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译词:
食品:啤酒(beer)、咖啡(coffee)、巧克力(chocolate)、三明治(sandwich)、汉堡包(hamburger)、沙拉或拉(salad)、冰激凌(ice cream)
生活用品:沙发(sofa)、扑克 (poker)、布丁(pudding)、比萨饼(pizza)、领带(tie)、康乃馨(carnation)、卡片(card)、霓虹(neon)、席梦思(Simmons)、胎(tire)、香波(shampoo)、的确良(Dacron)、开司米(cashmere)、尼龙(nylon)、
科学技术:吉普车(jeep)、引擎(engine)、摩托车(motorcycle)、马达(motor)、灯泡(bulb )、雷达(radar)、克隆(clone)、计算机的“黑客”( hacker)、因特网(internet)、几何(geometry)、阀门(valve)、逻辑(logic)、;
音乐与艺术:爵士乐(jazz)、模特儿(model)、沙龙(salon)、芭蕾(ballet)、迪斯科( disco )、探戈(tango)、伦巴 (rumba)、霹雳(break dance)、 踢他舞(tiptop)、卡通(cartoon)、蒙太奇(montage)
体育运动:呼啦圈(hula loop)、蹦极(bungee)、马拉松(marathon)、汽车拉力赛(rally)、比基尼泳装(bikini)
形容词:罗曼蒂克(romantic)、歇斯底里(hysteria)、酷(cool)
医药类:扑热息痛(paracetamol)、盘尼西林(青霉素)(penicillin)、阿司匹林 (asprin)、 维他命(vitamin)、基因(gene)、艾滋病(AIDS)
其它:安琪儿(angel)、幽默(humor)等等。
现代汉语中还有许多我们熟知的词汇,在古汉语大词典中是查不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这些词汇,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词汇是从别的语言中(主要是英文)吸收进来的。如:爹爹( daddy)、妈妈(mummy)、趔趄(lurch)、倒霉(damn)、脱口秀(talk show )、休克(shock)、俱乐部(club)、系统(system)、时髦(smart)、马赛克(mosaic)、香格里拉(Shangri-La)、费用或费(fee)、台风(typhoon)、木乃伊(mummy) 等。
Kung fu (功夫)、Yin yang (阴阳)、Kowtow (叩头)、Tofu (豆腐)、Lychee或litche
(荔枝)、Mahjong或Mah-jong (麻将)、Feng shui (风水)、Tai chi (太极)、Yamen (衙门)、Kylin (麒麟)、Suan-pan (算盘)、Tao (道)、Tuchun (督军)、Tung(桐)、Typhoon (台风)、Chow mein (炒面)等
中国人为何不会说“谢谢”
文明用语有哪些词语
 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去外国旅游、度假、经商,或办理公务。这些出国的人员当中,除了一些商人和公务人员外,多数四十五岁以上的国人英语掌握得不太好,既便会一点,会得也不多。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年轻时没赶上中小学普及英语学习,在校受教育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期间。出国后语言不通,总感觉有很多不便,于是常常下决心回国后要学习英语,至少要学会简单的会话,学些简单、常用的词语。
他们经常问我:工作繁忙,时间不多,精力有限,应该先学会哪些生活词语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在回国后作了一些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许多人认为,最先应该掌握的大概是下列一些英语单词:
  tea (茶), coffee (咖啡), men’s 或gentlemen (男厕所), women’s 或ladies (女厕所), toilet 或W
C (厕所), dollar (元/美元), euro (欧元), egg (鸡蛋), milk (牛奶), sugar (糖), yes (是的,对), no (不对,不), How much? (多少钱), 以及从一到十的数词等等。
  这个问题使我联想到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我太太曾经安排孩子和几个小伙伴去英国南部的一个小镇学习英语,并作简短的参观见学。活动结束后,英国老师对他们的普遍反映是不善于表达对他人的谢意。一是不善于用言语表示,二是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达。而同班的欧洲国家的孩子除了用言语外,使用一个握手,一个拥抱,便表达了心中的感激之情。中国的孩子则普遍缺乏这一点。我想,这并不是我们的孩子不懂礼貌,关键在于我们的孩子不懂得怎样用多种形式来表达他们的谢意。
  第二件事:在飞机上或在饭店里,外国的服务生常常会问:“Tea or coffee?”(是喝茶还是喝咖啡?)我们常常只是就事论事地回答“Tea”(茶)或“coffee”(咖啡),而忽略了在后面加上一个please(请)。在别人为我们端来茶或咖啡时,我们往往忽略了要说一声Thank you或Thanks。这不是因为我们不会说please或Thank you,稍懂几个英语单词的人都会说,而是因为我们没有说“请”的习惯。一般的情形是:服务员给你端来两杯饮品,一杯是茶,
一杯是咖啡,他会征求你的意见:“请问您是要茶还是要咖啡?”一般人的回答是“茶”或“咖啡”。语气再缓和一些,或稍客气一点,我们会说:“来杯茶吧”或“来杯咖啡吧”。然而,我们很少会说:“请给我来杯茶”或“请给我来杯咖啡”。因为,在汉语里,“来杯茶吧”中的“吧”字,就带有请求、商量的意味。我们有时不一定非地说出“请”字,总感觉那样太正式。汉语的习惯表达法往往是意在字里行间,而不在字面。然而,如果用英语来回答,光说tea或coffee是绝对没有表达汉语“吧”字的含义的。因此,应当“入乡随俗”,如果用英语说,就得在tea或coffee后加上please。
上述的一个问题和两件事使我想到,学会那些常用词语固然重要,但还有一些比这些更重要、更能树立一个民族形象、更能给外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语,那就是前些年我们在全国所提倡的文明礼貌五句话十个字:
  please  请
  How are you? 或How are you doing? 或 How do you do?  你好
  Thank you. 或 Thanks.  谢谢
  Excuse me. 或 Sorry.  对不起
  Goodbye. 或 Bye-bye. 或 Bye.  再见
  2
