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15篇)
至爱情亲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题。(18分)
母亲的酸水坛
黄爱华
①母亲在我这住时买了几个坛子来,自制了几坛酸水,过一阵,泡上红辣椒、姜丝、萝卜,热热闹闹地堆在屋子一角,突然觉得,我原本冷清的小房子一下有种浓厚的生活气息。
②酸水坛在书面用语上称为“泡菜坛”,也是被众人周知并且喜爱的字眼,散发着诱惑。但我执意要叫它酸水坛,这样有一种亲切的味道,大抵,食物是一种能吃下去的乡愁,在唇齿流连,念念不忘,是因为,这里面有母亲揉合的气息。
中考成绩怎么查询2020③小时候看母亲制腌菜,盘啊碟啊碗啊一大堆,我在旁捣鼓几下就没兴趣了,跑得远远的。我对做腌菜不感兴致,但对吃腌菜,却是头号兴趣。乡野里长大的孩子,也没多少零食吃,小时
候,母亲的酸水坛就是我快乐的零食园。放学回家饿得急慌慌,书包一甩,伸手就揭开了坛盖,掏出来的腌菜散发出无比诱人的香味。
④那个时候,我们家是一大家人吃饭,所以,母亲的酸水坛,花样就越来越多。豆豇、黄豆、姜、蒜,只要是土地的产物,均可以下坛。在乡村,小果小菜的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种什么得什么,每家每户都有着不大不小的几口酸水坛,泡进去的是日子,捧出来的是生活。
⑤在幼时的我看来,母亲的酸水坛就像一个魔术坛,隔三岔五地就变出些东西来,有时明明已经捞完了最后一块,可是第二天,酸水坛又泡满了菜,一年四季,都是满满荡荡。守候着我们向往的幸福,美好的憧憬。
⑥在酸水坛里,酸萝卜的酸是首屈一指。还有泡柿子,青梗梗的柿子一扔进坛子,涩味尽失,变得又脆又甜。
⑦豆豉却是不同的,豆豉做好了香味余绕,做得不好沦为脚臭味,也是最朴实的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一正一反,一好一坏。可能母亲的手艺很好,我至今都未吃到过有脚
臭味的豆豉。只是偶尔从别家炒出的豆豉味,能闻出几分臭味,自此,也对豆豉多了几分忌惮,一般人家的豆豉我不会吃,除非是母亲做的。
⑧所以,在所有腌菜里,我独爱豆豉,其实也说不上喜欢,只觉得是一种依靠,一种温暖。记得当年南下,我唯一的背包里就装了半袋豆豉,工作期间,几经辗转,遍尝艰辛、苦难,唯有在深夜,摸几颗豆豉放在嘴里,细细咂摸,心头的酸楚才略有几分宽慰,犹似母亲遥远的瞩望。
⑨几年后,父亲撒手人寰,母亲哀伤不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母亲不再打理酸水坛,每天只是默默地坐着,坛口上长满斑斑白霉,一如母亲头上斑驳的白发,让人心痛。
⑩我们建议让母亲出去走走,家在江苏的二来接母亲,上车时,母亲一一叮嘱我们,家里的猪、羊、鸡要怎么喂,田间的庄稼要怎么种,怎么收。最后,母亲犹豫着说,那几口酸水坛,你们给添点蒲水吧。
⑪母亲每天给我们打电话,问着家里的情况,我们让她放心,家里一切安好。一段时间后,母亲执意回了家,看我们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叹了口气,这个家,没我真不行。
⑫又一年辣椒红后,母亲把它们摘下来,在盆里细细剁碎,放到坛子里。母亲说,剁辣椒你们几妹一人一瓶,带回去做做小菜。我望着日益苍老的母亲,想起那日看过的鸡汤文,有娘在,人生尚有来处,娘去了,人生无归途。我的脑海里,一遍遍放射着所有记忆,舌尖上涌起一种莫名的味道,似是母亲的气息,濡湿了我的眼。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24期,有删改)
1.选文以“母亲的酸水坛”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
自制酸水→ A →花样繁多→ B →无心打理→ C
2.选文的标题“母亲的酸水坛”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3分)
3.选文第①段运用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
4.第②段画线句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3分)
