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喜马拉雅地区是全世界地质学家想要重点研究的热点之一,而洛扎县就处于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中的喜马拉雅地块,处于拉轨岗日被动陆缘盆地和北喜马拉雅碳酸盐台地的分界线,是喜马拉雅地块中的重要区域断裂,该地区对整个喜马拉雅的应力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已有的薄片资料,选取了洛扎地区公主沟路线的接触变质带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薄片的镜下鉴定,并通过镜下识别对该地区变质演化进行分期。研究发现,该区变质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同构造期变质重结晶;第二期为构造期后变质重结晶;第三期是受藏南拆离系的影响发育脆性变形。
关键词:洛扎地区; 藏南拆离系; 变质岩; 变质演化
喜马拉雅地区是全世界地质学家想要重点研究的热点之一,而洛扎县就处于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中的喜马拉雅地块,处于拉轨岗日被动陆缘盆地和北喜马拉雅碳酸盐台地的分界线,是喜马拉雅地块中的重要区域断裂,该地区对整个喜马拉雅的应力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区域地质背景
洛扎地区位于一级构造单元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Ⅶ)中的喜马拉雅地块(Ⅶ4)。洛扎地区北侧是拉轨岗日被动陆缘盆地(Ⅶ4-1),地处于北喜马拉雅碳酸盐岩台和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之间,该地区最东端和最西端受藏南拆离系影响缺失。洛扎地区南部以定日-岗巴-错那断裂为界重叠于北喜马拉雅碳酸盐台上部,北部地区和雅鲁藏布江结合带组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该带以扎达-玉门断裂为边界。洛扎地区内地层均有较强变形,发育大量的东-西向褶皱、逆断层,前寒武系、古生界主要是分布于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穹窿周边地区,而中生代地层则是被动大陆边缘沉积。
2研究区岩石变质特征
2.1洛扎岩体
洛扎岩体位于洛扎县城东侧,平面上呈沿NW-SE向延伸的纺缍形,出露面积约8km2,侵入于早白垩世拉康组中。岩石以顺层侵位的岩床产出,接触面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边部有大量脉体顺层贯入,呈指脉状、透镜状和团块状。岩体边部发育>1km的热接触变质带,同样显示了良好的分带性。近接触带部位构造变形强烈,主要表现为向NNW滑脱的不规则剪切流变褶皱和透镜体等构造。主要岩石类型为细粒电气石白云二长花岗岩,岩体边部有少量细粒
白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电气石白云二长花岗岩与白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间界线不清,二者间发育5~10cm的过渡带,为渐变过渡关系,属涌动接触。从过渡带内电气石沿接触面定向排列来看,电气石白云二长花岗岩应略晚于白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侵位。1∶100万拉萨幅所测定的白云母、长石K-Ar法年龄值分别为14.3Ma、14.5Ma和15.5Ma;Debon等(1986)研究表明全岩Rb-Sr年龄值为15.1Ma、15.8Ma,白云母K-Ar年龄为14.9±1.0Ma。综合国内外研究表明,总体上所得年龄值较为接近,属于中新世的产物。
2.2 变质作用下重结晶作用与变形作用的关系
2.2.1 构造前的结晶作用
在洛扎地区公主沟的变质岩中,黑云母的解理面与薄片中的片理面直交,片理明显切割黑云母(图4a)。这一现象我们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倾向于认为黑云母是在构造前期结晶形成的,后期岩石受到应力的作用发生韧性变形,片理面直接切割黑云母颗粒;另一种观点认为该黑云母为同构造期重结晶形成,早期存在的黑云母在后期变质过程中不容易保存下来。
变质岩图1 洛扎地区岩体不同变质作用期次岩矿特征
