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电子支付
目前,各国央行和商业金融机构纷纷开展基于新技术的、支付结算工具的研究与应用探索,以期提升支付效率,促进金融普惠。
文I吴金坛徐照晔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全球去现金
化进程,推动了数字支付的使用,让各国央行越发
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重视。
分类
目前,电子货币、加密货币和法定
等相继逐鹿支付领域,既被市场不断熟悉,也让
大众充满困扰。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9年发布的《的兴起》,可以从类型、价值、信用背书和技术四个层面对进行划分(见表1):
通过属性差异,IMF区分出五种形式:B-Money、E-Money、I-Money、法定货币、虚拟,如表1所示。B-Money即基于债权的、可按面值要求赎回的货币,体现为经由借记卡、电
«1数宇货币的形式及其属性
币形式
属性X.
B-Money E-Money I-Money法定货币虚拟类型权益权益权益对象对象
价值固定值赎回固定值赎回浮动值赎回记账单位其他
技术
中心化、区
块链
中心化、区
块链
区块链
中心化、区
块链
区块链样例
借记卡、支、支
Libra
现金、法定比特币、以票、电汇付宝太坊
汇、支票等载体流转的银行现金存款或商业票据;
E-Money即电子货币,作为固定价值的债权工具,
它的赎回需要经由企业信用并附加法定抵押资产
背书(如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公司);I-Money与
E-Money相似,区别在于I-Money提供浮动价值
的赎回模式,其价值背书类似于股权类工具,包
含黄金、一篮子货币、投资组合等浮动资产;法
定货币即各国央行发行流通的现金和法定(CBDC);虚拟指以比特币、以太坊等为代表的非银行机构在区块链上创建并发行的虚拟支付工具。我国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DC/EP)归属于IMF定义的央行(CBDC)范畴,其作用是代替现金(MO)o
央行发展趋势
国际清算银行(BIS)连续3年在全球范围做央行(CBDC)的调查,其在2021年最新研究报告中,对央行做出两点预判:
首先,研究热度增加,短期落地较少。接受调查的央行中,有86%已在部署CBDC的相关工作,高于上一年的80%。同时,60%的央行开展了CBDC 实验或概念验证(PoC),这一数据在2019年仅为42%。BIS认为,未来三年内,代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央行很可能发行通用的CBDCo但同时,有—半在2019年表示短期内"有可能”发行CBDC的央行,在2020年的调查中,将这种期许下调为"可能"或"不太可能”。显然,法定货币数字化是必然趋势,但距离全球采用CBDC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零售型更受重视。BIS按使用终端用户属性将CBDC分为零售型与批发型两类。零售型CBDC的服务对象为家庭和企业用户,批发型CBDC面向的是合格的金融机构。其中,零售型CBDC在央行的受欢迎程度更高,主要原因在于其提升了支付便利性,其次是对普惠金融的助力作用。批发型相较零售型的优势则主要体现在跨境支付更咼效。技术特征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一些央行和商业金融机构正着手开展基于新技术的、支付结算工具的研究与应用探索,以期提升支付效率,促进金融曰春O
加拿大央行
2015年,加拿大央行、加拿大支付、加拿大7家商业银行和技术联盟R3开始建设Jasper项目,其目标是使用区块链技术来构建和测试实验性银行同业批发支付系统。2017年5月,Jasper进入第二阶段,报告进一步披露银行间使用CAD-Coin 支付结算的运行状况,指出区块链在同业银行支付系统中的使用仍面临诸多障碍。2018年10月,Jasper进入第三阶段,测试区块链技术在证券货银对付(DvP)场景中的效用。
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
2017年9月,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发布联合实
验项目Stella的第一阶段报告,研究区块链是否能取代当前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部署的实时全额结算系统(RTGS)o报告认为区块链技术仍不成熟,是否会使用这一技术还需观察。
