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陶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素有瓷器之国之称。英语中的“china”一词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瓷器。西方人很早就把中国与瓷器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制瓷技术是中国人发明的。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合称。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而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二者所用的原材料也有所不同。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还是白,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
一、陶器
陶瓷工艺是烧制陶土的工艺,中国陶瓷工艺有悠久历史,始于距今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远古时期的陶瓷烧造技术资料,迄今尚无从寻,但从现有资料推测,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是用柴草在平地上用篝火直接烧制,这种方法至今在许多偏远落后地区被使用,统称为“无窑烧陶”。
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6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制造了很多红陶器。他们用泥土做成各种形状的陶坯,用火烧成盆、碗、罐、瓶登各种生活用具。由于当时陶器上多画着黑、白、红的文饰和图案,所以人们把这种陶器叫做“彩陶”。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时候,人们又烧制出表面经过打磨处理,表面光滑匀称,以黑单彩加以装饰的黑陶。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中国古代帝王和贵族常把陶器作为死后的陪葬品。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一种陪葬用的彩陶。在西安、洛阳的古墓中发现的大量的“唐三彩”,也是作陪葬用的物品。
中国陶器的品种很多,较为知名的包括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器、广东石湾的陈设陶器、安徽界首的三彩釉陶、山东淄博的绛陶、湖南铜官的绿釉陶、四川崇了的雕镂釉陶、河南洛阳的唐三彩等。其中江苏宜兴的陶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特别是制作精巧的紫砂茶壶更是举世闻名。用它泡茶不跑味、不烫手,使用的时间越久,泡出的茶就越好喝,因此被称为茶具中
的“神品”。
二、瓷器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原始瓷器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到东汉时期开始成熟。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中国的制瓷技术从东汉以后发展很快,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了别具特的制作瓷器的名窑和陶瓷新品种。唐代浙江越窑的青瓷和河北邢窑的白瓷是非常名贵的瓷器。宋代河北定窑的白瓷,河南钧窑的钧瓷,以及浙江龙泉窑的青瓷,都是瓷器中的无价珍宝。从宋代起,龙泉窑的青瓷开始远销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现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里就收藏有宋、元、明初的龙泉青瓷1000多件。元代以后,制瓷业迅速发展起来的江西景德镇,被称为中国的“瓷都”。景德镇瓷器轻巧精美,其中的青花瓷、粉彩瓷、青花玲珑瓷、薄胎瓷被视为珍宝。中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七次率船队远涉重洋,到达东南亚各国和非洲等地,随船带去的物品中就有大批青花瓷器。
中国瓷器不仅是精美的日用品,也是珍贵的艺术品。自汉唐以来,中国瓷器就大量销往国外,
中国的制瓷技术也逐渐传遍了世界各地。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制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瓷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从制作环节上讲,瓷器的制作有选料、制坯、绘画加工、烧制等项工序,而民间也流传着“一烧、二土、三细工”的说法,所谓“一烧”,是指烧制,它强调对“火”的掌握,这是制瓷的重点环节;“二土”,是指对坯料和釉料的选择和加工;“三细”,是说各个环节的工艺要精益求精。
中国古代陶瓷釉品种极多,各个时期都有其主流产品。主要釉品种有青釉、黑釉、白釉、青白釉、红釉、绿釉、蓝釉、黄釉、紫釉、钴蓝釉和青花。
青瓷、白瓷、彩瓷是中国瓷器的主要品种。
(一)青瓷
青瓷表面有一层淡雅的釉,颜是青绿或者黄绿,很象青的美玉。在唐代,烧制青瓷最好的地方是南方的越窑,越窑是早期青瓷的制造中心。越窑青瓷常常作为给皇帝进贡的瓷器。宋代,南方又出现了一个以烧制青瓷著名的龙泉窑,龙泉窑瓷器釉淡雅柔和,翠绿如玉,产品曾大量运往国外。龙泉窑成为后期青瓷的制造中心。
(二)白瓷
正当南方烧制青瓷的时候,北方烧制出了白瓷。白瓷的瓷胎和釉是白的,烧制难度比较大,所以白瓷比青瓷出现得要晚一些,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白瓷烧制成功是制瓷历史上的一件大师,因为有了白瓷,就能瓷器表面描绘彩文饰和图案了,这就为后来彩瓷的出现打好了基础。唐代,北方郉窑的白瓷白得象雪一样,说明唐代的白瓷烧制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到了宋代,北方又出现了一个烧制白瓷的定窑,定窑的白瓷不但洁白如雪,而且上面还刻画着美丽的花纹。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三)彩瓷
