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
德化有着悠久的陶瓷制造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就有印纹陶的烧制,随着古泉州港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德化瓷器很早就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在宋代,德化瓷器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到了明代,德化瓷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德化瓷圣———何朝宗首创的象牙白瓷雕,釉乳白,如脂如玉,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福建泉州时,盛赞德化陶瓷并将德化瓷带往海外各地。
德化白瓷具有质地洁白、细腻如玉、釉面光滑、击声如磬的特点,故有“中国白”之称。其特制的薄胎产品,薄如蝉翼,精美绝伦。德化民间雕塑艺人将雕塑与瓷艺结合,擅长制作白瓷观音,所做白瓷观音仪态生动,是举世公认的白瓷珍品。明清时代,中国白瓷进入欧洲、日本等国际市场,许多达官贵人、巨富争相购买,因而享有“天下共宝之”美誉。中国当代领导人曾多次将中国白瓷器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深受国外领导人的喜爱和赞誉。
瓷塑观音,以德化所产称最,历史源流甚长,至今不衰。其中何朝宗的杰作———“何来观音”,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其特点是:体态丰盈,面庞俊美,神情慈祥静穆,衣褶深洗练,线条潇洒流畅,动静相兼,形神皆备,既保存着神秘奥妙的宗教彩,又蕴含着美好的意境。除何朝宗外,当时民间能工巧匠比较著名的还有林朝景、张寿山、陈伟等人。
入清以后,德化的瓷雕观音仍很盛行,朱琰《陶雅》载:德化观音有“彩画者、有坐像、立像者。其素衣而蓝风兜者。向以似美女者为劣,似美男者为贵。”《泉州古物编》亦载:“观音佛高一尺,趺坐,面如美男子,丰而且丽,不可多得之品也。”晚清至民国初年,德化瓷雕艺术又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制瓷名家如苏学金、许友义、游长子等人都擅长雕塑,颇有何朝宗遗风,而且锐意创新,数度获国际博览会奖。
德化的中彩茶具、餐具,采用釉中彩瓷用花纸,该花纸贴花后,经高温烧成,花面彩已陷入釉中,因而瓷器表面没有任何含铅等有害物质,属环保型绿健康茶具、餐具,适用于微波炉,其外表装饰,彩鲜艳,古古香,给人一种古典美与现代美和谐统一的美感。用手抚摸瓷器表面,釉面手感滑润,十分惹人喜爱,是目前最时尚的中国茶具、餐具。
改革开放以来,德化陶瓷业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1996年3月,德化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等单位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2003年又被称评为“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德化瓷器的出口量逐年上升,目前全县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地。德化的陶瓷,百分之八十销往世界各地。
----------------------------------------------------------------------------------------------------------------------
德化陶瓷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此处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历史发展
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如今德化县内保存着宋元时代的碗坪和屈斗宫等窑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烧造印纹陶器,唐代已开始烧制青釉器,宋代生产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致,瓷器产品开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经进贡朝廷,得到帝王的赏识。明、清两代,德化瓷器大量流传到欧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对欧洲瓷器的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明代,德化瓷艺人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乳白,如脂如玉,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福建泉州时,盛赞德化陶瓷并将德化瓷带往海外各地。
因此,德化陶瓷闻名于世界还是以明代生产的白瓷最具特点,也最有影响力。可以说,德化的明代制瓷技术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艺术方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陶瓷世界里天生丽质、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在清代时出口欧洲,晚清以后,德化瓷业每况愈下,但艺人苏学金、许友义等仍坚守此业,作品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新生,新秀辈出,他们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和风格,不断创新发展,使德化瓷烧制技艺重新焕发出青春。
艺术特
德化瓷的制作方法可分两种,一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德化瓷一般在土坯干后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出成品。
德化陶瓷业最初是从烧制日用器皿开始的,后来由于瓷塑艺术的显著成就,器皿类的产品则比较少的受人关注。器皿类陶瓷产品在德化一直大量生产,供内外销的需求,到了明代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造型和装饰体系,成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化陶瓷器皿类的产品从功能方面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用具,包括盘、碗、杯、碟、罐、壶、文具、灯具和烛台等;陈设装饰和供器包括瓶、尊、觚和鼎、炉、豆等。这两大类器物,造型样式古朴严整,传统意味浓厚。日常生活用器的造型多沿用传统形式加以演变,或是模拟自然形态加以整合,设计者考虑到造型需要适应陶瓷材料和技术的特点,构成了符合其属性与特征的形式语言。德化陶瓷造型与装饰明显地看到受商、周青铜器玉器的影响,同时还有明代宣德炉的意味,特别是炉的造型和装饰更为显著。德化陶瓷优秀的传统造型筒形双螭壶、狮首筒形瓶、象耳弦纹尊、犀角杯等,都是其他产区很少见的独特的样式。
