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大城”——dilireba丽水·云和
第一组案例论文
1、概况及背景
1、云和县基本情况
  ①山多地窄。云和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山区,县域面积984平方公里,占我省25个欠发达县总面积4.49万平方公里的2.2%,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小县。
  ②人多村散。云和县仅有11.2万人,占我省25个欠发达县人口总数1017万人的1.1%却分布在170个行政村、842个自然村,自然村村均人口仅90多人,100人以下的自然村占50%左右。要想将数百个贫困山村全部建成“小康村”,难度大、困难多。
  ③产弱税少。云和县在实行“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前的2000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仅为8亿元,生产总值中三类产业比重为22.949.327.8,特产业不明显且制造产业税收贡献度不高。
2、“小县大城”战略提出背景
  ①理论是实践的出发点。同志在1978年12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谓解放思想即在探索规律时,不要受原来的条条框框的约束,实事求是即从实际出发,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近年来云和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指导下立足现实、勇于创新,让云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全国瞩目的成效。
  ②实践是理论的落脚点。2001年,云和县委、县政府综合分析云和县县情,提出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经过历届政府一以贯之的实施,该战略有了初步效果,其理念也已深入人心,并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同时被写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在第七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该模式更是获得了“2012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
二、主要的做法
云和县虽然地处山区,但县城却有28平方公里的盆地,土地资源要素相对丰富,发展空间较大。同时,云和的财政收入相当有限,因此实施“小县大城”战略的初衷,就是希望举全县财
力,发挥政府资源综合配置和生产要素整合功能,实质在于以县城为发展增长极,通过优化组合各类要素资源,改变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该县也希望通过战略的实施实现以下具体目标:拓展县城空间、实现人口聚集、构筑惠民框架。其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引导推进战略实施,助推构建惠民政府。
1.谋划城乡统筹发展,勾勒“大城”建设蓝图。
注重规划体系建设,勾画城市总体框架,因地制宜集聚人口,控制投资成本。
2.突破体制机制瓶颈,构建经济发展通道。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消除体制性政策障碍(城镇农村户口区别对待)。
3.强化政策引导作用,合理配置要素资源。
政府通过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使得公共服务有较大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县城集聚。
4.强化产业集聚功能,支持民生持续发展。
拓展工业园区空间,做强传统的木制玩具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旅游业)。
(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县域人口集聚。
1.有房可居。
通过城区公寓式下山,中心镇自建房式下山,给予补贴等方式,吸引高、远、偏山区农民向中心区域聚集,同时给予特别困难的众贷款优惠实现脱贫。
2.有业可就。
通过素质培训工程,使得农民拥有较高技艺,为转移就业打好基础。且依托传统木制玩具产业,以及引进的阀门生产产业,为农民创造就业岗位。
3.有学可上。
通过学校整改合并,云和县的初高中集中于县城,并且每个中心镇均有小学,这让九年制义
务教育的普及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同时也推动了人口的集聚。而一直在加大的教育投入力度,让贫困学生能够基本拥有与城镇学生相同的待遇。
4.有社保可依。
医保全覆盖,失地保障全覆盖,集中供养制度等等措施,让居民享受到了远高于省有关部门规定的保障力度。
(三)推进社会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更加优良。
该县十分注重研究城市化和工业化累积效应,注重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0.4%,县域主要水域瓯江干流常年保持二类水质,县域空气质量常年达到二级标准,农村地区达到一级标准。2004年,据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在全国2348个县(市、市区)评价单位中,云和县生态环境质量优秀,列全国第10位。
三、基本成效
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云和县如今的发展水平已经得到长足的提高。
1.经济状况大为改观。
根据县发改局的报告,2011年云和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8.93亿元,是2000年的4.87倍,年均增幅17.1%。财政收入也达到了2.45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549元和757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2000年的3.8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847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143元。2011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201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9亿元,而2000年这一数字仅为3.19亿元。
2.传统产业发展迅速。
云和的传统木制玩具产业一直以来主要面向海外市场,其产品绝大部分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全县自营出口总额达6407万美元。(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的出口额受影响,如今国内许多地方已经陆续开出了云和木制玩具的零售店。)
3.结构优化不断推进。