2018年3月,Stella项目进入第二阶段,研究单账本和跨账本场景下,利用区块链进行证券货银对付(DvP)的概念设计与执行,测试了哈希时间锁(HTLC)技术在DvP场景的解决方案。报告认为HTLC技术不能完全解决DvP的结算风险,仍需进一步发展。
2019年6月,Stella项目进入第三阶段,研究基于区块链的五种支付转账方案,报告从流动性效率、技术成熟度、成本等角度对五种方案做出评估。
2020年2月,Stella项目进入第四阶段,研究区块链的交易中,隐私增强技术(PETs)与金融基础设施可审计性的平衡方案。
新加坡金管局
2017年3月,Ubin项目进入第一阶段,完成对新加坡货币数字化的实验,建立基于私有链的银行间转账概念原型。
2017年11月,Ubin项目进入第二阶段,实验区块链用于实时全额支付系统(RTGS)的有效性,重点测试了区块链在支付最终性、隐私性、流动性等方面的关键功能。
2018年8月,Ubin项目进入第三阶段,由新加坡交易所(SGX)驱动,旨在验证基于区块链的证券货银对付的最终性和互操作性,测试HTLC在降低结算风险方面的可行性。
2018年11月,Ubin项目进入第四阶段,新加坡金管局与加拿大银行、英格兰银行联合发布研报,研究基于区块链的银行间跨境转账业务,实验HTLC在不同区块链平台间实现资产原子化交易的方案。
2020年7月,Ubin项目进入第五阶段,开发多币种支付网络原型,实现同一网络上不同货币的即时支付,有效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中国香港金管局和泰国央行
2020年1月,中国香港金管局与泰国央行开展CBDC联合研究计划Inthanon-LionRock项目,旨在开发泰铢-港币跨境走廊网络原型,使中国香港和泰国的参与银行能以点对点方式进行资金转拨和外汇交易。利用智能合约,实时完成跨境资金转拨,并实现外汇交易同步交收(PVP)。
摩根大通集团
2019年2月,通过区块链技术,摩根大通集团在其区块链平台Quorum发行锚定于美元的JPM Coin,将之用于摩根大通集团和合作伙伴之间的银行服务。
Fnality International
2019年6月,由瑞银集团、巴克莱集团、纳斯达克等14家国际银行共同投资成立的合资公司Fnality International推出通用结算币(USC), USC开发出基于五种法定货币的区块链版本,主要用于跨境支付场景。
脸书(Facebook)
2019年6月,Facebook与其他合作机构发布了锚定一篮子货币的稳定币Libra的白皮书1.0, Libra可用于用户的日常消费、投资、支付等场景。2020年4月,发布数字支付工具Libra白皮书2.0,分别以美元、欧元、英镑和新加坡元的
单一价值为锚,发行四种Libra稳定币,支持监管合规。
可以看出,全球金融当局都很重视区块链等新技术,并且互相借鉴研究成果。从技术层面看,上述央行的CBDC研究有如下特征:
首先,批发型优先,但同时注重连接零售外延。以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为代表的CBDC 项目研究内容与进度趋同,都采用温和的改进路线,将现有实时全额支付系统(RTGS)与零售CBDC网络相结合,通过连接银行账户与区块链账户的方式实现普通用户兑换和使用CBDC的需求,没有彻底颠覆现有的支付网络,不直接推广零售型CBDC,更容易被商业银行所接受。
其次,聚焦攻关现有RTGS技术薄弱点。各央行都格外强调隐私性、监管友好、最终性、流动性等金融基础设施应具备的特质。第一,考虑到金融业务的特殊性,一些央行和商业机构采用了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等隐私增强技术(PETs)保护交易隐私,同时探索交易可审计的技术方案,以兼顾隐私性与监管友好之间的平衡;第二,为确保交易的正常运转,各CBDC实验倾向于采用带准入条件的联盟链机制,以降低RTGS单点失效的风险,保障交易的最终性(不可逆);第三,设计灵活、性能可靠的排队机制解决了RTGS可能出现的流动性拥堵问题。
最后,跨境交易使用区块链的可能性更大。在跨平台、跨境的CBDC交易场景中,各央行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如何实现证券货银对付(DvP)与同 步交收(PvP)的互操作性与最终性,从而在提升交易效率的同时,降低"一方支付,另一方违约”的结算风险。目前,各央行主流的解决方案是在区块链上部署哈希时间锁合约(HTLC)来实现跨平台、跨境CBDC交易的原子性,当交易失败时,付款方的本金安全受到保障。
数字人民币定位
我国央行的名称为数字人民币(DC/ EP),属于零售型CBDC,定位为M0,作为现金的替代。因此,其技术线路和攻关焦点必然也是零售支付优先,其发展历程大致如表2所示。
表2国内央行数字货帀应用研究
机构名称时间应用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
开展应用研究和发展规划,
筹备建立研究所
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