a. 构造前结晶作用中的黑云母与片理面相交, (+); b. 同构造的结晶作用中的“黑云母鱼”, (+); c. 同构造的结晶作用中的黑云母构造变形, (+); d. 同构造的结晶作用中石榴子石, (+); e. 同构造的结晶作用中十字石, (+); f. 构造期后重结晶作用的自形红柱石, (+); g. 构造期后重结晶作用的石榴子石, (+); h. 结晶作用后的脆性变形作用形成的两组相交的方解石脉, (+);
2.2.2 同构造的结晶作用
洛扎岩体附近的接触变质岩中,有早期同构造期变质重结晶形成的黑云母、红柱石、十字石和石榴子石等变质矿物。如图4b中的黑云母矿物,根据该晶体的形态可以看出黑云母在生长的同时,受到一组右行的剪切力作用。图4c中黑云母矿物的解理方向与片理方向一致,表明黑云母是在受到应力的条件下沿着优势生长方位生长的,因此黑云母斑晶是在同构造期的应力条件下生长的。图4d中的石榴子石斑晶周围有明显的压力影,单偏光镜下,石榴子石颗粒中的包裹体形迹有明显的偏转现象,这都表明该矿物在形成的阶段受到过应力的作用并发生了明显的旋转变形。图4e中的十字石斑晶破碎严重,矿物晶型也发育不完整,表明该碎斑发生过明显的旋转变形。
2.2.3 构造期后的结晶作用
洛扎岩体附近的接触变质岩中,还有晚期构造期后变质重结晶形成的红柱石、十字石和石榴子石等变质矿物,其中红柱石、十字石等晶形粗大,自形程度良好,明显穿切早期片理,这些都表明了岩体侵位时间稍晚于韧性拆离构造主期,是在韧性变形的中晚—后期上升就位的,因此,岩浆的冷却年龄代表了韧性变形时间的下限。如图4f中自形程度极好的红柱石,其同时明显切穿早期的片理,表明该晶体形成时几乎只受到岩浆热的影响,后期也没有足够应力使红柱石发生变形。图4g石榴子石斑晶明显分为两期形成:右上角和左侧的石榴子石同中间的十字石在构造期形成,矿物颗粒四周有明显的压力影,右上角的石榴子石还有两端的石英应变帽,石英应变帽下有亚颗粒发育,表明其形成时受到了应力的作用,晶体内发生变形;正中心的石榴子石切穿早期形成的十字石斑晶,表明其形成时代至少晚于十字石的形成时代。
2.2.4 结晶作用后的脆性变形作用
变质钙质砂岩中存在两条相交的方解石脉(图4h),说明在岩石成岩以后受应力作用发生脆性破裂,后期在裂隙中充填了方解石。
3结论
第一期主要由于藏南拆离系韧性变形的影响,使拉康组地层受到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在薄片中具体体现在石英的波状消光和早期形成的片理被后期劈理所切割。
第二期为中新世产物,由于洛扎岩体热和区域韧性变形的共同作用,为变质岩区提供了重要的变质条件。根据活动的强弱,可以将活动的进一步分为两个阶段,①同构造阶段、②构造后阶段。①阶段镜下主要依据:右行剪切云母鱼,石榴子石边侧的压力影以及石榴子石中包裹体的雪球状构造。②阶段中一些热变质矿物如红柱石、石榴子石呈自形出现。第二期为重要的变质期,为变质岩区的变质格架打下基础。
第三期发生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这一时期研究区内出现一系列呈东西走向的高角度正断层,围绕高角度正断层的几百米范围内,早期区域变质岩明显受到脆性变形的改造,主要证据:石榴子石和十字石网裂,以及显微节理。
参 考 文 献
[1]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1:25万洛扎县幅区域地质报告,2003.
[2] 陈国铭,韩同林,朱志直. 西藏东部构造格架的初步分析[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0,
2(1):47-58+132.
[3] 陈智梁,刘宇平. 藏南拆离系[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6, (1):31-51.
[4] 黄春梅,赵志丹,朱弟成,等. 藏南洛扎地区淡花岗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J]. 岩石学报,2013,29(11):3689-3702.
[5] 鲁如魁,钟华明,童劲松,等. 西藏洛扎地区拆离断层构造变形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29(2):189-197.
[6] 潘桂棠.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M]. 地质出版社,1990.
[7] 潘桂棠,李兴振,王立全,等. 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J]. 地质通报,2002,21(11):701-70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