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花馍所蕴含的儒家文化初探
作者:姜聪聪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23
        要:山西作为面食之乡可以说将面文化发挥到了极致,花馍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花馍是以面作为主要原料,以枣、黑豆、颜料等辅料做出各种造型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平阳花馍是山西花馍艺术的突出代表,2011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研究平阳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素材。
        关键词:花馍;文化;面食
        1 花的寓意伴随终生的平阳花馍
        平阳花馍伴随平阳人从出生到去世的每一个人生历程——诞生、周岁、十二岁、婚礼、葬礼,几乎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花馍的出现,甚至去世之后仍与花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1 新生
        儒家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使得诞生尤为重要。为了庆祝新生并保佑新生儿能健康平安地长大,新生儿出生十二天时要贴红榜告知乡邻,并请相熟的亲朋好友来吃饭,和大家分享得子的喜悦。这一天姥姥还要蒸12个老虎、鸽子等造型花馍来探视,寓意孩子像老虎一样茁壮成长。孩子满月时,要宴请宾朋,举行隆重的庆典。姥姥家来人时,会带来比十二天时更大的12个花馍,宴席后由主家送给邻里享用,意为散喜。孩子满月后,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出满月。在娘家住满一个月返回婆家时,外婆要为外孙蒸箍拦(就是把面粉卷成长条,两头对接,再在上面点缀虎头、花等作为装饰)。以后每年的生日,外婆都会给孩子蒸箍拦,直至12岁,意为帮助孩子锁住灵魂,渡过生命中最脆弱的时间,从而长大成人。除此之外,每年的清明节,外婆也会为外孙或者外孙女蒸制蛇馒头和鱼馒头,期望获得祖先的庇护。
        1.2 婚礼
        婚礼是一个人人生礼仪中最隆重的礼仪,花馍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在婚礼当天,姥姥、舅舅、姑姑、姨姨等亲戚都要为新人准备花馍,花馍以箍拦为底座,上面插一些花、鱼、石榴等造型的面花,主题以龙凤呈祥为主,表达了人们祈福求祥的心理,寄托着对理想生
活的追求和渴望。新郎出发迎亲前,由姥姥拿起供桌上的花馍在新郎头顶上顶三顶,寓意婚后生活节节高。而女方在新郎迎亲前,也要将花馍摆放在供桌上祭告神灵。新郎到达女方家,会在主婚人的带领下在供桌前给女方长辈依次行礼,之后才能迎亲启程。新娘出发前,也要由姥姥拿着花馍在头上顶三顶,寓意多子多福、生活幸福。
        婚后第一年的清明前和九月初九前,新娘娘家的亲戚会为出嫁的女儿准备刺鱼馍(鱼形馍馍)和花糕,希望女儿婚后的生活如鱼得水、节节高。
        1.3 寿礼
        敬老孝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临汾地区,出嫁的女儿每年要为年过六十的父母祝寿以表孝心,贺寿时花馍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特别是七十、八十大寿时一般会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寿礼中,最受大家关注和重视的就是花馍了,寿礼中的花馍多为寿桃和寿糕。期望益寿延年是人们共同的心理追求,而寿桃作为长寿的符号,自然成为寿礼的主角。寿桃形状似桃,绿叶相衬,代表着晚辈对长辈所寄予的寿比南山之意,一般情况下会有10个寿桃代表长命百岁。寿桃的品种相对丰富,以糕(以面和枣做成的圆扁形的花馍,形似蛋糕底座)为底座,上面插上面花,彩丰富、造型多样,主要有五女拜寿”“八仙庆寿等,中间大多点缀
小寿桃,也体现了祝愿长寿的寓意。
        1.4 葬礼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个礼仪,程序十分复杂。晚辈通过葬礼,表达失去亲人的哀思和悲痛,花馍也是必不可少的。临汾地区葬礼中的花馍叫,有12个或16个老虎、狮子等威猛造型的花馍,寓意为逝者看家护院。除此之外,每年的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时候都要蒸制蛇形、猪形馒头,中间不能是实心,通常会包豆沙和鸡蛋,寓意后代聪明、有心眼。在坟前祭祀祖先后,分给后代食用,希望获得祖先保佑。
        2 花馍所蕴含的儒家文化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便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对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强大而深远的影响,伴随每个平阳人一生的平阳花馍也体现了浓厚的儒家文化。
        2.1 敬宗重嗣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尊祖敬宗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有云:
