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
【摘要】本文探究了从收集相关背景材料、积累有关古典诗词的专业术语、反复诵读并背诵古典诗词、探究古典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以现代观念审视古典诗词五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对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所进行的自主性的研究性鉴赏。
【关键词】古典诗词;高中语文教学
中国古典诗词是闪耀在中国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典诗词,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而且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某些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当然,这一能力目标的实现是以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为前提的。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文学知识、专业术语,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性鉴赏。
一、组织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背景材料
相关背景材料包括诗人的人生历程、当时的创作情境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对相关背景材料的了解能够让学生直接地触碰到诗人的灵魂,了解其写作意图,从而客观地解读文学作品。这也就
是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论世”的文论观。而知人论世要建立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把相关背景材料作为加深理解文本的工具,不能主观地凭借相关背景材料给予作品先入为主的论断。不仅如此,学生了解相关背景材料的途径并不是通过教师直接宣讲,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收集资料。据《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引导》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普遍存在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缺乏或严重不足的现象。”那么,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组织学生分组收集材料,团结协作、取长补短,运用集体的智慧来取得高效优质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借助专业术语深层次解读诗词
有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其实不然,对专业术语的掌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品味诗词,还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词不达意的困难,使他们针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性语言更准确生动、更具文学彩。例如,我们积累了一些有关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的专业术语: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用典、反衬、烘托、象征、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等。如果学生能够分析出李煜《虞美人》中无休无止的“春花秋月”和转瞬即逝的“往事”的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的对比,就不难概括出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从而深切地体
会到词人满腔的愁情与亡国之恨。除此之外,有关古典诗词的专业术语还包括一些描述诗人情感的语言。例如,忧愁、孤独寂寞、恬淡、闲适、忧国忧民等等。如果我们用闲适、恬淡来准确生动地概括陶渊明《归园田居》所描述的诗人重返田园的心情就更准确生动了。
三、鼓励学生在阅读鉴赏诗词的过程中背诵诗词
能够让学生更快更熟练地背诵诗词是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实现这一重要的教学任务,对诗词浓厚的兴趣是首要条件,其次要求反复诵读诗词,最后要求对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三个条件相辅相成,正如《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提出的“文章鉴赏吟诵说”的观点:“在文学鉴赏中,(诗文的吟咏)有助于鉴赏者培育审美的心理功能,从审美的眼光关照作品,更好地入情入境把握作品的精奥及其多元的美学特质,从而显示了它在文学鉴赏价值体系中的重要意义。”而学生自主地阅读鉴赏诗词,使得以上三个条件得以充分实现,背诵的任务也就自然显得轻而易举了。
四、引导学生探究古典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正如《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在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时主张:“弘扬和培育民
族精神”、“历史观念与现代观念统一”,当然,这也是和前面所提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相吻合的。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惊叹于中国古代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为作品中所展现的文化遗产、民族精神而喝彩。我们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除了引导学生品味词作本身的精华,激发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之外,还应引导学生为赤壁的雄壮而惊叹,为三国英雄的英勇和智慧而折服,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情结而喝彩。当然,人类文明一直在不停地向前发展,现代观念难免有与古人思想相冲突的地方,我们也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如果我们在阅读鉴赏柳永词作之时,还像当时士大夫一样视柳永词为艳词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今天就应该公平地还柳永应有的历史地位,重新认识他在词的形式、题材、表现手法、语言特等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赋予古代作品新的时代精神,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新的观点毫无根据地强加于古典诗词,只有作品本身才是我们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根本。
总之,对于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既要做到知人论世,又要做到以文本为中心;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要注意解读文本的合理性;既要汲取古典诗词中的文化精髓,又要能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真正地实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深层次地研究性鉴赏。
参考文献:
文明用语有哪些词语[1]程振响,王一军 主编.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引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左健.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