5.作者通过描写母亲的酸水坛表达了什么情感?(3分)
6.选出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3分)
A.选文中腌菜是“我”小时候唯一的零食,酸水坛就是“我”的零食园,母亲总会将各种土地的产物下坛。
B.选文第⑤段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母亲的酸水坛”比作“魔术坛”,赞美了母亲勤劳能干的品质。
C.父亲去世以后,母亲便无心打理酸水坛,但在被二接走的日子里仍日日牵挂着家里的牲畜和酸水坛。
D.选文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使文章更加真实、亲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题。(18分)
王红悦
①“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季节更迭,转眼又是冬天。每到冬日,最忆的还是姥姥家那温暖的泥火盆。
②火盆最初应是用泥制成的,后来才出现了铁、铜制成的。冬天,东北的农户人家做完饭,趁灶膛里的炭还没有化成灰烬,把它们扒出来,放到火盆里,用灰耙装满、压实,就可放在室内取暖。
③我出生在东北的农村。那里的冬天特别冷,大地都能被冻出裂缝,北风“嗖嗖”地吹,像刀子般割人的脸……四十多年前,我们弟三人每到放学被冻得瑟瑟发抖时,总是先跑到住在前街的姥姥家取暖。姥姥常年在家,火炕总是烧得热乎乎的,炕上还放着一个泥火盆。她会立刻招呼我们:“快上炕,焐焐脚!”我们几个人迅速脱鞋上炕,围着火盆坐下,在离炭灰一指高的地方烤手,小脚丫则贴近火盆外侧。姥姥拿出铁质的扒火铲,把烬化的灰拨开,露出红红的火炭来。她的嘴里还会叨咕着:“小心,别烫着!上学娃,最不易,好好学习,才会有出息……”不用多大工夫,我们手热了,脚暖了,心也暖了。
④火盆,也是姥姥给我们做零食的“烤箱”。姥姥会拿来小土豆、玉米粒、黄豆,放在火盆里烤给我们吃。土豆是最不好烤的,姥姥却很有经验,用铲子把土豆埋在火盆的炭火中,然后
要我们耐心地等着。不一会儿,几股灰粒从火盆里升起,接着会听到“嘭嘭”的声音。姥姥熟练地把炭火中的土豆翻个身,再埋好。等到再听到一声响时,姥姥就把土豆拨拉出来,放在盆沿凉一会,再两只手颠来倒去地剥去带灰的外皮,递给我们。接过土豆,一股烤香味迎面扑来,咬一口,热腾腾的,绵甜不绝。我们弟边吹边吃,姥姥则在一旁笑盈盈地看着我们:“慢一点,别烫着了!”这声音、这场景,如今只在梦中。
⑤每到冬天,姥姥家里就有很多婶子大娘们来串门。大家围坐在火盆旁,让姥姥帮她们剪鞋样、裁衣裤。远远听到姥姥家传出来的说笑声,已让人觉得那小屋里格外温暖。
⑥姥姥的手很巧。我们围着火盆坐时,姥姥还会教我们剪窗花。一张纸片,在姥姥的手里没多久就会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在我们的手里似乎就失去了灵性,剪出来的图案,总是少了些什么。姥姥便笑着说:“不急不急,谁也不是生来就会的,熟能生巧,多剪几次就会更好的……”终于,我们也会剪出红红的窗花贴在那印满霜花的窗户上,简陋的屋子顿时多了几分喜庆与祥和。
⑦“风寒忽再起,手冷重相亲。却就红炉坐,心如逢故人。”而今,姥姥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年了,那泥火盆早就被恒温、干净的暖气取代了。但儿时的记忆,却如那泥火盆中红红的炭火,
不曾熄灭,带给我永远的慈爱和温暖,教会我勤勉、善良和感恩。
(选自《羊城晚报》2019年12月1日)
1.选文围绕“姥姥家的泥火盆”写了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2.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季节更迭,转眼又是冬天。
(2)她的嘴里还会叨咕着:“小心,别烫着!上学娃,最不易,好好学习,才会有出息……”
4.请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那里的冬天特别冷,大地都能被冻出裂缝,北风“嗖嗖”地吹,像刀子般割人的脸……(从修辞方法角度)
(2)一张纸片,在姥姥的手里没多久就会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在我们的手里似乎就失去
