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调查报告
安庆黄梅戏调查报告岭头中心小学汪东引言:2006 年,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已有两百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或采茶戏,黄梅戏来自民间,雅俗共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新乡土风味吸引观念,并巩固了它在全国五大戏种中居其一的地位。十年浩劫,黄梅戏艰难存活,改革开放新浪潮黄梅戏丛人才、剧目、表演、风格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今天作为我们继往开来的年轻一代又有多少人喜欢黄梅戏,安庆地区的人尚且如此,更别说其它省份,它的地方文化基础正在一步步被当前流行之风所掩埋,黄梅戏的地位呈现下降趋势,黄梅戏的影响也不可同日而语,黄梅戏之路究竟在于何方,我们试目以待!一、调查对象:
黄梅戏二、调查目标:了解安庆黄梅戏在地方(民间)有着怎样的地方文化基础,它与地方文化有着怎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它的发展状况如何。由此通过材料分析比较谈论黄梅戏的发展情景是令人堪忧,还是会否极泰来!通过对黄梅戏的地方文化的了解与文学的发展作比较,体会到文学课本所讲述的只是一种现象的文学记录,要想得出深刻的理论还必须联系实际加以分析从而达到认知实习的真正目的。
三、调查地点:安庆市八县四、黄梅戏的发展历程 1 、发展之路黄梅戏的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清朝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早期的黄梅戏剧目,大多为
黄梅戏演员吴琼丈夫
老艺人自编自演反应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后期进一步发展,又以一种叫“罗汉桩”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微调相互吸收为主要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光绪年间之后,黄梅戏的职业戏班在安庆市岳西县、潜山县、宿松县、太湖县、怀宁县以及皖西一带相继出现,为黄梅戏的进一步繁荣铺就了道路;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 1949年,从 20 世纪 20 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逐渐走上了职业演出的道路。先是在素有“戏乡”之称的怀宁县出现各业班社,并以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受到京剧、“越剧”、淮剧等剧种的影响,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革,音乐中也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方言土语彩的字,这一时期黄梅戏已趋成熟;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参加黄梅戏的改革工作。黄梅戏也从安庆小戏一跃成为安徽省最大剧种,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吴琼、张小萍等相继走上舞台并闻名海外,《天仙配》、《女驸马》等剧目也相继拍成电影,轰动海内外。(内容节选自安庆黄梅戏一团网站有删改)
2 、发展现状安庆市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目前安庆市也正在着手于建设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安庆师范学院还专门设立了黄梅戏艺术学院,开设黄梅戏编导和黄梅戏表演本科专业,安庆已成为中国黄梅戏发展中心。设立在安庆市的黄梅戏艺术团一团、二团、三团(三团设在潜山县)分管黄梅戏的主要推广和演出任务。近年来,他们出演的黄梅戏电视节目曾多次搬上“春晚”荧幕和央视 11 套戏曲频道相关栏目。在安庆市所辖的各县也分
设了县级黄梅戏剧团,他分承担县里的重要文艺表演项目和向广大农村推广黄梅戏的任务,每年义务演出不计其数。
3 、挫折原因是什么原因使黄梅戏衰落了呢?前不久从互联网上看到一位学者评论黄梅戏的文章,他是这样解释的,“黄梅戏之所以在今天充满坎坷一是一代宗师严凤英老师的去世。‘’时期的混乱使严老师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如果她健在相信会亲手培养出众多黄梅戏名角,会把黄梅戏的根基打的更加牢固。凤凰折翼让人叹息;二是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的离开。马兰是严凤英的真正衣钵传人,这也是众多黄梅戏爱好者的共识,马兰老师将黄梅戏带入辉煌,她本人也是国人迄今为止既囊括舞台剧表演,又囊括了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的的唯一人。‘龙女’的被迫离开让人遗憾,这些是造成黄梅戏衰落的重要原因,没有合适的传人,没有明星效应黄梅戏仍需挣扎着前进。”
