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报范文
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下,最基础的支付手段——货币正迎来变革。我国数字人民币发展走在全世界的前列。今年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三次会议,研究未来一段时期金融领域的重点问题。会议首次提到“发展数字金融”。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和金融大省,需当好数字人民币发展排头兵,积极适应数字人民币所带来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从顶层战略引领、基础设施完备、产业智慧赋能、数字人才培育等方面,加快打造全域数字生态,为构建“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
一、我省数字人民币试点推进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江苏已在苏州完成数字人民币的三轮试点工作。苏州数字人民币试点在应用场景落地、交易体量扩容、支付模式创新、白名单扩面等方面优于国内同批试点城市。试点推进工作主要取得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果:
1、 应用场景常态化。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其使用推广质效。截至2021年5月,苏州全域已开发试点场景超10万个。C端(消费者)层面,以便民生活为核心,首创线下“
碰一碰”双离线支付场景,覆盖商场超市、日用零售、餐饮交通等日常消费场景。在“五五购物节”期间,市民在苏州和上海试点商户都能采用数字人民币支付。这是国内首个异地联动模式的试点测试。B端(企事业)层面,以数字化场景布局为核心,苏州联合京东科技等一批金融科技公司,高效对接数字人民币消费场景与运营机构,创新推广数字人民币应用项目,比如通过智能合约分账功能降低财务成本、通过结算支付功能跟踪资金流向等。G端(政府)层面,以示范引领为核心,开拓数字人民币政务应用场景,比如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纳税业务、首次公务员工资补贴发放等。F端(产业)层面,以创新服务为核心,依靠数字人民币研发平台,促进数字金融产业发展。苏州长三角数字金融产业园在首批金融科技监管创新 9 个试点公示项目中成功入选 5 个项目。
2、 消费支付多元化。多元化的数字人民币支付模式将不断深化其背后的数字内涵。截至目前,苏州已开发线下线上支付、双离线支付和主流支付接口等多种数字人民币支付模式。线下支付以二维码、NFC 技术及 POS 等受理终端为主。线上支付以子钱包推送为主,从首轮支持“京东商城”的线上消费到“五五购物节”的沪苏同城实现消费拉动过亿。双离线支付以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为主,满足手机使用困难人的需求。以互联网电商平台为核心,数字人民币已成功接入支付宝、B站、美团等10余个电商平台支付入口。
3、 产业链端集聚化。江苏已达成数字人民币产业链上中下端层的初步集聚。以苏州产业格局为例,上游研发端集聚一批关联技术公司,同抓本土企业培育和先进产业引进,一方面围绕央行数研所和启明星辰等金融科技公司进行数字人民币底层技术的研发建设,另一方面关联清华五道口、金融科技研究院等前沿高校创新赛事捕捉数字人才与潜力企业。中游流通端集聚一批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同抓子公司落地和第三方支付转型,一方面积极对接各大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另一方面促进支付宝、拉卡拉等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良性竞争。下游应用层集聚一批互联网头部应用平台,同抓硬件支付研发和软件应用创新,一方面围绕数字人民币支付的 POS 机、ATM 机等硬件设备进行研发升级,另一方面与京东、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平台联合推广数字人民币的新应用。
二、数字人民币相关产业尚有拓展空间
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全面加速,我省数字人民币产业初具雏形。但是,由于数字人民币试点还处于过渡时期,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
1、 应用场景仍需深化。当前,我省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仍集中于C端小额零售支付,缺乏对B端等其他主体场景的开发。相较于大连首笔 B2B 数字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试点成功,江苏
对区域产业场景的开放数量较少。同时,B端赋能数字金融产业发展的场景深度不够,大部分中小微企业依然首选传统支付方式。此外,由于银行间数字人民币结算流程尚未明晰,数字人民币结算与企业管理运营还不能有效结合。
2、 支付习惯仍需培养。尽管我省数字人民币使用率高于同批试点地区,但总体对其感知强度较弱。从消费者角度看,数字人民币消费体验类似于、支付宝等现有支付手段,红包活动期间的跟风使用难以形成消费粘性。从企业商户角度看,商圈自身对于数字人民币的前期关注、中期营销和后期服务意识不强,同时梅特卡夫定律催化数字人民币硬件设施升级,进而形成商户应用门槛。
3、 生态建设仍需培育。我省数字人民币生态建设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第一,核心技术产业基础薄弱,尚未实现从用户终端到央行系统全产业模块的覆盖。江苏已有4家数字人民币产业链上市公司,其中南京2家、苏州1家、丹阳1家。相较于北京、广东等试点地区,江苏不仅数字人民币头部企业数量较少,还存在产业链缺环现象。第二,数字人才数量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字人才总体就业”排名中,江苏只有南京和苏州两个入围城市,就业比例分别为 2、3%和 2、5%,落后于北京(15、6%)、上海(16、6
