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ILM影视
匡重非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摘 要:电影叙事过程中情感的发展和延伸形成其内在的情绪节奏感,导演利用这种节奏渲染气氛,加强人物表现,从而揭示并深化主题,感染观众。声音作为电影的一部分,以其本身具有的节奏感优势配合电影叙事节奏,参与情感表达。本文以《金陵十三钗》为例,分析电影中的声音元素如何影响电影情绪的形成,进行情绪节奏的调整。
关键词:电影声音;情绪节奏;《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通过一场残酷的战争,表达灵魂的救赎,人性是这部片子最重要也最感人的地方。片子要展现战争破坏的力量,更要着眼于表达人性细腻而坚韧的力量。因此,声音的创作与制作也围绕着这一方向展开,用现实与幻想的声音去描绘真实,表达情感,启示观众。声音在把控电影本身的情绪变化与调节观众的情绪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电影情绪节奏
电影情绪节奏属于电影节奏的一部分。情绪节奏形成于电影的外在节奏,电影的外在节奏是电影在剧情发展、人物转变的过程中,通过演员的表演,画面的运动、彩、光影、剪辑,声音的速度、音、响度等诸多因素的配合,最终形成的节奏感。情绪节奏又依赖观众的心理接受,即观众对某种情感产生了认同。因此,情绪节奏需要达到电影的外在节奏与观众的心理接受相统一。电影情绪节奏的强弱缓急能够感染观众,让观众有一个心理喘息,避免单一情绪造成的审美疲劳,也通过情绪的调整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并将导演的意图传达给观众。2 电影声音元素
电影声音主要分为三大类:人声、音乐和音响。声音本身就具有节奏感,对于观众来说更具有感知性,因此,声音的节奏特性对于电影节奏的形成
具有重要作用。声音的不同特性有着
明显的情绪含义,音、速度、强度等,
这些不同特性的声音经过组合,形成
了新的特性,即质感、节奏、平衡,
特性的不同对于情绪的描写有着至关
重要的影响。这些声音被精心设计,
人声包含了台词含义、语音语调,甚至
是气息,音响除真实还原场景氛围外,
还会依据角的心理感受进行变形,
加上具有情绪彩的音乐,声音是观
众体验情绪的有效途径。
3 声音元素与情绪节奏
在《金陵十三钗》这样的电影中,
观众的情绪是十分重要的,导演在讲
述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法引导、
调整观众的情绪,忧伤、平静、感动……
情绪节奏是通过电影的每个镜头、每
个情节、每个事件串联起来的,这种
情绪的起伏是通过每一个情绪的渲染
以及实现情感的转换达到的,这意味
着需要研究单个情感的实现以及前后
情感的串联。电影声音的三个特性质
感、节奏、平衡是影响情绪节奏的主
要方面。
3.1 声音质感的情绪渲染
《金陵十三钗》的整体叙事很有
节奏感,如开端约15分钟,讲述了故
事的背景,引出了主要人物。接着,
场景从教堂外转入教堂内,正式进入
发展部分,开始讲述教堂里主要人物
的关系发展。两段故事在叙事节奏、
场景氛围上展现出明显的区别,场景
的转换使角与观众从教堂外危机四
伏的紧张感中稍作缓和,声音在两个
场景不同的基调上参与了对观众情绪
的调节。
场景之间整体情绪节奏的把握上,
声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渲染环境氛围。
以教堂外的开端与教堂内的展开部分为
例,两部分声音的质感有明显区别。在
开端部分声音整体有一种模糊发闷的感
觉,铺底的环境声高频较少,符合画面
整体大雾弥漫的气氛,同时由于是沙土
地面,大面积的人物脚步声也以中低频
为主,配合雾蒙蒙的环境,既营造一种
回忆过去、讲述历史的厚重感,又给故
事奠定一个阴郁的氛围。书娟穿过大雾
的主观镜头,有一个穿过水雾的音效,
细致还原了那种细碎的、水雾湿漉漉的
质感,还有隐隐发闷的子弹声、叫喊声,
所有的声音都相互配合,融合在了大雾
的基调里,给观众一种浸泡在雾中喘不
上气的感觉。
而学生逃到教堂后,整体调偏
向黄,迷雾消失,教堂木质结构下
的声音高频较多,加上大教堂本身充
满混响的效果,女孩们的声音音较
为清脆,因此,整体彩较之开头稍显
明亮。教堂在影片开头是安全的象征,
声音配合教堂整体彩的提升,与之前的阴沉形成对比,给观众一个心理上的转折感,产生一种一个段落结束,另一段情节开始发展的感觉,也让观众从战士们牺牲的悲壮情绪中稍作平缓,达到节奏松紧的转换作用。之后,当们出现,成年女性更高的音调和吵闹的说话方式,配合亮丽的服装,此时,观
众的情绪调整到最轻松的状态,影片开始进入新的人物关系讲述。
由于声音质感在同一场景内具有一致性,因此,不能简单堆砌每一个声音元素,而是需要从全局视角出发,进行一个整体的设计规划,使影片具有完整性。整体下的每个声音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分寸,可以设计但绝不能跳脱,就如钟楼隐隐风吹钟鸣的声音,在暗处对危险的情绪推波助澜,但绝不能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声音是具有暗示性的,不符合画面氛围的声音或是某个太过刻意的声音都会干扰观众,让观众感到“出戏”,声音与画面氛围协调一致可以建立起某一场景里观众情绪的基调。
