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建筑若庸俗,则人庸俗
今天,2012年普利兹克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颁奖典礼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昨天上午,作为“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行的组成部分,本年度普里兹克奖得主、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和该奖历届得主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让·努维尔(Jean Nouvel)一起出席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建筑论坛。
“在历史中,民间的普通人都能建出美丽的建筑;但有趣的是,我们的新城市、新建筑却很糟糕。如果这是专业建筑师干的,那么我甘于业余。所以我把我的工作室命名为业余工作室。在这个时代,我选择站在不知名的人民大众行列中。”论坛上,本年度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的话音未落,全场掌声就已响起。“王澍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创作理想和获得市场成功之间需要选择。今天在中国,像王澍一样坚定地抵制市场压力,保持独立的价值观是不容易做到的。反之,认真地将市场化的产品做好,又具有社会意义。但摇摆只能是机会主义的, 执著是必需的。”普奖首位中国评委张永和此前评论说。在王澍看来,全球化带来交流开放,但对建筑来说,可能就是某一类商品化、标准化的建筑在世界泛滥,实际上破坏了文化多样性。
黄晓明已死 现在是替身该论坛主要探讨建筑的全球化和地域性,及相应带来的挑战与发展,下午则在清华大学进行以建筑教育、建筑师成长为主题的学术讨论。有趣的是,除了对于获奖的欢庆之外,论坛也成了建筑师们探讨快速都市化下中国新建筑的契机。面对城市化压力下的千城一面的中国新建筑现状,王澍断言:“一个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
全球化对建筑设计有利有弊
普利兹克建筑奖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被视为专业最高荣誉。1979年由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家族通过旗下凯悦基金会创立,由专业评审委员会每年评选出一名作出杰出贡献的在世建筑师。获奖者可以获得10万美元奖金和获奖证书,1987年后委员会还为获奖者颁发一枚铜质奖章。颁奖典礼在每年5月举行,地点则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物内。今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祖籍北京,1963年出生于新疆,求学于南京、上海,现居杭州。代表作品包括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
娱乐圈421是真的吗“大约三四年前,我和评审团在巴黎,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普利兹克到底意味着什么?格
伦(200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说,它的意义在于确定一个优秀的标准,让学生可以研究什么是优秀的建筑,标准是什么。得奖的建筑师也会被研究,知道他是怎么样的人,致力于什么,为什么达到优秀。让学生有激情去达到这种优秀的水平。”昨日论坛上,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说。
而历届普利兹克奖得主也得以面对媒体进行交流。伊拉克出生、欧美求学并定居英国的扎哈就表示:“能在不同的环境里学到不同的东西,包括上大学时就有许多不同国籍的同学,丰富了对建筑文化的理解,建筑师并不是为一些国家来工作,而是互相借鉴。”她称自己30年前来过中国,“我不想呈现中国的东西,但是中国对我产生了影响,比如我很喜欢园林中那些石头的陈列方式。”而在王澍看来,全球化带来交流开放,但需要警惕全球化背后的商业化、工业化。对建筑来说,可能就是某一类商品化、标准化的建筑在世界泛滥,实际上破坏了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的这个时候,大家要想如何保持自己的不同的东西。”
中国城市“千城一面”
除了国外的建筑大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小地等中国建筑师也参加了本次论坛,话题因此很快就转到了中国建筑的
现状上来,尤其是面对大规模城市化的现状如何作出反应。
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中,新建建筑往往并不能代表城市风貌,出现“千城一面”的情况。崔恺认为,这正是短时期内出现大量建设项目,在质量、特上出现的问题。“目前有两方面的纠正措施,一是在城市做重点标志性建筑使城市具有特,二是关注建筑地域化的问题。建筑跟本土文化、环境结合是基本出发点,建筑不是一个一般商品,而是要跟土地建立具体的联系,需要在全球化的时候考虑地域化问题。”而格伦则认为,建筑设计往往注重个体建筑,而非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他感喟了一下中国的垂直型塔楼,很难为居民提供好的生存环境:“像赫尔辛基这个城市,市中心的建筑之间有联系,楼的外表有延续性,建筑边上有公园,公园有人,整体感非常强。每个建筑都和周围形成关系、产生影响。”
王澍小时候生活在北京建国门附近一个小四合院中,在四合院外极目都是农田,没有任何建筑,看得到城市边缘。改革开放后,老家旁边建起建国门立交桥,他回到北京,发现故乡已陌生到恍如他乡。“今年这个四合院就要拆了,拆完之后,北京跟我再没有关系。”王澍说。10年前,他在杭州一家书店翻到一本老相册,一名传教士拍摄的1900年的北京,顿时潸然泪下:“当时的北京多么美,比巴黎还美,现在呢?掉到一个东南亚国家的状态。这
几十年究竟在干什么?”在王澍看来,现在中国城市结构支离破碎,每栋高楼大厦就是一片“殖民地”。
建筑被破坏,传统在离散
王澍认为,城市与建筑是两个问题,无法通过后者来解决前者。“我们到现在也不清楚城市到底应该怎么建造,这种大体量建筑建起来的并不是城市,而像是欧美的城市化的郊区,改革开放30多年不是城市化过程,而是城市郊区化过程。不仅传统没有了,而且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就相当于暴富起来的郊区。”
