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毕业生咋就业
作者:
来源:《人生十六七》2014年第07
        有句话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说的是军营的人来人往,简单的一句话里面总有些无奈和辛酸的意味,其实大学校园亦是如此。每年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总有大批即将毕业的学子们面临毕业和就业。当前的孩子们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且很多人都认为拿外国人做榜样和例子不符合国情,姑且来看看咱们国家古代的优秀学子们是怎样就业的,以古为鉴毕竟不是什么坏事。
        第一类官宦仕途型
        众所周之,科举是古代社会选拔人才的考试。过去人们习惯于把高考和科举相比较,现在看来,时下大热的公务员考试似乎更为相近。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即便近日,很多读书人仍然把进入仕途当成最为理想的出路,更不要说在封建社会了。正是这种原因,我们所列举的仕途型就业代表便数不胜数,仅做官做到丞相这样职位的就不计其数。像房玄龄、狄仁杰、寇准、司马光、王安石、文天祥、张居正、索额图我们这些熟悉而又如雷贯
耳的名字都是这其中的优秀代表。
        依我看来,古人云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实际上是个障眼法,确切地说来应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在封建社会,通过读书中举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并且一旦中举都能混上个一官半职,我们可以称之包分配。大家还都听说过十年清知府,万两雪花银的故事,这么一条既光鲜又稳当还赚钱的出路肯定是无数优秀学子的首选之路了。
        就业规模★★★★★职场前景★★★★★职业收入★★★★★
怎样磨刀        顺便说一句,今天的学子倘若能有幸谋得公职,无论是职业前景还是稳定收入都会惹来旁人的无比艳羡,如果干得顺风顺水,未来做官似乎也是必然,于是公务员考试中千军万马磨刀霍霍抢芝麻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类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事儿,早在数百年前的封建社会便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创业代表人物,他们排除万难,克服官府的压榨,成就了自己的商业王朝。但是在封建社会重农轻商的大背景下,这些商业富豪们的结局都颇为凄凉,不是被充军发配就是被罚没家产,
但他们对中国社会经济生产所作出的贡献终究是不可埋没的。在自主创业型的代表里我给分出了两个小类别:一种是家境富有,弃学从商的,代表人物是沈万三、乔致庸;一种是家境贫寒,从学徒做起并最终走上大富大贵道路,比如名闻天下的胡光墉。
        沈万三和乔致庸这两个人大家不陌生,都曾经在影视剧作品中出现。这两个人有个共同点,沈万三出生在元末发迹于明初,乔致庸出生于清嘉庆末年,敢情这哥俩都出生在乱世。再把这二位取得的商业成就拿出来一看,我们就不得不佩服了。那么他们为什么能成功?或许电视剧《乔家大院》里的一句台词很能说明问题:咱们做生意的,要把名声和信誉放在第一位,你就算用那些鸡鸣狗盗的办法斗倒了乔家,也败坏了我们的名声,到时候谁还敢跟我们达盛昌做生意?
        和前边两位不同,胡光墉(字雪岩)没怎么读过书,更没有老辈儿留下来的万贯家财。他从学徒做起,工作勤勤恳恳,颇得老板赏识。后来胡光墉的老板离世,无后的老板临终前便把家业赠给了胡光墉,打这起胡光墉才走上了发达之路。您或许以为这哥们儿运气太好了,但我们仔细想想,如果不是胡光墉工作勤恳、卖力,老板又怎么会把万贯家财赠与给他呢?所以,勤奋和踏实还是做人的根本,只是还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
        就业规模★★职场前景★★★★职业收入★★★★★
        这个也补充一句,如今是商业社会,经济大环境下各路人马都可以一显身手,政府也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有能力和兴趣的人可以施展拳脚闯荡一番。但作为过来人,还是要提个醒:大学生创业十个有九个会最终失败,就算不是大学生,任何人创业都会大多以失败告终,只是坚持的时间或长或短的问题;但最终能够有所作为的无非是这么几类人:有恒心肯坚持的、有智慧够聪明的、有背景不缺钱的和有运气遇贵人的。大学生还是应该知道一些创业的巨大风险,否则很可能没有创业成功却背上大笔债务,前景更加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