除了声音质感形成的面,电影中有许多声音点也是经过了充分的设计。声音的质感在保持真实之外,也需要做出艺术的调整,利用“想象的浪漫”,根据情感的需求做出不同的改变。电影中有两处子弹击穿玻璃的场景,一次是在厕所门口一个女孩被射杀,一次是在教堂里李教官射杀日本人,两次声音所营造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厕所那一子弹射穿玻璃的一瞬间很干脆,玻璃的尾音丰富但冰冷,这一是悲剧的一个信号,需要渲染的情绪不多,所以偏向对声音细节的真实还原;而第二次的声有一个沉重的低音,本该弱下去的玻璃尾音在书娟的主观镜头时却转向上升,每一个碎片的声音被放大,加入了风铃的音,使得这个声音的质感超越了现实,让声音仿佛来自天堂,这种超越现实的声音却契合了书娟内心被救赎的真实,也符合观众对于女学生逃脱悲剧的心理需求,这时的音更多担任了传递
情绪的作用。
声音的质感不仅仅来自事物的物
理属性,还会因为角的心理情绪发
生变形,声音工作者要到声音质感
的现实和心理合理性的依据,达到现
实与心理的真实。这些声音点的音质
在符合场景特征的同时做出情绪化的
调整,使同一基调下的声音有所不同,
让情绪在场景内也能够有所起伏,也
在重要的情节处加强情感的表现力。
3.2 声音节奏与形象认同
观众的情感来源于对角心理上的
认同,塑造一个可信又立体的角,有
助于观众情绪的培养,声音节奏对于形
象建立的作用十分明显,一个典型的例
子就是人物语速的快慢。场景内声音的
节奏既要考虑到声音元素本身的固有节
奏,又要配合镜头画面的剪辑,也要依
据情感需要进行设计与调整。
音响的节奏能够加强角形象的
构建。开头部分,导演浓墨重彩地描
绘了战士以血肉之躯炸毁日军坦克保
护学生的场景,这一场景中的声音节
奏对比建立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对于情感的表达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战士们的镜头是放慢速度的,伴随着
一声快速而微弱的响,就像是一个
开始的信号,转入持续的炮声,然后
是一个一分钟的固定镜头,直到坦克
爆炸才回到平静。尽管这是一个慢速
度的镜头,但坦克的炮声是正常速度
的,以一个非常稳定的节奏持续射击,
声音充满了金属感。而军人的声音做
了艺术的处理,放慢的脚步声和声,
刻意夸张的血肉的声音和打到金属、
石块的混响,所有声音放大放慢,相
比炮声,军人中弹的声音的速度是不
稳定的。两种不同特质、不同节奏声
音的对比,展示了日军坦克这一方的
冷酷与强大,军人一方的脆弱与决绝,
营造了一种悲壮的情绪氛围。设计过
的声音能够加强角的形象架构,同
时通过观众对角形象的感知,进行
情绪的渲染。
人声节奏既有横向的不同,也有
纵向的不同。纵向的不同来源于人物
塑造的不同,比如,片中与学生
说话的节奏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偏向
沉默,节奏慢且密度小,而一出
场就是叽叽喳喳的,节奏快密度高,
配合二者的素打扮与浓妆艳抹的对
比,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体。
而横向节奏的不同则来源于人物的变
化,这种变化除了人物塑造外,还作
用于情绪的转换,一开始的语言
节奏是最快的,随着情节的发展,她
们吵闹的场景慢慢减少,语速也在减
慢,如豆蔻安慰浦生时整体节奏都下
降了,慢节奏持续到们决定替学
生去唱歌,地下室换衣服时又再次加
快,但这时快节奏的语速却不再是吵
闹的感觉,而多了一种强颜欢笑的悲
伤。这种节奏的变化使全片的情绪变
得更意味丰富。
3.3 声音平衡的情绪调整
声音元素之间的平衡会使声音强弱
发生变化,也会使观众的注意力转向不
金陵十三钗演员同的发声源,既能够很好地配合画面视
觉,又符合平时人们的心理听觉习惯,
构成情绪上紧张和舒缓的调节。
首先是声音前后响度的平衡。比
如:在爆破坦克的时候,经过密集的
炮声,最后一声爆炸归于平静,只
能听见远远的炮火环境声,这种前后
音量上的强弱转换就是影片激烈与暂
缓的节奏变化,原本观众的注意力被
吸引在惨烈的战斗中,但坦克一爆炸,
观众听到了环境声,仿佛一个事件的
结束,开始等待接下来的情节。
其次是声音元素之间的平衡。在
教堂外李教官以一敌多英勇牺牲的一
段充分体现了,随着情绪发展,声音
元素之间的平衡发生的变化。一开始
日本兵走近时,环境和日本兵的声
力度相同,镜头聚焦到李教官身上时,
日本兵的声融进了环境声,观众的
注意力此时被吸引到教官身上。减弱
日本兵的声,使用环境声不会分散
观众注意力,也将声音的空间留出来,
97
▲THE FILM 影视
