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枚奥运金牌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中国奥运冠军的故事征文「优秀篇」(共5页)

中国奥运冠军的故事征文「优秀篇」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奥运冠军的故事征文「优秀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例文一:中国奥运冠军的故事征文
  例文二:中国奥运冠军的故事征文
  “一个自身条件并不好的女孩,能够长久称霸女子乒坛,在邓亚萍身上我看到了奥林匹克精神。”——萨马兰奇。
  邓亚萍是一个奇迹,身高不足150cm的她克服了身体条件上的不足,职业生涯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两届奥运会夺冠,是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球手,被誉为“乒乓皇后”,是乒坛里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巨人”。而且她以惊人的毅力攻克了学习上的困难,取得了
清华大学外语系学士学位、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学位,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虽然近日邓亚萍被聘任为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一事引发出一系列争议,但无论如何,她在乒乓球界的成绩、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她的乒乓生涯,就是一部励志片。
  受父亲影响走向乒坛
  邓亚萍5岁时,就开始接受她父亲的乒乓球启蒙训练。那时的邓亚萍站在球台前只露出一个脑袋,父亲便来一块木板垫在小邓亚萍的脚下。就这样,“乒乓女皇”邓亚萍的乒乓生涯,在垫着的木板上开始了。
  1982年,9岁的邓亚萍在全国业余体校分区赛中获得了单打冠军。从此邓亚萍结束学业,一心打球。虽然有好成绩,但到了河南省队训练了仅15天后就被退回。理由很简单,就是身材太矮,没有发展前途。这在邓亚萍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后来,邓亚萍回忆:“身材太矮,这几乎是致命的缺点,先天如此无法改变,因此当时很灰心,他的父亲告诉她身材不行,就得从其他地方弥补,脚步必须灵活。”解决身材不高的惟一办法,是步伐更快,进攻更加凶狠,防守更加顽强。在通向世界冠军的路上,邓亚萍用苦练,为她的梦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就在河南省队拒绝邓亚萍的尴尬时期,郑州市新成立一个乒乓球市队,球队的教练李凤朝,一见到邓亚萍,便喜欢上她身上那种争强好胜的气质,将邓亚萍收留在他的门下。
  此后,邓亚萍的乒乓天赋就渐渐显露了出来。连续3年独揽了少年赛的单打冠军,邓亚萍引起了河南省新任女队总教练关毅的注意。1986年初,邓亚萍被借调到了省队。这次借调,成为邓亚萍的乒乓生涯的重要转折。1986年4月份湖南怀化举办全国乒协杯比赛,这次比赛邓亚萍和队友合作为河南省拿到了团体冠军。同年底,在郑州市举行的全国锦标赛上,邓亚萍代表河南队夺得团体和个人冠军,这一年,她仅13岁。
  矮个子的邓亚萍以优异成绩,被河南省队认可了。然而,让邓亚萍尽快进入国家队,成为最让教练李凤朝牵肠挂肚的事情。其实,13岁的邓亚萍在全国锦标赛上的表现早已引起国家队教练员的注意,尤其看好邓亚萍的是当时国家女队的教练张燮林。为邓亚萍进队的事,张燮林多次在会议上专门提出过,并与各位教练多次沟通。当时整个教练班子争论得很激烈,五人中有四人不看好邓亚萍,原因还是个头太矮,技术上没有发展前途。最后还是张燮林一个充满辩证意味的玩笑“挽救”了邓亚萍。张燮林说:“你们认为邓的个子小是不利条件,也许
这是她的优势,因为个子小,在别人看来很矮的球,她看来就是高球了,可以直接扣杀进攻。”费尽周折,邓亚萍终于进了国家队,但还是多了一个条件,先进国家青年队。
  或许历经了太多的挫折,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让性格坚强的邓亚萍流下眼泪。她讲过这样一句话:“我得了这么多冠军,在我看来这是应该的,因为我知道我的个子不如别人,别人允许有失败的机会,我没有,我只能赢,我赢了还不一定能进国家队,更别说输了。所以我打球凶狠,那是逼出来的。”
  开创“邓亚萍时代”
  训练时,教练最常给邓亚萍的指示不是“要练什么”,而是“要注意休息,别练过了”。有人做过统计,邓亚萍平均每天加练40分钟,一年就比别人多40天。实际上,邓亚萍的训练量要超过正常运动员很多。国家女乒主教练张燮林回忆,邓亚萍每天练球,都要带两双鞋,湿了一双再换一双。一筐200多个的训练用球,邓亚萍一天要打掉十几筐,练一组球的脚步移动,相当于跑一次400米,邓亚萍的一堂训练课,相当于跑一次1万米,这还没算上数千次的挥拍动作。她经常因为训练错过吃饭的时间,很多时候,只能用方便面对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