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集敦煌
主要内容:讲述河西走廊上敦煌的历史和发展。
敦煌历史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是《史记》中的一句话,这是敦煌地名的最早记载,后人解释敦煌的意思,敦:大也,煌:盛也。
战国时代,强大的月氏吞并了羌人,秦朝末年,他们又驱走了当地的乌孙人,从此月氏人成为敦煌与河西地区的主人。公元前209年,崛起的匈奴击败月氏,成为这里的新主人,并不断侵犯汉朝边境。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大月氏合击匈奴,但此时的月氏人乐不思蜀,张骞只好空手而返。张骞将这次长达十三年出使的见闻向汉武帝递交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成为汉武帝随后用兵西域和打通丝绸之路的重要参考。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西出河西,结果霍去病击败匈奴,从此河西纳入汉朝的版图。为确保敦煌与河西地区的长治久安,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在河西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进行行政管辖,并大规模移民屯田,敦煌逐渐繁荣起来,从此有文字记载的敦煌历史正式开始,中西交通的陆路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也得以开通。
敦煌发展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军阀混战,虽然经历了西晋的短暂统一,但很快就是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接着西晋灭亡、晋室南迁,中原进入十六国时期,敦煌也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等五个政权。
与战乱频仍的中原地区相比,敦煌社会的总体形势比较稳定,经济持续发展,随着大批中原大族与士人的迁入,文化也逐渐繁荣起来。
文化传承
儒家经典在敦煌广为流传,一些大儒如张奂、郭瑀、宋纤、索袭、阚骃、刘昞等纷纷隐居于此,聚徒讲学。其中刘昞一生著述甚丰,撰有《略记》八十四卷、
《敦煌实录》二十卷;张奂之子张芝为著名书法家,擅长草书,被誉为草圣,为后来王羲之等书法家开创书风起了先导作用,敦煌已经成为一个人文荟萃之地,经过四百多年,文化敦煌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
佛教兴起
大约从公元前260年开始,佛经由天竺僧人带入西域,西域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是当时佛法最兴盛的地区,敦煌是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一站,佛教传入之初,敦煌就出了不少著名的高僧。
魏正始年间,月氏人竺法护在敦煌出家,晋武帝时,他随师游历西域诸国,带回许多佛经,在敦煌、长安、洛阳等地翻译、传播,因竺法护世居敦煌,人们便称他为“敦煌菩萨”。竺法护的弟子竺法乘也是一代高僧,在敦煌一带的影响甚至超过他的师父。
网页历史记录恢复十六国时期,龟兹国高僧鸠摩罗什来到中原传授佛学,他骑一匹名叫“天骝”的白马向东行至敦煌,白马突然病倒。相传白马临终当晚托梦于鸠摩罗什,说现已入关,前面就是阳关大道,敦煌是自己的超脱生死之地,今后再也不能陪伴他继续前行,并叮嘱鸠摩罗什一路珍重,说毕化成一片彩霞升天而去。为了纪念这匹一路与他相依为命的白马,鸠摩罗什化缘建造了白马塔。
在十六国时期,由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提倡,中原地区佛教愈加兴盛,越来越多的西域高僧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中原弘扬佛法,敦煌依然是他们进入中原的第一站。
公元366年,高僧乐僔来到敦煌,他来到城东南鸣沙山东麓,眼前突然一亮,看见三危山上出现了万道金光,金光之中依稀有千佛化现而出,乐僔坚信这里就是自己寻的佛国圣地,于是决心留在这里修行,并在三危山上开凿了第一个禅窟。
许多年后,法良禅师从东方来到敦煌,又在旁边开凿了另一个石窟,从此香火更旺,信佛的人更多,石窟越开越多,于是高僧大德、王公贵族、普通市民各人等,不论高低贵贱,都在三危山上争相开凿大大小小的石窟,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做着不同的功德,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中积蓄着智慧的结晶,酝酿着博大的佛教文化。
