解析】脱离语境,过度理解。整个句子写的是时雨,直接照应了标题的“喜
雨”二字。所以这里的雷声,是体现雨来时那种激动不已之情的。
16.(6分)①侧面描写。曹诗通过写云的涌向,表现期盼(或通过雷声,含蓄表达激动之情);
杜诗通过写云的浓重,暗示雨的绵长,侧面表现喜。②想象。曹诗想象秋天的收获表现了丰收的喜悦,杜甫想象雨后锦官城的生机活力表现了喜悦。③直接表现。如曹诗的“庆云”“时雨”,杜诗的“好雨”。(每点2分)
17.(6分)
(1)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2)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3)示例: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亦可)
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5页)
18.(6分)
①奉承、取悦贾母/奉承贾母
②悄悄/偷偷地将谜底告诉宝玉
③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形式为对偶句,内容扣灯谜、贾政、悲谜底即可)
19.(3分)A 【解析】①谜底为爆竹,爆竹绽放璀璨,时间却短暂,与元春命运类似;②谜底为算盘,迎春嫁给忘恩负义的孙绍祖;③谜底为佛前海灯,与惜春最后的命运归宿一致;
④谜底为风筝,探春远嫁。
20.(4分)
①莘莘学子(强调很多学生的成语皆可)
②鼓舞人心(强调受到鼓舞的成语皆可)
③振聋发聩、震撼人心等(强调受到触动的成语皆可)
④取之不尽、源源不断(强调不断绝的成语皆可)
21.(4分)电视剧创作不仅是对现实的映照,更是来源于/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审美创造
和精神引领。
22.(3分)民族记忆/记忆 真实 时代/意义/价值
23.(60分)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本一:
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左监门卫大将军兼神策军使、内侍监鱼朝恩专门掌管禁军,被皇帝无比宠幸、委以重任。皇帝常与他商议军政大事,鱼朝恩权倾朝野。鱼朝恩喜欢在大庭广众妄谈时政,侮辱宰相,元载虽然敏于言,也沉默不敢回应。
神策都虞侯刘希暹,都知兵马使王驾鹤,都被鱼朝恩宠幸。希暹劝鱼朝恩在北军设置牢狱,让坊间恶少罗织豪室罪名,捏造罪名诬陷他们,逮捕囚禁在地牢中,严刑拷打使他们认罪,罚没其家财入军队府库,并且拿一部分赏赐告发逮捕的人。牢狱设在秘密处,人们没有谁敢说。鱼朝恩每次上奏政事,总是期待朝廷必然应允,朝廷政事有他没参与的(让他不高兴的),(他)往往大怒说:“天下的事情有不由我的吗!”皇帝听了,因此不快。
语文参考答案·第4页(共5页)
鱼朝恩养子令徽还年幼。为内给使,着绿衣,与同僚发生争执,回家后告诉朝恩。鱼朝恩第二天面圣说:“我小儿官卑,被同辈欺凌,祈求圣上赐给他紫衣。”皇帝还没答应,掌事官员就已经拿着紫衣到了跟前,令徽穿上,叩拜谢恩。皇帝强笑说:“小儿穿紫衣,很合适。”心里却大为不平。元载猜到了圣意,乘机弹劾鱼朝恩擅权违背礼制,请求除此大患。皇帝也知道鱼朝恩乃万夫所指,于是暗令元载谋划此事。朝恩每次进入大殿,常使射生将周皓率领几百人护卫自己,又派他的同党陕州节度使皇甫温按兵于外作为支援。元载用重金买通两人,所以朝恩阴谋密语,皇帝都一清二楚,而鱼朝恩却毫无觉察。
刘希暹觉得皇帝态度不同往常,把这禀告了鱼朝恩,朝恩开始忧惧。然而皇帝每次见他,恩礼愈加隆盛,鱼朝恩因此慢慢安心。皇甫温到京城,元载羁留他没有遣还,于是和皇甫温及周皓一起密谋诛杀朝恩。已经确定了计划,元载禀告皇上。皇上说:“好好谋划,不要反而招致灾祸!” 三月癸酉,寒食节,皇帝在禁中设酒宴请宠贵,元载留守中书省。宴会结束,朝恩将回大营,皇帝留他商议国事,乘机责难他有异心。朝恩辩驳,措辞无礼,周皓和侍从擒住朝恩将其绞死,无人知晓。皇帝下诏,罢免鱼朝恩观军容等使,内侍监如前。向外宣称“朝恩受诏于是上吊自杀身亡”,将尸首交还其家人,赐钱六百万安葬。
文本二:
李德裕说:宦官在外监管军事就导致边疆危殆,在内统禁军那么天子会被胁迫。宦官监军使边疆不安,
李德裕说的至为详细。至于天子之危,并不是宦官通过统领禁军所能胁迫而有对皇帝行使生死废立的大权。天子的军队,周布天下,将帅都是其臣子,士兵都是其子民。那些在内的禁军,如神策军,只是在外军队的百分之一,而且(其构成)又不是身经百战屡立战功能作为天下的英雄豪杰之士。宦官虽然掌握了禁军,但其势不能与全天下的军队对抗。胁迫君王,恣意妄为,甚至弑君,难道能不畏惧天下人的兴师问罪吗?宦官无所忌惮,居功擅政的原因,实际上是靠着在外任监军之使的大任,与将帅结成党羽,手握其生死荣辱的命运,指挥下层官吏士人,用宴赏犒劳之恩换取他们的拥护。
语文参考答案·第5页(共5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