%)、深圳(6、7%)、杭州(3、4%)等城市。数字人才集中于传统产业,而数字产品研发、数字战略管理、产品研发和数字营销等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人才占比较低。第三,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对比国家级数字金融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我省尚未针对数字人民币生态产业成立专门机构或设立专项补贴。
三、以数字人民币为抓手推动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
随着数字人民币从“4+1”格局逐步拓展到东中西部多点开花,相关竞争愈加激烈。江苏应以数字人民币的首批试点为契机,推动数字人民币全域生态以及数字金融产业创新高地的建设,在数字经济金融领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1、 战略引领,抢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深刻领悟数字人民币背后的数字内涵,深层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契机,牢固树立新经济发展理念。一要意识到数字人民币带来的数字金融产业发展。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的革新发展,将加速新模式、新业态及新产品的出现,催生数字金融产业不断迭代升级。二要意识到数字人民币带来的转型契机。数字人民币以数据信息传递为核心,将优化传统产业生产管理,提升流通环节效率,赋能短板产业转型。三要意识到数字人民币带来的制度红利。面对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一带
一路”等国家级战略叠加机遇,要敢于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将数字人民币作为全省数字经济新动能。
2、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 基建先行,加快数字场景消费重塑。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数字人民币场景推广的基础,是有效弥合数字支付鸿沟、加快试点场景深化的必要条件。第一,研发层积极对接银行系统,鼓励落地大数据中心。一方面,吸引六大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落地江苏,积极关联重大创新研发项目;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江苏丰富的产业形态,为数字人民币的可信服务管理模块提供多元化的试点经验,以大数据中心为基础设施平台,通过支付行为分析等业务加快供给侧场景打造。第二,加快数字人民币流通层支付终端硬件改造,丰富支付应用场景。针对系统改造模块,鼓励合作2、5层金融机构,加快银行数据库系统、清结算系统、认证系统和管理系统等多方面的改造升级,创新数字人民币企业信贷业务,以更好地服务B端产业数字化转型。针对支付技术模块,要关注NFC等底层技术的研发,为数字人民币双离线支付打造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比如自贸区的跨境交易、农业科技等。针对交易终端模块,完善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注重原有机具设备的保护,对POS机、ATM机、二维码等软硬件设备改造升级,拓展对全域商户的支付设备升级,努力实现小额零售等日常消费场景的全覆盖。第三,应用层依托国家级服务平台,打造省级数字人民币全域交互体系。基于长三角
数字人民币研究院、长三角金融科技公司和长三角数字金融数据中心三大国家级平台集聚优势,江苏要进一步瞄准其背后的数字产业资源,建设省级数字人民币全域信息平台,强化产业链上中下游数据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共享。
3、 产业赋能,推动数字经济现代化建设。以数字人民币试点为契机打造江苏数字经济现代化体系,借助新兴信息技术对传统各部门产业进行智慧赋能,才能有效把握新一轮经济站位。第一,优化传统金融产业,固稳数字经济基础。一方面,稳步发展传统金融,不断打牢数字人民币产业发展根基;另一方面,灵活运用数字人民币的新型金融科技,优先赋能传统金融产业升级,比如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无抵押贷款等业务。第二,融合实体经济产业,加强数字经济建设。加快数字人民币投融资场景开发试点,关联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省重点发展产业,推进金融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同时,鼓励头部企业先行先试,从全域产业园区企业库中筛选优质企业进行数字人民币业务实操,布点省级数字企业示范基地,以点带面逐步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第三,创新区域招商引育,建立数字产业品牌。数字人民币的苏州试点大大优化招商质效,需进一步打造“基金带投资+投资创基金”的串联生态。一方面,设立省级数字母基金,引导头部投资机构加入;另一方面,加快我省本土数字基金品牌建设。
4、 人才培育,激发数字产业新动力。数字人民币产业升级离不开技术创新,而数字人才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加快江苏数字经济向供给侧转型的重要引擎。第一,关注ICT人才基础建设。研究本土数字人才培育计划,比如鼓励本土高校创设 ICT 技术硕博点,从源头上为数字人民币产业提供对口人才;积极与国内外顶尖大学或科技公司签订合作项目,牵头搭建数字人才培育基地,吸引精英人才扎根江苏。第二,加大数字人才补贴力度。修订已有的人才政策,精准定位受惠目标人,切切实实地留住海内外高端复合型人才。对于核心技术方面的人才可开辟绿通道,激发人才创新的活力和政策竞争吸引力。第三,加快数字人才生态建设。应联合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信息技术类高校等多方主体,加快完善数字人才生态建设,缓解人才结构性失衡现象。通过搭建数字人才数据库,鼓励企业针对数字战略管理、深度分析、产品研发和数字营销等职能需求,开设 ICT 职能培训班等方式弥补数字人才供给缺口。建立数字人才开源基金,鼓励项目跨地开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