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小麦深耕增产效果
面积最大的省是哪个省作者:李必强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1期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李必强
    旋耕耕深浅,耕层土壤蓄水量低,保墒、抗旱、抗寒能力差,加上秸秆还田后掩底过浅,还田的秸秆不能得到有效覆盖,影响播种质量,小麦根系发育、下扎,已成为影响产量再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从2009年开始,在全省不同土壤上进行了麦田耕翻深度对施肥效果影响的试验
    一、 田间试验与基本情况
    (一)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对比法,设深耕、习惯旋耕2个处理,小区面积为667m2以上,不设重复。田间管理除耕作深度外同一般大田。
    (二)试验基本情况
    全省共安排试验点241个,分布于18个市,15个土类, 76个土属,6类质地。
    二、 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土类深耕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对全省15个土壤类型深耕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在不同土类上进行深耕作业,小麦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供试土壤除砂姜黑土外,紫土、风沙土、水稻土、潮土、黄棕壤、黄褐土、红黏土、褐土,平均增产率均在5%以上,以紫土最高,为12.9%,全省面积最大的潮土增产率为8.1%。分析结果表明,改变河南省当前耕作制度,大力推广麦田深耕,将提高小麦产量。
    (二)不同土属深耕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试验涉及76个土属,各土属深耕后平均小麦增产幅度变幅较大。平均增产30.2kg,增产率7.0%,其中白浆化黄褐土、覆盖石灰砂姜黑土、覆盖褐土性土增产率在15%以上,潮土田、石灰潮壤土、灰紫砾泥土、灰覆黑姜土等16个土属深耕增产率在10~15%,但也有黑姜土、湿潮土等15个土属增产率低于5%,脱潮沙土、暗黄土、黄土质石灰性褐土、泥沙质石灰性褐土表现出减产。质地偏重土壤第1次深耕和通体沙质土壤深耕会造成减产,但质地偏重土壤坚持深耕(3—5年1次)则增产效果明显。初次深耕后要提高整地质量,适当加大施肥量,以免物理、营养状况较差的犁底层深翻到表层,影响小麦苗期生长,造成减产。
    (三)不同质地深耕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统计结果表明,全省各类质地麦田均表现出增产,以轻壤增产率最高,达10.4%,而140个试验点位的中壤,增产率7%,居第2。说明深耕打破了犁底层,对改善小麦生长环境发挥了作用。适耕期长、耕性好的轻壤、中壤的不易形成大块,对小麦苗期影响较小,所以表现出较高的增产率。而适耕性差的重壤、黏土对小麦苗期不利,再将厚重黏湿的犁底层深翻到表层,对小麦苗期成长更为不利。沙土、沙壤土适耕性强,旋耕对耕深的影响较小,所以深耕增产率较低,分别为4.4%、5.1%。
    三、结果与讨论
    (一)深耕的增产效果
    深耕从总体上看,在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和较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在不同土壤剖面和质地构型有差异,部分第1次深耕后减产。
    (二)深耕的适宜性和对应措施
    深耕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在不同的耕地土壤剖面和质地构型上应有不同的对应配套措施。砂姜黑土、褐土、黄褐土、红黏土等通体质重较重无砂姜层、砾石层等障碍层次的耕地,可逐步增加耕地深度,同时提高整地质量、适当增加施肥量,耕层至25cm后可3年左右进行1次深耕。有砂姜层或砾石层的耕地,深耕不宜超过障碍层出现深度。通体沙壤土以下耕地,深耕则使土体的通透性过强,漏水漏肥,必须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分次施肥,并控制1次灌水量过大,避免养分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