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外销与“海上瓷器之路”发展的历史轨迹
何志标;吕锡鹏
【摘 要】中国瓷器在唐代中期开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运销海外,在宋、元时代,随着中国瓷器生产和贸易的飞跃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步拓展为航程更远、船舶更先进、影响更大的"海上瓷器之路",直到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达到鼎盛状态。瓷器大量外销是中国航海和造船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内在规律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Chinese porcelain starts to be exported in bulk to other countries through "marine silk road" from Tang Dynasty.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rcelain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Song and Yuan Dynasty,"marine silk road" developed gradually into more influential "marine porcelain road" on which there are more advanced ships with much longer range.Until Ming Dynasty when Zhen He stared sailing in Western Ocean,"marine porcelain road" reached its development peak.Chinese porcelain export is the motive power of Chinese sailing and shipbuilding technology,and their interac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to be studied.
【期刊名称】《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1)005
【总页数】6页(P21-25,35)
【关键词】中国瓷器外销;海上瓷器之路;航海和造船技术
【作 者】何志标;吕锡鹏
【作者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50;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875.3
我国素有“瓷国”之称,瓷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发明之一,在世界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绝不亚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中国瓷器以其实用、耐久、经济和美
观且富于艺术内涵等特性以及独传之秘,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令世界各国求之若渴,成为中外贸易当中独一无二无敌的大宗商品。
瓷器沉重易碎,适宜于船运。事实上,大约从唐代开始,中国瓷器主要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销海外的。在宋、元、明等时代,随着中国瓷器生产和贸易的不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步扩展为航程更远、船舶更先进、影响更大的“海上瓷器之路”,直到郑和下西洋时期达到鼎盛状态。近些年沉船考古的一些成果勾勒出瓷器外销的路线证实了“海上瓷器之路”的存在和曾经出现的繁荣盛况。
1 瓷器外销产生、发展和兴旺的历史时期及海上“丝绸之路”向“瓷器之路”的转变
(1)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从雷州半岛横越南海,绕马来半岛,经过缅甸到达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的航路已经畅通。“赍黄金杂缯而往”、“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1]等文字说明这条航路不仅仅是使节之路,更是海上商路。东汉时期,海外交通进一步发展,不仅造船数量和种类更多,结构更先进,而且航船已广泛利用信风、使用风帆在大海上航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海上航线延伸得更远,中国帆船已经把目标指向了波斯湾。据《太平御览》引康泰《吴时外国传》载:“从加那调洲乘大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日,乃入大秦国也”[2]。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海外贸易的商品以丝绸为主。但这个时期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隋唐以后瓷器外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陶瓷史上制瓷业第一个大发展的时期,陶瓷手工业生产在全国达到相当普及的程度。这个时期的窑址遍及十四个省七十多个县,瓷器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在满足内销的基础上,已经完全具备了外销的能力[3]。
中国瓷器的外销兴起于唐代中晚期。瓷器作为外贸的重要商品之一,不仅输出到东南亚邻国,而且大量输往中东地区,并转运到遥远的非洲。从考古资料来看,在东北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中东的伊朗、伊拉克和阿曼等地区以及非洲的一些古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不少晚唐、五代时期的瓷器。如
埃及京城开罗南郊的福斯塔特,是九世纪一个非常繁荣的城市,到十二世纪成为废墟。1912年、1964年和1966年在废墟的几次发掘中,出土了属于我国的陶瓷残片达一万二千片,其中就有许多唐代越窑青瓷碎片[4]。
唐代海外贸易的发展尤其是瓷器的大量外销,与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帆船已把目标指向波斯湾,那么到唐代便直接开通了广州至波斯湾的航线,极大地改变了“惟当时西端止于印度”,且中国帆船常借助“蛮夷贾船转送致之”的状态,不仅无需陆路转运和沿岸逐岛航行,而且可以跨海直航,主航线也得以延伸。从印度半岛南端,沿今阿拉伯海东岸一直驶入阿曼湾和波斯湾,甚至继续沿着海岸南行,直抵东非南部海滨,从而在中国与非洲东岸国家之间建立最早了直接联系。唐代的这条航线,在《新唐书》所收贾耽《广州通海夷道》以及成书于九世纪中叶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和成书于十世纪中叶的《黄金草原和宝石矿》中都有比较明确的记载[3]。
唐代的造船业已经比较发达。唐代海船以船身大、容积广、构造坚固、抵抗风涛能力强、适于远航而著称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上[5]。《新唐书》记载,贞观时阎立德在洪州造“浮海大船五百艘”。《西山杂志·王尧造舟》载:“天宝中,王尧于勃泥运来木材为林銮造舟。舟之身
长十八丈,次面宽四丈二尺许,高四丈五尺余。底宽二丈,作尖圆形。桅之高十丈有奇。银镶舱舷十五格,可贮货品二至四万担之多。”[3]
随着国际海上交往的频繁,唐代造船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造船地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且主要造船基地多与盛产丝绸和瓷器的地区相一致。说明造船与丝、瓷生产相互推进,相得益彰[5]。
(3)宋元时期
宋代制瓷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飞跃发展,开始进入我国陶瓷史上的繁荣时期。主要表现为窑址和瓷种都大大增多、官窑兴起、烧制工艺更先进且开辟了陶瓷美学新境界。宋瓷可分为北方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青白瓷系等六个瓷窑体系,而且还有为宫廷垄断的官窑。宋窑采用“覆烧”和“叠烧”工艺,瓷器的装烧量加大,产量空前提高,而且普遍采用“火照”工艺,提高了成品率[3]。宋代诸窑烧制的瓷器各具美学特,如汝瓷“釉汁莹厚如堆脂”,官窑和龙泉窑烧制的梅子青质地如玉、泽凝重蕴蓄,钧窑烧制的海棠红彩斑斓、灿若晚霞。
景德镇四大名瓷元代的制瓷业窑址进一步增多、产量进一步扩大,制瓷工艺有新的突破。如青花瓷结束了以前瓷器的釉“仿玉类银”的局面,其明净素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所以一经出现,便深受人们喜爱。
宋元时期的瓷器不仅在量、质、美方面综合发展,而且因工艺先进而降低了成本,瓷器已开始超过丝绸一跃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瓷器外销较晚唐五代时期又有了跨越式发展,瓷器出口所至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出口的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前代,
南宋赵汝适任福建路市舶提举时所撰写的《诸蕃志》是一部详细记载宋代瓷器对外贸易的重要文献,书中列举了与我国进行瓷器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有三十多个,其中包括现在的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直至非洲的坦桑尼亚[6]。
到元代瓷器行销的范围进一步扩大。1341年汪大渊附舶远游海外归来写成的《岛夷志略》记载我国瓷器行销的范围多达五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北非和东非部分地区[3]。
宋元两代,封建王朝采取了一些鼓励海外贸易的措施,“以来远人,通远物”。对外贸易尤其是陶瓷贸易,图利非常丰厚。《宋会要辑稿》记载:“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
百万计。”[7]朱彧的《萍洲可谈》曾记载其盛况:“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