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1]这大概是受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而现今的平阳花馍依旧体现浓厚的尊祖敬宗思想。
        平阳花馍出现的每一个时刻几乎都要先祭祖,如在周岁、十二岁、婚礼这些大型的庆宴中,一定是先在祖先灵位前祭祀,然后再给当事人套脖或顶头。这既是儒家文化中孝道的体现,也是期望能够从祖灵当中寻求庇荫,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增强安全感、确定感,增强生活和工作信心”[2]。儒家非常重视祭祀,祭祀可以说是先秦儒家的最重要表现,祭祀能使我们回忆父母、感恩父母,是生前尽孝的延续。因此,家中每有大事发生——添丁、结婚等,都要告知祖先。
        除了敬宗,平陽花馍对于儒家文化中其下能养的重嗣观念也有体现。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生育观,使繁衍成为头等大事。昏(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3]在平阳花馍中,龙凤呈祥、石榴等造型以及用枣作为主要辅料,都是表达对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祈求。孩子满月、周岁、十二岁时,姥姥所蒸的有老虎装饰的箍拦,也在于期盼孩子能够免受鬼怪迫害健康成长,守护孩童生命之意显而易见。其中代表女性的鱼、凤和代表男性的龙、蛇,也都是繁殖能力强、多子的体现,蕴含着对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喜乐场面的美好向往。
        2.2 重礼明伦
        礼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除了重视礼仪,儒家的礼乐文化更强调的是一系列的礼仪中所体现的人伦,宋明时期甚至将人伦等同于天理来强调。儒家从注重血缘关系的亲亲礼制出发,达到维护尊尊的目的。民间的礼仪也深受影响,平阳花馍在婚礼、寿礼、丧礼等活动中,花馍的大小、多少以及摆放的次序都是严格按照血缘亲疏、宗族地位来进行的,这既是彼此之间远近关系的体现,也是强调尊卑序列的礼文化的体现,对于人伦关系的和谐有很大的教化作用。
        2.3 趋吉辟邪
        在儒家文化和大多数人的传统意识中,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灵魂的,而且灵魂不会随着肉体消亡,是永久存在的。当人们对于某些现象无法解释时,便归于神灵。特别是对于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和不可预见的未来,总希望可以借助于神灵的保护,趋吉辟邪。平阳花馍便是人们向神灵、祖先祈求庇佑的中介品。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记载: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令人卒得病,烧悟虎皮饮之,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4]可见,虎自古便是噬食鬼魅、趋吉辟祸的代表,
民间对虎的崇拜也十分盛行。平阳花馍中,虎的造型几乎用于人生礼仪的每一个场景。其寓意在于期望得到百兽之王的庇佑,能够在人生的过程中一帆风顺,包括每年清明祭祀之后的花馍分给后代食用,也体现了期盼获得祖先庇佑之意。
        2.4 事死如生
        儒家文化认为人去世并不是消亡,只是灵魂脱离了肉体,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转化而已,故儒家一直有事死如生的观念。儒家五礼依次为吉、凶、军、宾、嘉,凶礼排在第二位,孟子也说:养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5]可见儒家文化中对凶礼的重视程度。而平阳花馍中,丧礼、祭礼中所用的花馍,种类之多、要求之繁、持续之长,也正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重视凶礼、事死如生的特点。
        平阳花馍作为平阳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质朴、健康,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广大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浓厚的儒家文化。
        参考文献
        [1][3]胡平兰,陈美兰.礼记·孝经[M]//刘胜利.中华经典藏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朱维君.祖先崇拜的社会功能——基于湖南石村的实证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0-56.
        [4]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5](宋)朱熹.孟子集注·卷八·离娄章句下[M].北京:中华书局,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