一般来说,元代以前,中国瓷器以青瓷、白瓷等素瓷为主。从元代起,彩瓷多了起来,并成为元明清三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彩瓷是用颜进行绘制的瓷器,彩瓷上不仅有精细的彩文饰,有的还画着完整的图画。彩瓷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青花瓷。青花瓷白底蓝花,彩淡雅清新,那蓝的图画很象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青花瓷是中国民族特最浓的瓷器。
三、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谷,是一个山明水秀、景幽丽的山城。这里的瓷土、高岭土土矿藏丰富,自宋代开始烧制御器。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 -1007年),由于烧制的精美御瓷获真宗赞赏,瓷器上底款书“景德年制”,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景德镇由此得名。到明代时,景德镇更是“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发展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所产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海上“陶瓷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与陆上丝绸之路交映生辉。经过长期的发展,景德镇瓷器逐渐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独特风格,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
景德镇有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釉瓷和玲珑瓷,其中青花瓷为其冠首。除四大名瓷以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瓷等。
青花瓷是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青花瓷的出现,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青花瓷是元代时期景德镇瓷工的创造发明,当时烧制就已经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而负盛名。清代唐、雍、、乾年间的青花瓷烧造成就更加显著。这种瓷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在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纹饰,素雅、清新,
景德镇四大名瓷充满生命力。青花瓷器有盘、瓶、香炉、执壶、罐、碗、杯等,胎体厚重,装饰图案繁复,纹饰层次多。如折沿大盘,盘沿多绘海水,斜方格,卷曲的枝头,缠枝花纹;盘内绘缠枝或折枝花卉;盘子中心绘莲池,鸳鸯、鱼藻、凤凰、花卉、海水、云龙等纹饰。在一部分瓷器上,画法自由,内容丰富,成为一种新型的有特的画面和艺术品。青花瓷一经出现,迅速地得到传播和发展,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在元代即已输入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家,以及欧、美等大洲,成为许多国家博物馆的珍藏品。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有中国元代青花红釉花卉纹盖罐,是青花瓷中的精品。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装饰性最强的一种精美瓷器,工艺上是在彩料中加入砷元素(俗称“玻璃白”),因此画面给人以粉嫩温润之感,立体感也很强。器表装饰吸收中国画技法,画面浓淡相间,阴阳衬托,形象生动,线条工细流畅,彩清丽粉润,而且彩柔和,细腻,雅致,不论山水景物,人物故事,花卉鸟兽、草木虫鱼以及静物图案均可入画,极富诗情画意。
颜釉瓷有许多种类别,通体一者称单釉,多相间者称花釉,烧成温度在1200度以上的叫高温颜釉,1000度以下的叫低温颜釉。低温颜釉大多以自然界中的景物、动植物
命名,为象牙窑红等。明、清两代的颜釉瓷彩就十分丰富,再经新中国成立后不断的发展,更是无不备,除恢复传统釉56种外,又创新各种釉60多种,彩非常丰富,产品畅销全世界。如果用“万紫千红”来形容景德镇的颜釉瓷,那是非常恰当的。不仅红紫,不论什颜都可烧制,红为火焰,绿为春水,蓝似青天,黑为墨炭,是瓷器中最富神秘彩的艺术品。颜釉的釉面鲜艳夺目,五光十,因其闪射宝石般的光辉而被誉为“人造宝石”。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玲珑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玲珑瓷得到迅速发展,产品除中西餐具、茶具、 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又精制成各种花瓶、各式灯具等陈设瓷。近几年来,更发展为彩玲珑、薄胎玲珑皮灯等非常精美的工艺美术瓷。
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既呈古朴、又显清新,玲珑剔透,幽靓雅致。碧绿透明的玲珑瓷和淡雅青翠的青花瓷互相衬托,相映生辉,被誉为“人间瑰宝”。
雕塑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雕塑瓷器,构思精巧,形态逼真,彩丰富,有多种造型的观音、狮子、花篮、龙船等,它综合了镂雕、捏塑、堆塑等多种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