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x徐英瑾:如何科学打败“键盘侠”?怎样磨刀
冷静的头脑犹如一把刀剑,
网络言论则是刀刃的磨刀石
前面的话 | 梁文道
今天,我们很容易在网上看到各种各样关于热门话题的讨论,有时候你或许也会发现,这些讨论简直五花八门,什么样的意见和言论都不少见,但是有些言论看起来太过激烈,或者根本不合常理。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对待这些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声音?又该如何判断一种主张、一个观点到底对错与否?
我年轻的时候由于学哲学的原因,而且一直喜欢哲学这门学问,所以我常常认为,对待这些事情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有责任在身,为什么?
因为曾经我读哲学的时候,我学习到的一种理念是,我们读哲学的人就要在这样一个热火朝天的世界里,保留一块清凉的净土,要让自己的头脑冷静得像一把剑或者一把刀一样。所有这些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种种议论,对我们而言,就是一块磨砺刀刃的磨刀石。
所以后来当我有机会教授哲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一种教导素材,不是采用教材和经典书目,而恰恰是那些围绕着种种社会现象的相关讨论,甚至是流传甚广的广告宣传语,通过对这些事情的分析理解,在我看来其实才更能够看到哲学思考的魅力所在。
今天,我请到看理想另一位颇受欢迎的主讲人,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徐英瑾,和我一起聊一
聊,到底哲学分析或者经过哲学养分滋润的批判思考能力,如何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更加理智的头脑,也让我们更加冷静地面对今天身处的环境。
对谈者 | 梁文道,徐英瑾
来源 | 看理想《八分》特别篇
(文字经编辑整理)
如何用哲学解剖社会热点? 来自看理想 00:00 29:52
1.
逻辑课只是一种方法,
我们需要更多手段与错误思维制衡
梁文道:徐老师在看理想App最新的节目(《用得上的哲学》),其实有一个用意——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世界,在这个中国社会之下,我们格外需要一种能力,就是能快速让自己转
换到一个陌生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周围世界,带着一种反省的目光来重新省思我们身边的一切。
这种能力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这种省思之后,必然包含着一种客观的、理性的、论证的能力,判断对错的能力,以及听懂别人说话的能力。
要学会这种能力,可能由于我个人读哲学,我尤其觉得哲学的思考方法,还有一些基本的批判思考,对我们而言是格外有帮助的。
但是,我却看到今天中国的大学里非常普遍的情况是,没有把哲学思考、逻辑或者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当成大学的一门必修课,这其实和海外许多国家、地区的教育完全不一样。
很多国外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年,无论如何都必须修习一门例如Logic(逻辑学),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的课程。
也是由于看到我们目前的这种欠缺,所以我请到您(徐英瑾)来为我们做了这档节目,让大家多学一点这些在我看来十分必要的内容。只有学会这样的内容,我们才能更好地懂得如何
换一种目光,以更客观的或者尽可能符合逻辑的思考方式,来看待我们身边发生的事。
今天我们会发现,中国社会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绝大部分人都相对比以前有了更多的机会,甚至可以说是在相对自由的一定空间内,针对我们社会上发生的种种事件发表言论。可是,当这些言论发出之后,我们却发现这个世界为什么和我原先理解的都不太一样了?
所以今天我想你和我一起,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也是许多看理想的朋友关心的话题:到底我们该如何看待如今热烈的舆论圈里的各种言论和言语?
我先举一个例子,上个月5月10日,在上饶的一所小学里发生了一件惨剧,一个学生家长居然冲进学校刺杀了一名小学生,原因是该家长的孩子与这名遇害学生刘某发生过纠纷,家长认为自己的女儿每天被身为同班同学的刘某殴打欺负,于是决定替女儿出头,冲进校园将刘某刺杀。
今天我们并不是要针对事件本身,而是想针对关于这件事情的种种热议做出讨论。
微博上就此事件部分讨论
比如有一位网友的发言很具代表性,他说“熊孩子该杀,如果我闺女遇见这种事,我可能比他还冲动”;也有网友说到,“烂学校、烂班主任,这么久的校园霸凌没人管”。
事发不久,遇害男孩的妈妈在母亲节发文悼念儿子,又有一位网友就在下面留言说:“两三天时间就能条理分明写这么长篇的文,乍一看还以为遭遇不幸的是别人家的孩子”。
也有网友表示,事情都发生了,杀人犯也受法律制裁了,现在整天出这种新闻为这个为那个洗白有什么用,就不会重点关注怎么预防吗?希望家长能够管好自己的孩子,多和孩子沟通等等。
你听起来刚才我所描述的那些言论,你作为一位教哲学、教逻辑的老师,能不能帮我们分析一下刚才这些言论?
徐英瑾: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把这件事情所发生的动机和如何评价这个事件,一个规范性原则相互混淆了。
首先,“动机”是非常复杂的,动机里包含着大量的偶然性因素,甚至可能出现一个“歪打正着”,出于坏心结果造成了好的结果,或者好心导致了坏的结果,这都是可能存在的。
但是一般意义上的这种特殊性,通常不会在一个规范性讨论里被强调。原因是我们要建立社会规范,就要建立一个普遍的原则。
比如,当发生杀人事件时,首先判断,杀人者是否处于法律上可豁免的范围内?比如杀人者是否属于正当防卫,在上饶小学刺杀学生案中,显然不是。
那么,杀人者是否是一个没有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人?比如精神病患者,上饶小学刺杀学生案中的凶手恐怕也不是,他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既然如此,这件事情其实非常清楚了,就应当按照法律来判,因为法律本身已经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规范性原则。
上饶小学刺杀学生案中,有人被杀害,且受害者是未成年人,杀人者是成年人,未成年人并未对成年人本身构成任何心理、生理上的伤害或威胁,同时杀人者本身也并没有主观上的精神缺陷或者肉体方面的缺陷,那么,你就不到任何理由来为这样一个杀人者开脱。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清楚的思路,以一个普遍规则来讨论事实,而与事实及规则无关的
细节,其实本没有必要讨论。
但是这样一个清楚的事实现象,却在网络上引起各种角度的讨论,大家也会联想到各种奇葩的理由进行解释,这说明什么?
我现在很喜欢将脑科学和逻辑学放在一起看,实际上,一个人在进行逻辑思考的时候,他/她很可能需要一个“冷酷的大脑”。冷酷的大脑,很可能就是由我们大脑里的前额叶这些部位来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