纵观这位学者的言论的确很有道理,名人效应非常重要,但扎实的艺术更不容忽视,其实黄梅戏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年来,笔者发现黄梅戏舞台上出现的众多名家除了王少舫外,几乎没有多少男同胞出彩,是黄梅戏男演员的确唱功有问题还是表演能力欠佳值得“反思”,中国黄梅戏舞台上应该有更多的男演员。再者说在宣传力度上,尽管他们本身都很优秀,但黄梅戏的影响力已远远比不上越剧。仅靠安徽电视台的“相约花戏楼”栏目苦苦支撑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说越剧举办的比赛项目“越女争锋”影响就比较大,同样性质的黄梅戏“寻七仙女”人们对比赛却知之甚少。安庆电视台浓墨重彩,到头来却还是不容乐观少有人问津。另外资金缺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没有资金就不能更好培养人才没有人才就会造成市场萎缩,观众减少这一带的结果必将造成黄梅戏衰落。
这是当前黄梅戏发展的现状,从城市到农村(以安庆城区为主)目前扛起黄梅戏传承大旗的是中老年人,其中老年人是主力军,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所谓地方文化的流失就是从现在开始的。要想重振黄梅戏雄风“从娃娃抓起”是关键,既然在中小学课本里有音乐欣赏,为什么不把黄梅戏作为其中一项,甚至是必修课,全民参与才能源远流长。
五、黄梅戏与未来前面已讲过黄梅戏虽然经历过“”的洗礼而不倒,也曾走过严凤英、马兰时代的辉煌,但如今的黄梅戏在面临观众减少、市场萎缩、
人才流失、资金缺乏······等困境时也无可避免的走向滑坡路。曾经和黄山并成为“二黄”的黄梅戏再也无法和黄山同日而语了。改革开放的30 年来,中国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GDP 超同期水平翻了几番,国民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状态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传统的民间戏曲项目日渐衰微。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年轻人更多的选择在城市发展,黄梅戏这类茶余饭后的传统文化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甚至有悲观者认为黄梅戏有一天终将退出历史舞台。纵观近几年来黄梅戏的发展状况,如果不大力整顿的确有一定的危险,但也绝没有到悲观者所讲的山穷水尽的地步。在安庆黄梅戏的文化因子早已渗透到城市的骨髓;在农村黄梅戏也是根深蒂固,听说有剧团要来乡里演出,方圆十几里的人都会来捧场,虽然大多民间剧团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但广大农民众还是愿意慷慨解囊,获取一
点精神上的享受。广大农村,虽然唱黄梅戏的人数正在减少,但是一种深入人民内部的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从他们的心中抹去。相反只要有一点“引子”存在,那片对黄梅戏的激情就会重新释放,就像现在众多民间剧团一样,他们所演唱的节目仍然是黄梅戏,因为只有黄梅戏才会吸引更多的观众。流行歌曲只是一时流行并不能万古长存,黄梅戏在民间的地位不容忽视。
个人认为:
在新世纪中,黄梅戏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如果能够解决像资金投入、宣传力度、剧团改革、剧目的继承与创新、青年人才的培养、市场的拓展与开发、成名人才的流失与保护等问题,黄梅戏会有一个美好明天。黄梅戏是一种地方文化,更是一种精神修养和高尚情操。当前黄梅戏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各级政府也在花大力气扶植黄梅戏。在安庆市,政府将黄梅戏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支持,而作为黄梅戏的主要宣传和发展中心的安庆黄梅戏剧团,也正进行大规模改革。“再芬黄梅戏剧院”的设立是其走向改革之路的重要一步。从目前“再芬黄梅戏剧团”的发展状况来看,“韩再芬”已成为金字招牌,由韩再芬主演的《徽州女人》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已足以证明黄梅戏并没有到流失的地步,她还是有市场的。前不久由黄圣依、扬子、韩再芬等众多明星主演的电视剧《天仙配》在央视多个频道热播,一时间全国掀起了一股《天仙配》热。其剧组在拍摄该片时,也特地选取天柱山的优美风景作为背景,而黄梅戏也“首当其冲”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无可否定,黄梅戏现在退步了,但她的顽强生命力和坚毅的灵魂却还长留人间,只要做好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