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省某某市郊县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某某、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回答选择题时,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古以来,建筑受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制约,带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特征。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先民多半生活在平原地带,建筑以泥土砖木结构为主;欧洲国家多处于丘陵地带,建筑以石拱廊柱构造见长。人类在建筑材料的选择、配搭以及营建中起主导作用,人们的语言、习俗和情趣等,共同凝结为民族意识,渗透于建筑的每一条肌理、每一个细节之中,最终固化为特有的建筑风格,形成文化认同。
建筑在实用和审美功能之外的文化象征意涵,常常和特定的民族国家认同联系在一起。例如今天的长城早已不是曾经的军事防御工事,它与长江、黄河一起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建筑设计建造者,要准确把握本土与外来关系。尊重建筑的“本土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全球化时代中的各个民族,汲取外来建筑精华为我所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拿来”不是照搬照抄,不是贪大求洋。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借鉴外来建筑优长,在洋为中用、融会中西的深度化合中发扬光大我国建筑传统,提升当代建筑的文化格调和营造水平,才能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进步。
赓续传统根脉,注入时代新质,二者有机结合,方可让建筑的传统风貌与时代气质水融,为当代建筑留取鲜明的文化印记。如果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如果
无法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固本出新的成功案例无不诠释着这一道理。某某省历史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某某博物馆等大型场馆的设计,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恢宏壮观,还结合时代需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或吸收地域文化,或融入民居特,为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建筑X本。民居建筑亦如此。像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某某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等,力求把古典民居的韵致和现代生活理念密切结合起来,妥善处置私家房舍宅院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把当下生活的烟火气融入古典山水园林之中,让人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所有这些,都是当下建筑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积极探索。
建筑的文化继承与创新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个性。建筑属于复杂的造型艺术,其结构、框架等必须严格遵循力学原理,以实现空间的人居安全等基本功能。建筑作为人工营造且直接为人服务的有形实体,又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除了建筑语言要协调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如何与周边建筑以及环境相协调。一座好的建筑,一定非常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对话”关系。比如某某博物馆,白墙黛瓦和山水园林等元素,使建筑融入文脉传统和地理环境,玻璃、钢铁结构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满足了现代博物馆的实用需求……整座建筑在与时空环境“协调”“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造型差异,使建筑的艺术个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段时间以
来,一些建筑为追求“网红效应”,有的作异好奇、贪大求怪,有的结构扭曲、意象混乱,有的品位低下、一味媚俗。如此种种,既不美观又不实用,既造成浪费又破坏公众审美口味。
推动当代建筑固本出新,需要拿出高远的眼光、见识与情怀,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用造型生动、风格多样的新型建筑,为人们生产生活开辟适宜空间,树立鲜明文化地标,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我们时代的标志性文化遗产。
(摘编自云德《当代建筑应留下传世的文化地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同国家的民族意识渗透于各自的建筑之中,最终固化形成不变的建筑风格。
B.只要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就能使建筑艺术保持长久生命力。
C.一座好的建筑必然既实用又美观,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有一定的审美品位。
D.堪称文化地标的建筑应该是既显示传统建筑文化的韵致,又融人现代元素的建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三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准确把握本土与外来的关系,才能使我国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B.第四段运用了举例论证证明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才能让建筑的传统风貌与时代气质水融。
“网红效应”的建筑的特点,从反面证明有艺术个性的建筑才有生命力。
“多半”“多处于”“常常”“力求”等限制性或不确定性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论述的严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城本来是军事防御工事,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被赋予很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的文化地标。
B.那些标新立异、怪诞丑陋的建筑,都是为了追求“网红效应”,既不美观实用,又浪费公共资源。
C.堪称文化地标的建筑都应该外形美观大方,结构精确合理,布局舒展流畅,经得起时间的
考验。
D.某某会展宾馆与周围建筑和谐统一,在夜中通体黄宛如“大玉米”,是某某新的地标建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材料一:
2020年10月,某某市政府联合央行开展数字人民币(央行)红包试点,某某市罗湖区政府出资1000万元,面向5万名市民发放数字人民币。截至10月18日24时,有4.76万人领取了数字人民币红包,支付业务量达6万多笔,支付金额876.42万元。继某某多个用户和多家商户“尝鲜”后,未来,数字人民币无疑将在更大X围内走进人们生活。
据使用的消费者透露,使用支付消费与使用支付宝、差不多,只需在手机屏幕上把支付二维码展示给商家,用专门的POS机扫一下就能付款,非常快速便捷。数
字人民币的支付可通过手机中的近场通信功能,使用户在网络离线状态下,也能让手机与POS机实现正常交易。
红包在某某的成功试水,证明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具备推出的金融基础设施条件和用户认知基础。但数字人民币并不会形成对纸钞和硬币的替代,后者仍将正常使用。
账户不用和手机号绑定,只是利用手机号进行数字人民币钱包开立。
(摘编自温源《如何影响百姓生活》)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纸币还是硬币,发行环节的印制和防伪技术都需要花费较高成本。在流通环节,金融机构需要承担现金运输、储存、安保等成本,普通消费者使用现金也需要依赖于金融机构实体网点或自助设备提供的服务,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替代传统现金形式进入流通,能够大大节省这些方面的成本。同时,由于的信息流和资金流高度统一,发行方能够直接、实时地获取交易信息,可以省去后台清算、结算、对账等众多环节,达到点对点支付即结算的效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