宋代早期的产品主要是青白瓷,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质
如脂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代表。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刻、画、印花和堆贴印花装饰刻花也称画花。德化白瓷具有质地洁白、细腻如玉、釉面光滑、击声如磬的特点,故有"中国白"之称。其特制的薄胎产品,薄如蝉翼,精美绝伦。德化民间雕塑艺人将雕塑与瓷艺结合,擅长制作白瓷观音,所做白瓷观音仪态生动,是举世公认的白瓷珍品。德化白瓷不求彩之华丽,而是追求单纯、素洁、典雅之美,对所利用的材料有充分的认识,设计定位与取向是准确的,充分显示着历代匠师们的创造智慧。如果说景德镇窑的白瓷是以青白釉称著于世,德化白瓷则是以乳白为主,釉层腴润,光如玉,显示着冰清玉洁的特质,蕴涵着耐人寻味的魅力,相比之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德化瓷雕艺术在选用材料、制作技巧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比其它地区的作品更具有艺术生命力和历史研究价值。具体表现为:
1、胎釉质量优良,说明从制作到装烧工艺都极其认真考究。作品形体厚重,釉面滋润。少见瑕疵、大件作品不多,追求和谐完美的艺术风格。
2、善于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构思造型、整体与局部比例协调、形象完美。在中国封建时代人物雕塑创作中,在无人体模特儿可供参考情形下,能够如此精确地把握人体各部位比例,
得益于艺术家们长期观察和细心揣摩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形体,并吸取了书画人物作品和民间石、泥、木各种雕塑工艺的精髓,从而达到了人们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
3、擅长把握刻划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由表及里,展示细腻生动的神情风韵。尤其是观音像的脸,丰腴、慈祥,人物的形态刻划生动准确,以犀利流畅的刀法表现衣褶、纹理的层次及深浅变化,正所谓的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大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韵律。由于做工严谨,人物的塑造具有形神兼备、出神入化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德化瓷塑在中国瓷塑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德化瓷雕的艺术成就,在我国乃至世界的雕塑史上,以它独特的民族风格,利用自然材料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艺术创造才能,成为永不凋零的艺术奇葩,立足于世界雕塑艺术之林。把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故事,用纯朴的艺术语言和独到的审美意识,通过"瓷雕"技法,去刻划塑造对象的内心世界,惟妙惟肖,形成与众不同的美学理念,开辟了瓷雕艺术的崭新境界。景德镇四大名瓷
传承意义
德化陶瓷源远流长,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曾经书写过辉煌的篇章,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德化陶瓷在中国当代陶瓷发展中,同样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无论在工艺技术和艺术创作设计方面,都有新的提高和拓展,不仅生产了大量优质的日用陶瓷产品,同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陶瓷作品。
但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年轻人多不愿投身这一学习周期长、见效慢的传统行业,现在的艺人多在60岁左右,有人亡技失之忧,迫切需要有关方面予以重视和扶持。
----------------------------------------------------------------------------------------------------------------------
千百年来,众多彩斑斓的瓷器中,惟独没有象征吉祥、喜庆,最为中国人喜爱的大红瓷。这是因为红釉料不耐高温,烧制异常困难,成为世界陶瓷史上一道千古难题。
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明代永宣年间景德镇曾创造出一种名叫祭红的红瓷器,2002年,在索斯比拍卖会上一个祭红瓷碗竟拍出了2100万港币的天价。一个看似普通的瓷碗,为何有如此的神奇魔力,这与它的传奇身世不无关系。这瓷碗里,凝集着景德镇陶瓷艺人的智慧和汗水,
也曾有过一个年轻的姑娘为它献出过生命。相传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鲜红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诏令设在景德镇的督窑官加紧烧制。但是,窑工们多次试验,就是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祭器来。督窑的太监每日督促、鞭打窑工,并且把一部分人关进监狱,声称再烧不出皇帝催要的红釉瓷器,就要杀人了。一位老窑工的女儿翠兰,听到消息非常担心,跑到了御窑厂,发现她的父亲也被督窑官投入了大牢。悲愤的翠兰纵身跳入了熊熊的窑火当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议督窑官的暴行。两天后,当窑工们打开翠兰焚身的窑炉时,惊奇地发现,烧成的陶坯呈现出鲜血一样的红。红的祭器烧成了,人们说这是翠兰的血染红了陶坯,于是就把这种红的陶瓷,称为祭红。为了纪念以身祭窑的翠兰,窑工们后来在封窑门时,用砖砌成少女的形象,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从那以后,历代帝王都曾不惜财力烧制祭红,这种红的瓷器成了历代帝王的追求,但是它如同神话中的宝物一样,非常难得。即便是宫廷亲自经营的官窑,不惜工本的烧制,也不知要出多少废品,才能得到一两件,所以自古就有“千窑难得一宝”的说法。而烧制出来的红瓷成品也只能由帝王珍藏。
中国是瓷器的发祥地,当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周游世界,把中国的瓷器带到了欧洲后,欧洲各国相继展开了仿制中国瓷器的运动,在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后,在制造成本极高的情况下英国首先发明了骨质瓷这一新的瓷种。骨质瓷无论在原料使用和加工工艺上都有别于其
它瓷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