  其实,这些英语的礼貌用语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文化上看,我们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谢意,不是因为我们不懂得以礼相待,而是因为我们过于矜持,不善于表达我们对别人的感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们从小在家庭接受的教育就告诉我们,不一定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实际情况告诉人家。记得我在南京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个周末去父母的朋友家作客,正赶上午饭时间,主人问吃过了没有,我马上回答吃过了,其实我当时是饥肠辘辘。我这么说,是因为从小在家庭所受到的教育就这么告诉我们:如果在别人吃饭的时间去造访,即便没吃过饭,也要说吃过了,因为让人知道你是赶着点去吃饭,是很丢面子的,千万不能给人留下“要饭”的印象。除非主人非常热情,再三坚持,你才可以吃,因为此时你传达的意思是:我实际已吃过饭,是主人你太热情,而不是我故意赶在吃饭的时候来做客。可是,城里人毕竟是城里人,传统观念比较淡薄,偏偏没有坚持,于是,我只好饿着肚子,一直扛到了晚饭时分。
  我们有时不擅于说“对不起”,尤其是长者对晚辈、家长对孩子、官员对百姓。在师道尊严的中国,老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播者,同时又被认为是道德的楷模。在典型的中国家庭,家长有着绝对的权威。而我们常说“父母官”,就是把官员当作父母,一切都由他们做我们的主。因此,维护老师的尊严、家长的威严和官员的威风是至关重要的。即使老师、家长和官员又什么错误,也无需向孩子和百姓说“对不起”。
  同样,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亲朋和同事之间相互帮助,那是理所应该的,哪能言谢。说个“谢”字,仿佛彼此疏远了许多,在亲人之间似乎是多余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端个茶、递个水,难道还要言谢吗?一位在北京的瑞士人曾经问我,我和夫人、孩子之间是不是常说“谢”字,因为他在北京生活了三年多的时间,了解中国老百姓的习惯和心理。
3
  我们常自豪地说,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文明礼貌众人皆知。但我们最近几十年经常搞些文明礼貌月、文明礼貌周,说明我们对文明礼貌的现状不甚满意。回想前些年提出的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常常强调的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还有“三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前面所提
到的提倡文明礼貌“五句话十个字”的活动,提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说五句最常用的礼貌用语等等。2007年2月11日,北京市在王府井大街举行“排队推动日”活动启动仪式。北京市确定,每个月的11日为“排队推动日”,希望借此杜绝公共场所混乱不堪、插队、不排队等不文明行为。
  我们会情不自禁问地自己: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居然连“请”、“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这五句最基本的礼貌用语,还要政府发动一个运动号召并提醒大家来说?排队,这种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互尊重的表现形式,还需要在一年365天设立专门的一天来提倡,来提醒大家,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叹息和感慨。
  有人将这样的现象归因于儒家思想。诚然,儒家思想发展到宋明理学,对禁锢人的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并不是根本的原因,因为早在儒家产生之前,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就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了压抑和禁锢。
  人类文明早期诗歌应该是感情奔放的结果。如果我们将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与世界其他几个主要文明古国的早期诗歌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其他一些文明古国的早期诗歌在语言上不惜笔墨,在形式上无拘无束,在内容上不是歌颂民族历史中征战的
英雄,就是用表现人物丰富、热情、奔放的内心世界的。
  而我们的《诗经》却不是这样。大家都知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共305篇。这些诗篇至迟在孔子出生之前就已编定,后经孔子删编整理。尽管《诗经》经孔子删定后,必然要带有孔子思想的痕迹,但作为一个当时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孔子也不可能随意进行大刀阔斧的更改。从内容上看,《诗经》除了记载了周人的历史并为周人歌功颂德,以及描写当时的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情形,以及歌颂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爱情外,有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战争及徭役对普通百姓和平安宁生活的破坏,控诉统治者对百姓压迫的不平,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反映民众的劳役之苦。这说明,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我们的先民就生活在专制的阴影之中,并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统治阶层苛政的压迫和奴役。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对统治阶层不满的诗篇不是一种直抒胸臆式的控诉和大胆、直接的揭露,而是采用了种种人为制约的方式。首先,《诗经》在语言上惜墨如金,采用了压倒性的四言体,将丰富的内容控制在固定的语言框架内,使许多内容不能在字面上体现出来,而要读者或他人去体会,以躲避可能会出现的责任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压缩
性的四言体与周王朝的有效统治和控制是吻合的。其次,《诗经》在表现手法上含蓄婉转,采用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中和性的表现手法,喜怒哀乐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的先民在遭受灾难、不平、残暴和压迫时那种容忍、克制和宽让的态度。即便是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诗句),说的也是那么婉约、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