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精选3篇】
    拿来主义说课稿 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拿来主义》,我这次说课的内容共分为七部分。
   
    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第三册第十八课的一篇精讲课文,它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个单元的第四课。这个单元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屏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和观点
    2、体会文章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3、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
    4、学习鲁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拿来主义精神
    2、揣摩幽默犀利的语言,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难点:
    1、掌握比喻论证以及因果论证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
   
    四、重点、难点的突破关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问题导学法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他们提出自己到的问题,老师进行整和,出有价值的和普遍有困难的问题,比如说:拿来主义的精神是什么?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指代什么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2、小组讨论法
    针对领会拿来主义精神和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这一重点,我采取小组讨论法,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限时作业,然后让小组代表起来发言,使学生能在相互交流中迅速有效的解惑,把个人钻研和小组切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教学中小组互助、优势互补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归纳法
    针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这一重点,我要求学生出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让他们思考议论文的学习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用具
    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录音机、教学磁带来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打算带领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如《社戏》、《祝福》等,询问学生记忆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让他们交流他们所搜集到的关于鲁迅的资料,故事,既让学生增长了知识,扩展了视野,有训练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读,有利于进入到课堂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可以采用多形式读书法,如:朗读、默读、速读、跳读等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可以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从质疑到理解的过程清晰可见,如果我是老师,我一定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合作探究
    通过问题导学法,我们整合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针对掌握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这一重点,我采取小组讨论法,四人一组,共同探究,在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始终不告诉学生明确的答案,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表面上看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是在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针对揣摩幽默犀利的语言,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我采用小老师授课法,通过小老师授课
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心态自主学习,疏通字义、字音,锻炼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并养成注意倾听,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拓展训练
    1、寻与课文有关的名言警句
    2、写一篇读后感
    这两项训练,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是"大语文观"的体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
    在教学课程结束之前,我会让学生谈一下这节课的收获,让他对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回顾,巩固新学到的知识。
   
    七、作业
    将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做完
    拿来主义说课稿 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2、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结合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寻关键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文中的重要喻体,来明确比喻论证的特点,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
    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养成能
学习,会思考的好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法""旁批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有意无意地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比如,有同学遇到生字时,会把它圈画出来;有同学会在有疑问出写下自己的问题,以待解决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授课。第一课时教学安排如下:
    环节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
教益。
    环节2: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读后感    请同学简介作者,教师补充背景。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然而这又是他们第一接次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较具体的介绍杂文这种文体和讲解这篇杂文的创作背景。
    环节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
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环节4:具体研读课文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问: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个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至此,第一课时结束)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