隋朝虽然是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但在敦煌佛教传播史上可以大书特书,因为在短短三十七年中,莫高窟竟留下了九十四个石窟,平均每年完成两个半以上,有些洞窟规模宏大,绝非一两年可以完成。
敦煌的佛教在隋代获得巨大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隋文帝和隋炀帝崇佛,整个社会弥漫着崇佛的风气;第二个是敦煌地处边陲,地处中西商路的要道,所有往来的客商一路上并不平安,面临很多危险,所以他们需要到了敦煌以后祈求佛的保佑。
公元633年,敦煌正式更名为沙州,随着盛唐的到来,敦煌迎来最为辉煌的时代。大唐王朝如日中天、威加海内,唐太宗被西域各族尊称为“天可汗”,为控扼西域、保护商路,唐王朝在安西都护府下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史称安西四镇。
在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四镇设立之前,一旦西域被少数民族政权控制,敦煌就变成边防前线,现在有了安西四镇和安西都护府,敦煌就变成了后方,所以在唐前期,在安西都护府存在的时期,敦煌的安全就有了保障。据唐人杜佑的《通典》记载,天宝年间,敦煌有人口6395户,32234人,敦煌城呈现出一片繁
荣景象。
唐代近三百年间,人们在莫高窟开窟279个,为历朝历代最多,至此,三危山莫高窟南区崖面上大小石窟密如蜂窝,已很难再到开窟之所,这里终于成为拥有1000多个石窟的佛教圣地,故又称千佛洞。
莫高窟现存洞窟870余个,其中保存较好的492个洞窟内共存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珍品,而且包涵了中古中国以及西域的传统文化艺术,由于其壁画及彩塑艺术的宏富辉煌和内容的博大精深,因此得到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等称誉。
172窟是盛唐时期经变画中杰出的代表作品,洞窟南北两壁的主要内容是《观无量寿经变》,北壁经变画中以西方净土为主、以佛为中心,这是唐代壁画中表现建筑的典型代表作。
第96窟始建于延载二年,主尊为倚坐弥勒大佛,高达35.5米,据说莫高窟第一大坐佛也是依照武则天的形象而塑造。
第130窟还有一尊高达27米的南大像,走进这个深深的洞窟,仰视这尊雄浑饱满、雍容庄重的弥勒大像,让人感受到来自盛唐穿越千载的那种自信而从容的时代精神——盛唐气象。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西防御空虚,吐蕃趁机出兵占领凉州,之后甘、肃二州相继沦陷。
公元786年,敦煌为吐蕃政权所占领,吐蕃遵守勿徙他境的盟约,敦煌避免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失。吐蕃当时的赞普是赤松德赞,他大力弘扬佛法,敦煌正是他要保护的佛教圣城,他在敦煌继续开窟建寺,使敦煌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158窟是开凿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一个典型洞窟,在佛坛之上,一座长达15.6米的涅槃佛像静静地躺在那里。“涅槃”是指灵魂脱离肉体、脱离六道轮回,进入不生不灭的佛教最高境界。这尊佛右胁而卧、神态安详、唇含笑意,没有世人临终的痛苦,表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世界。与此涅槃像相呼应,洞窟南、西、北壁的壁画描绘的是弟子与世俗人物的举哀图,表现了他们得知佛陀入灭后极度悲恸的场景,在北壁各国王子举哀图中,就有吐番赞普的形象,他的旁边则是一位汉装的帝王像,在他们身边还有13位中亚或西域的国王采取割耳历面、刺心剖腹等惨烈的哀悼方式。
敦煌衰败
吐蕃奴隶主统治的主旋律终归野蛮残暴,敦煌人民为此忍受了近七十年苦难,公元848年,敦煌人张议潮带领人民揭竿而起,赶走吐蕃奴隶主,收复瓜州、沙州(敦煌)等地。赶走吐蕃后,张议潮多次派人赴长安联络,渴望重新回到中原政权的怀抱,敦煌虽然再度回到了唐朝的怀抱,但此时的唐王朝却已经走向衰落。
公元1006年,位于新疆与中亚的黑汗王朝占领了于阗王国之后继续向东推进,消息很快传到敦煌,三界
寺里的僧人将积累下来的大量经卷、文书和绢画藏进了一个神秘的洞窟。