他判断房地产业“黄金十年”建的住宅,必然会因为城市没有多余土地,而在十几二十几年后拆掉重造。“中国情况特殊,每个房地产楼盘规模相当大,这种方式无论对城市、房地产商还是市场,运行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对城市破坏非常大。并不是世界所有城市都以这种模式发展,只是亚洲为主的一些区域以这种模式。房地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城市的,很难戒掉。给人错觉的是,城市发展很快,但实际上,实体经济并无法支撑。”
王澍曾经在杭州探索过一种新的建筑方式,希望让垂直建筑中的现代人也有机会回归传统
生活方式。他设计了6栋高过100米的塔楼,每两层6-8户居民可以共享一块公共区域,恢复有“院子”的江南传统,又可以尝试建设社区关系。“这个楼盘2007年开始销售,我上次去看的时候,随机走了三个院子,一个院子完全闲置,没有人用,非常失败。有两个被用起来,一个成为公共客厅,孩子写作业,老人聊天。另一个被建设成很美丽的花园。我听说有记者去采访,走了17层楼,只有一个院子被利用。”
此事对王澍的启发是,社会变化之下家庭结构也随之变化,现在主流是年轻父母带着孩子的三口之家,因为生活方式不同,往往不愿意跟老人生活在一起。“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不仅建筑被破坏,家庭内部结构也离散化。这不是靠建筑方式能够解决的,虽然建筑一定会有反作用。一个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但我现在还没有到成功的办法,设计师会尽自己的努力,但这也并不是设计师能够解决的。”胡洁资料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发起。获奖者将得到10万美元奖金、一份证书和一个铜质奖章。
获奖者简介
王澍,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就进入在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的研究所,做关于建筑、环境和旧建筑改造的研究工作。
2000年,王澍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从2003年起担任中国美院建筑系主任,2007年他成为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09年他的个人展“作为一种抵抗的建筑学”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中心举办。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
南南难怪是俗人 802关于青春的名言这次的讨论讲的是建筑,可是对于我来说没有这种专业的眼光去欣赏王澍的作品,感受不出他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感觉,那种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的气息,那还是一个在某某郊区的高档建筑= =这是牢骚话)。当“传统”与“建筑”放在一起时,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古老,有历史的积淀,破旧的木头、砖瓦,就如王澍设计宁波历史博物馆,高高的城墙,略有破旧的砖,凹凸不平的石板,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心。可是这种安心在一点一点消失,中国人早已经穷怕了,从50年代的的赶英超美,中国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在疯狂的追赶着发达国家,渴望着过上高级白领的生活。可是60年过去了,中国真正
走上了富强道路时,这原本朴实的农民穿上了一身的名牌,手里叼着雪茄,全身的都在不断的用浮华的饰品装饰着,无数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铁林不断竖起,成为美国,欧洲商业城市的翻版后,似乎那渴盼已久的目标实现了,可原本虽是破旧却仍焕发生机的老木不见了,熟悉的一切成为乌有,别说外地人看到的是千城一面,就连本地人也不到自己曾经的回忆,就这么归属感一点点消失了。
而德国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纽伦堡在二战时期几乎被炸成了平地,可是在重建纽伦堡是却是恢复原貌,德国人想尽办法到老木头,旧砖瓦。现在的纽伦堡的街头,仿佛回到十四世纪,穿行的马车,泛黄的墙壁,带着黑斑的老教堂,熟悉的一切。德国二战后瘫痪的经济,与现在的欧洲大国,它做到高速发展的经济与历史的继承,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的共存,我们应该借鉴,而不要一路向前冲,摔到爬不起来时才认识到金玉在外败絮其中是多么可怕,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国家是走不远的。
望舒。新月 803在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颁奖台上见到中国人固然高兴,但更令人欣慰的是,王澍利用这一契机,痛痛快快地道出了几十年来许多人一直想说的话。
肆意拆迁之所以当今如此泛滥,其中一点重要的原因应当是文化的失根。文化是城市的个
性,是城市中的居民共通拥有的“集体记忆”。某种程度上说,当一个城市的文化逐渐消亡,城市便也称不上是城市了,这应该就是王澍把当今的中国城市定义成“殖民地”的原因了。轻视文化,是当今在飞速发展中的中国最致命的弊病。因为在发展,在飞奔,所以无暇顾及一切与发展“无关”的东西,然而,文化真的与发展无关吗?
往远的说,历史上,任何一次政权更迭的标志,未必是什么皇帝下台,也不是帝都沦陷,而是文化的取代与更新。“焚书”这样的事情,不止秦始皇干过,外国人也干过,更别说项羽火烧咸阳宫了。其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前朝的文化。往近的说,日本侵华的时候,占领东三省之时,迫不及待地开始“同化”活动,企图用他们的文化同化中国人,但中国文化的强大让中国人逃过了一劫。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文化的载体,除了文字,图片,文物,便是建筑了。
建筑,尤其是带有文化气息的,有历史代表性的建筑,其意义远远不是一个住所,一栋老房子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态度与价值观。邻里之间关系的冷淡与不信任,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贫乏,甚至是家庭关系的分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仔细想想,是不是从四合院轰然瓦解的那一刻?是不是从公共庭院不复存在的那一刻?而这些,与社会,国家发展还没有一点关系吗?高三百日誓师誓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