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西山川迤逦,自古以来是中国佛寺的栖息之良所。江西佛寺景观主要包括名山秀水等自然景观及以寺庙建筑、园林为主的人文景观,很多文学作品中图绘佛寺风物景致,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还体现出宗教、自然与人文的统一。
关键词:江西;佛寺;景观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9)-23-0-01
“大抵南方富于水,号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所以浮屠之居,必获奇胜之域也。”[1]江西是南窄北宽、南高北低且三面环山之地,其间山峰高峻,河谷深邃,虽阻碍了邻境道路通畅,但幸有赣江横贯南北,五大水系齐奔泻于鄱阳湖,行成山林交错的鄱阳湖平原和千百个大小盆地,这些千岩万壑与港汊纵横之地正是佛寺栖居的“奇胜之域”,其间自然山水风光与寺庙的庄
严宝象、与景到随机的园林景观配合交错,在历代文化名人笔下构成了一幅玄远隽永的景观画卷,绵亘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
文学作品中反映最多的是佛寺与自然景观的组合,譬如佛寺的选址常定在幽静峻拔的山地。佛教界素传有“天上云居,地下青原”之说,前者指高耸于赣北的云居山,上有真如寺,后者指吉安的青原山,内有净居寺。宋朱熹《咏云居山温泉》一诗说云居山“干霄几千仞,据地三百里”。清初住持真如禅寺的戒显禅师也曾撰《天上云居赋》描述云居之雄奇:“后枕云门之翠扆,前横象王之玉虹。俨莲华之郭,围梵阙而巃。”云居山主峰为五老峰,海拔一千三百余米,常年云雾叆叇,故名“云居”是也,《云居山志》卷三记载此山“晴岚雨雾,绝异他山。俯瞰则琼绵满界,仰佛则 银练迷空,横拖直竖,目眩心骇。”[2]除描绘远望山体之宏阔景象外,还有图写云居山内大小景观的诗文作品,如苏东坡咏赵州关诗云: “一行行到赵州关,怪底山头更有山。一片楼台耸天上,数声钟鼓落人间。”高山、楼台与钟声相融,视觉上高耸的楼之形态与听觉上缥缈的钟声相互衬托,将人引至清静空灵之境,都是诗人构造此空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名山与佛寺的组合在江西境内不知繁几,众多文学作品中亦好于开篇便勾画山形寺宇,如苏辙游洞山留有摩崖石刻诗曰:“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等等。
在外部构景上,“我国寺院建筑大致分为依山式和平川式两类,寺院的布局因此分为石窟式和塔庙式两种”[3],由于江西山林间地形变化错综复杂,佛寺及一些佛教建筑大多因地制宜,顺应地势随遇而安,石窟式的如弋阳南岩,南岩禅寺在自然洞窍中开凿,清弋阳知县刘临孙在《游南岩记》载:“就壁断石,成之如画,悬空空,令人肃肃生悸矣。”又如虔州通天岩,王阳明题壁诗中有云:“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江西石窟比较稀少,多数佛寺为塔庙式,如庐山东林寺,陆游参访后有《游庐山东西二林记》云:“(东林寺)面对香炉峰,峰分一枝东行,自北而西,环合四抱,有如城廓,东林在其中,相地者谓之倒挂龙格。”[4]峰分一枝,指龙脉分枝回旋护穴,东林寺位居匡庐一分支山脉中,远眺正如龙挂长空,跃然欲飞,其构景从堪舆学上看亦是一种吉象。又如朱熹《百丈山六咏》其三《山门》云:“置屋两山间,巧当奇绝处。峡束百泉倾,涧激回风度。”山门嵌于两山之间,山体与佛寺妙合无垠,构景奇巧。另就佛寺外部形态而言,为与清幽之自然环境相融,格调多素雅质朴,规模宏大的佛寺则更具庄严雄伟之气势,如苏辙《庐山五咏·万杉寺》诗云:“万本青杉一寺栽,满堂金气自天来。”此外还有专咏其他佛教景观的文学作品,皆古朴自然。如元白诗咏真如寺后山偏左处用于祀安乐神的安乐殿: “怪石奇松非殿阁,树神断不住人间。”又有元鹏诗赋云居西岭的讲经台等。概而论之,江西佛寺构建偏重于借助自然景观,着力于“随方制象,各有
所宜”,原因“不仅因为峰峦叠嶂,壑秀水易于创造出‘琼山仙阁’的境界;而且‘山水之法’的‘随机应变’与佛教所提倡的‘宽容和平、随遇而安’可谓不谋而合。”[5]
李芳民先生认为“汉传寺院的中国特……也表现于寺院选址的山林化以及寺院布局所呈现的园林化倾向上。”[6]自东晋以来,中国文人的山水意识逐渐提高,畅游与题咏山水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和审美意趣,提供山林之美与自然之趣是佛寺教化功能外的另一种重要作用。而江西山水得天独厚,不足之处亦可用人工造景补之,如凿泉、砌池、种植、搭桥、立石等,以园林构景和建筑处理的手法对自然景观进行加工剪辑,改变自然环境空间散乱无章的状态,使内部环境空间上升为园林空间,以庐山为例,白居易给友人元祺的书信中云:“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7]此为东林寺与西林寺之间的优美景致,是数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组合,此外还有就单一景观进行细致描绘的诗作,如白居易在云居山《云居寺孤桐》诗云:“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 高意犹未已。”用亭亭孤桐暗喻自己孤洁不的高尚人格,又有希运与李忱在黄檗山《观瀑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希运)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在声势浩大的瀑布景致下蕴含着希运尘外之禅思与李忱心怀天下之野望,自然景观经过名人的过化后又裹上了一层儒禅思想的光辉,甚至一些
景观的命名与文人逸闻趣事直接相关,如横跨碧溪的佛印桥与桥畔谈心石,相传东坡访佛印,送别到此便相对坐石, 促膝共谈未竟之话。后留有东坡《游云居》一诗。如此,江西佛寺景观乃是宗教性、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注释:
[1]余靖.韶州白云山延寿禅院传法记[M].武溪集.四部丛刊本卷8.
[2]虚云老和尚鉴定,岑学吕居士重编.云居山志(卷3)[M].台湾:明文书局,1980.
[3]张晶.中国佛教的文化景观[J].人文地理(第六卷),1991天宫水西寺(3).
[4]钱锡生,等.入蜀记校注卷二[M].陆游全集校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5]周维琼.中国佛教寺庙园林的景观探微[J].广东园林,2007.
[6]李芳民.佛宫南院独游频——唐代诗人游居寺院习尚探赜[J].文学遗产,2002(3).
[7]白居易.与元微之书[M].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97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