2011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了9.4∶52.7∶37.9,而在战略实施之初,这一数字为22.949.327.8
与此同时,大企业的投资也让云和的经济出现了新的增长点。比如宋城集团在云和湖景区投资20亿,规划打造一个设施完善的旅游度假区,包括五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别墅区,赛车场等。
4.民生建设效果显著。
2011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4.1%,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继续保持在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 2011年全县在校中小学生14742名,其中有89.6%的学生在城区学校就读(高中100%,初中89.3%,小学84.7%),在园幼儿4464名,其中91.5%在城区幼儿园入园。11年全县有92922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16%。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4183人,其中享受养老金待遇14388人。
2012年统计数字显示,云和县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1.5%2012年浙江省城市化率为63.2%2011年全国为51.3%),这一数据对于一个山区小县来说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四、我们的看法
通过对云和“小县大城”战略的观察与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之中的“小”与“大”至少有以下几层含
义:
1.小县域、大城关。云和县通过将有限的资源要素集中于县城,获取规模效应,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进而辐射带动县域整体发展。
2.小人口、大聚集。云和县改变以村为单位就地奔小康的传统思维,以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为重点,以山民下山、内聚外迁为载体,创造条件让农民下山转产、转业、转身份,进城就业、创业、奔小康。
3.小产业、大就业。为了让农民下山后能稳定,云和县大力推进木制玩具产业发展,此创造了两万多个就业岗位。同时也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造就了一批在香菇、木耳栽培方面拥有较高技艺的“云和师傅”,带动了劳动力外出就业发展,也推动了流入地的特产业培育与发展。
4.小政府、大民生。县政府虽然相对较小,资金也相对紧缺,但其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却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通过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儿童到城镇读书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推进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休闲广场、江滨绿廊、老年公园等项目建设,大力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以上这几点,是中国许多山区城镇可以加之学习借鉴的。
另外,与中国相邻的,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的经验,云和的经验颇与之颇有相似之处。对于日本的发展模式,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①小城镇的发展特点就是变强。通过人口以及行政规划的调整,让一个城镇具有较多的人口和地域,再加之推动农业的强劲发展,形成一定的实力。
②一些城镇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大城市,当地政府便利用这一优势,融入大都市圈。一些靠近中小城市的地区,则是通过与中小城市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还有一些政府充分利用当地的独特资源,发展属于当地的特产业,这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其主要内容就是要求每个地区都把自己特的东西,打造成一个全国甚至是世界的名牌。如今,大分县的成功已然是许多国家与地区的榜样。
③日本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制定发展计划、立法、扩大公共投资,改革社保制度等等一系列措施,让日本即使是在首相频繁更迭的时期,城镇化进程也能稳步向前。
这几点不止对于日本,对于中国,以及大多东亚地区的国家的小城镇发展,都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回观国内,现在小城镇人口越来越少与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发展小城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让农民不必外出务工,在自己的家乡也能获得同样的,甚至是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发展小城镇,可以说是非均衡的发展,即在一个小范围内,将天平倾向于该地区的中心镇,但这也可以说是在拉近大城市与落后地区的差距,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山区的距离。
总地来说,每个地方的发展应该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道路,坚持发展,争取在原本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建设出一个较为富有的城镇区域,让居民生活品质能得到较大的提高,让人们的生活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现在,云和在“小县大城”战略取得骄人成效的时刻,继续坚持、提升该战略,推动“小县大城”向“小县名城”转型提升,努力将云和打造成为具有“山水童话”特的现代化生态休闲旅游名城。
参考资料:
①《探索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欠发达山区城镇化》,成果要报
②《“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云和新闻网
③《欠发达山区推进城镇化的非均衡协同发展之路——基于浙江省云和县小县大城战略的分析》,杨志文、陆立军
④《小县大城 战略的理论与实践——以云和县为例》,虞大才
⑤《德国_美国_澳大利亚与日本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陈玉兴、李晓东
小组分工:(共八人)
资料准备:应潇潇、洪澜、迪丽热巴、朱晨音、李锐清
论文编写:张金泉、李益锋、蓝黄文显
PPT制作:李益锋、蓝黄文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