98使得爆炸的瞬间足够突然。之后,声脚步声逐渐密集,环境声则退居其次,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李教官暗算日本兵的紧张感中。最后,在日本兵发现李教官时,日本军官喊道“等等”,此时日本兵安静下来,只留下环境,此时音乐轻轻进入。一阵声过后,音乐上升,最后音乐随着爆炸达到最高峰。这时,环境、音响都不是情感的重点了,观众只需要看着飞舞的纸店的碎屑,在教堂的音乐声中感受到那种震撼。4 结语《金陵十三钗》中音乐的使用十分克制,这种克制使得音乐在关键情节的使用更加有效。各种声音元素互相之间的配合需要有取舍,有突出,也有克制,形成声音之间的起伏变化,从而带动观众的情绪变化。调整观众注意力的指向除了画面的转换,利用对声音焦点的把控也是实现的方法之一。《金陵十三钗》对声音如何辅助情绪的表达和调节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考虑到声音作为表达手段具有的辅助作用,需要重视声音的制作,通过调整电影声音元素的质感、节奏和平衡,配合画面进行叙事,表达情绪。但也要考虑到声音是电影众多组成元素中的一个,最终目的是配合电影的讲述,绝不可以跳出电影,喧宾夺主。参考文献:
[1]刘敏.论电影节奏建构中的声音元素[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1-27.
[2]谈龙.电影节奏的心理作用[J].电影艺术,1985(7):22-26.
[3]姚睿.美丽忧伤的破碎之花——与陶经谈《金陵十三钗》的声音设计[J].电影艺术,2012(1):150-155.
作者简介:匡重非(1998—),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本科,研究方向:
影视录音。
码,是身体与心灵的演绎,也是与自然合一的表现,母女二人彼此间的隔阂、距离感在无形中获得了消解。导演在《米花之味》中不再刻意营造出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特殊的异域风情,而选择了更具有现实感的呈现方式,展现出正在发展中的村寨与外部接轨的空间新貌。作品以细腻的方式展现了两代女性从冲突到和解的自然过程,完成了对朴素平凡的自然之美的歌颂。4 结语电影大师黑泽明曾说:“电影很像一个容器,它可以把人生中的各种滋味都容纳其中,将那些本来游离在电影之外的生命最初的唏嘘、欢笑、感动和痛楚都具体地展现出来,让所有人分享。”[5]少数民族题材作品所呈现的是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征的叙事环境,影片中多数处于边缘地带的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故事被经过情感化重塑,引发观众探寻未知独特民族生活的猎奇探秘心理,同时借助创作者的视听语言沉浸于叙事场景中,鲜活而又充满个性的题材呈现使作品询唤效果得到凸显的同时,让观众内心获得认同感。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的女性,生活在现代文明进程缓慢的地区,创作者巧妙抓取此类人物形象的社会文化特质与文化属性,聚焦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书写特殊地域中女性的成长、情感、困惑,塑造出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生命。同时,这些真实的女性个体又是在当代语境下的一次女性意识觉醒的有效呈现,这些鲜活的女性形象从自然身
体到社会身体的过渡,真实地描摹出当代女性个体意识与思维意识及存在意识的不断觉醒,以一种更为放大的符号化方式呈现在众人面前,更为清晰地勾勒出当代语境下的社会文化属性与文化特质,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书写着当代语境下女性社会身体的意识与觉醒。
参考文献:
[1]王媖娴.社会、文化与身体[J].理论界,2011(9):88.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王志敏.电影批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181.
[4]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491.[5]巩宝荣.戏梦人生:影像照
进现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序言.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2018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中国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建构研究”(编号:31920180083)。作者简介:贾倩(1986—),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影视艺术。
(上接第93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