公元1036年,西夏占领瓜、沙二州,沙州归属西夏政权统治前后长达192年,这是敦煌自建立郡县以来由少数民族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从1528至1714年的近二百年间,敦煌一直处于动荡中,先后被吐鲁番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使敦煌延绵千年的汉唐文化传统因失去传承而销声匿迹,流行一千多年的佛教绝迹,昔日繁荣的莫高窟变得满目疮痍。
明王朝西部边陲是肃州以西七十里外的嘉峪关,敦煌被弃置关外,从此失去屏蔽河西的重要作用,而联络古丝绸之路的交通干线也不再经过敦煌,而改走嘉峪关直通哈密之路,交通枢纽地位的丧失使敦煌失去了它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公元1715年,康熙派军队西征收复敦煌,之后大批移民至敦煌屯田,社会经济开始恢复,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得以重现。公元1723年,复立沙州所,三年旋升所为卫,从此,清王朝恢复了对敦煌的统治。清政府广移民、修县城、兴文教,敦煌的政治、经济、文化从此得到重建与发展,佛教开始复兴,但汉唐时代的辉煌一去不返,敦煌难逃衰败的命运,就在清王朝走向穷途末路之时,丝绸之路已成为历史,敦煌也逐渐为人们所遗忘。
藏经洞重现
公元1900年初夏,来自湖北的莫高窟看守人王圆篆道士忙碌起来,五月二十六日这天,他清沙工作进行到第16窟时,发现今天编号为第17窟的藏经洞。
藏经洞里有从公元4世纪末到11世纪初的各种历史文献与文书,数量总计五万多卷,其中百分之九十为佛教典籍,但也有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道教典籍、官方与私人文书、档案以及曲谱、舞谱等。在文字上,除了主体的汉文部分之外,数量最多的是古藏文文献,其次是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以及少量的梵文文献,一批价值连城、非常罕见的珍贵文物,如堪称国宝的绢画、麻布画、木版画、经文、佛像等珍贵文物满满地堆在这个见方3米的洞窟里。
文物遭劫
20世纪初,这批刚发现的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随即遭到西方列强的疯狂劫掠。
公元1907年5月,英籍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在莫高窟见到了王道士,他自
称是大唐高僧玄奘的忠实信徒,头脑简单的王道士听后深为感动,同意将文书和经卷以极低的价钱卖给斯坦因,16个月之后,装满写本的24口箱子以及5个装满绢、纸、绘画艺术品的箱子被运离了敦煌。随后法国汉文学家伯希和把剩下的所有写本翻检了一遍,最后仅仅花了五百两银子就骗走了极具价值的7000多件藏经洞经卷文书和古画。美国人华尔纳、俄国人奥登堡、日本大谷光瑞闻风而至,他们或揭走
壁画、或掠走文物,敦煌藏经洞所拥有的5万多件价值连城的文物经过西方列强的一再盗劫,劫余的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
一番劫掠之后,敦煌藏经洞的文物散落于世界十多个国家。有人说,藏经洞文物藏于英国者最多、藏于法国者最精、藏于俄国者最杂、藏于日本者最隐秘、藏于中国者最散乱。目前大约有16000多件敦煌遗书主要珍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这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敦煌学
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世界,从此国际上多了一门显学:敦煌学,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以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在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及日本的学者对敦煌文献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一百年来,中国同样涌现出许多敦煌学研究者,他们怀着民族文化与文物被劫掠的耻辱感与愤激情怀对敦煌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潜心研究,取得了一批又一批让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
后世评价
敦煌的文化高峰已经不再,汉唐时代的辉煌不会重现,但敦煌的历史还要写下去,对于中华儿女来说,继承它博大的精神内涵最为重要,毫无疑问,敦煌是我们的文化血脉,敦煌就是我们自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