了灵性,剪出来的图案,总是少了些什么。(从表现手法角度)
5.联系选文,说说标题“最忆姥姥家的泥火盆”在文中有哪些妙处?(2分)
6.选出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文中对姥姥的描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每到冬天,姥姥家里就有很多婶子大娘们来串门。大家围坐在火盆旁,让姥姥帮她们剪鞋样、裁衣裤”就是侧面描写。
B.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姥姥家的泥火盆”的想念,也是对姥姥无限的思念之情。
C.在现代化的今天,泥火盆已经被暖气取代,因此关于泥火盆的记忆也慢慢消散了。
D.选文中的姥姥是一个慈祥善良、淳朴热心、关心后辈、心灵手巧的老人。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题。(18分)
田埂似脊,父爱如山
在我位于南方山区的老家,田埂随处可见:它们横亘在高高低低的梯田边,像一脉脉田脊,蓄水护田,界分田块。
父亲的一生,便与这田埂密不可分。
山里种田,最大的难题是水源不足,而山里是否有足够的水,决定了收成的好坏。田埂,便是用来蓄水的。开春插秧之前,父亲就会给田埂“镶埂”:铲去贴挨着水的“旧边”,再用半干半湿的软泥镶起新边,再赤着脚,一脚一脚地踩实,不留一丁点的漏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田埂不渗漏水。
④春寒料峭,在连绵的春雨中,父亲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仔细地给一条条田埂“镶埂”,常忘记回来吃饭。我奉母亲之命,前来唤他回家。父亲答应后,从田埂上不紧不慢地走下来,雨水顺着他的笠檐、蓑衣往下流,一股股地打在田埂上,顺流到水田里,荡开一层层涟漪。眼前的父亲,从从容容地扛着铁锹,像是位将军,身后是一片泥泞的战场。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苏轼笔下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父亲当然没有苏轼那般才气,但他在风雨中安然处之的坦然心境却丝毫不输给他。我想,定是脚下的田埂给了他力量,田埂在他心中,是护田的“长城”!
⑤镶好田埂后,就要蓄水插秧了。插秧需弯腰弓背地在水田里进行,一趟趟来来往往,劳累是不用说的。见我站在田里,面露苦,父亲便说:“去田埂上歇歇吧,你把书念对,把笔杆子握好就行了。”
⑥他总要插完一趟秧,才肯在田埂上休息一会儿。届时,父亲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洗净手,坐到田埂上,掏出一支烟来,点上后,一边吸,一边满足地看着田中随风摇曳的秧苗。待烟抽完,又继续下田干活,绝不久歇,插秧时如此,割稻时也同样如此。
⑦插完秧后,为防漏水,每天清晨父亲都会去田埂巡水。沿途小径蜿蜒,草丛间晨露微凉,父亲的裤卷、鞋子不经意间便被打湿了,可他毫无察觉。他一心要快去田埂看看,是否夜里有黄鳝、蛇、龙虾或螃蟹在田埂打洞,让田水外漏。傍晚时分,还要再巡一次,直至稻子成熟。父亲说,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田里始终有足够多的水,滋养庄稼。
⑧可仅巡水还是不够的,山区种田,水利条件差,每年夏天都会有旱情发生。老天不下一滴雨,田里缺水严重,父亲要整日整夜里守在田埂旁,用水车从山塘里一趟趟地翻水,浇灌旱田。翻累了,田埂便是他的床,星空就是他的被,躺一会儿,缓一缓,起来再翻。
⑨辛苦终有回报,有了水的再次滋润,再加上之后姗姗来迟的几场夏末之雨,稻田开始泛金。此时,踱在田埂之上的父亲,君临天下般看着即将丰收的稻田,天地寂籁,只有阵阵稻浪。
⑩终于到了秋收,稻子收上来了,田埂蓄水的任务完成了。父亲又会拿起镰刀给它修面,砍去田埂上的杂草,把它梳理得干干净净。他说:“田埂不荒,来年稻田便不荒!”又说,歇田,不歇埂,之后,他会在田埂边种上萝卜、青菜等农作物,依然日日在田埂上忙碌,将田埂打造成生机盎然的“冬季菜园”,丰富腊月餐桌上的食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