成功测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
交易平台,2017年7月正式成立数
字货币研究所
研究所2018年9月成功测试区块链金融贸易融资平台
中共中央、国务
院
2019年
支持课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并开展数字
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探索项目金融监管局2020年4月法定在苏州试点
中国人民银行清
算总中心、数字
货币研究所
2021年1月
SWIFT联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跨
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中
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和研
究所在北京成立金融网关信息服务有
限公司
研究所2021年2月
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
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及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所宣布
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桥研究
项目(m-CBDC Bridge),旨在探
索央行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研究所2021年3月
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和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所签署战
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中国首个自
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
安链”,推进数字人民币企业应用
在对DC/EP做解读时,由于DC/EP的定位,其技术线路必然与电子支付有很多相同之处,包括商户拓展模式、交互能力(智能POS、码牌、扫码、
NFC)、交易报文组织等,甚至可穿戴设备、可视化卡。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之处:
实现匿名性
专利显示,DC/EP采用公开密钥密码学技术,从而保证钱包地址公开的同时,隐匿用户身份。用户只需在央行登记身份信息,就可以获得央行发放的钱包公私钥对,DC/EP基于UTXO(未使用的交易输出)的转账交易,伴随着DC/EP的销毁与重新生成,单个商业机构无法追踪资金的完整流向,从而实现匿名交易。也就是说,DE/EP采用了"地址”和UTXO 等区块链和比特币等相关技术。由于采用"地址”模式,必然也需要解决"双花”等技术难题。
双离线支付
银行卡支付也有离线相关技术和产品,包括电子现金和电子货币两类,分别对应圈存和免圈存两个业务
模式。但在交易环节,一般都要求受理终端侧在线,也不支持电子现金或电子货币间的直接转账。央行则一直在探索双离线技术。直观地说,的"钱”在"前端”,银行卡的“钱"在"后端”,所以,只要选择的双离线技术安全性足够高、用户体验好,在离线领域会比电子支付的优势更明显。
结算速度更快
电子支付存在两种结算模式,即单信息和双信息。联机交易发生后,请款信息由商家发起,该模式称双信息。请款由卡组织直接根据交易结果发起的模式称单信息。总体上,单信息比双信息快,单信息的结算速度一般为交易第二天(T+1),考虑到全球时差及多机构转接,有些为T+2甚至更长。由于银行卡没有采用单独的、全额的备付金制度,该结算速度难以再提升。DC/EP则向商户发放一个企业性质的特殊"钱包",可以方便商户看到“钱”,但结算则由商户主动发起,其实是一个"双信息”模式。但是由于DC/EP采用全额储备金制度,所以,商户可以随时发起结算,能够做到T+Oo但在跨境业务方面,DC/EP同样会遇到时差、汇率、多级机构等技术难题。
接入对象差异
我国《网络支付管理办法》规定:非银支付机构不得经营和变相经营货币的兑换和现金存取业务。因此,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具备为数字人民币提供兑换服务的制度基础。但是,货币流通服务可以由第三方
支付机构和其他商业银行来承担。
总之,各类支付工具的功能有所侧重,也有所重叠。其最大差异点在于支付类型的划分,该差异导致了对账户形式和交易流程的不同设计需求。从技术角度而言,不同支付工具没有必要与具体技术进行完全绑定,除了比特币等几种虚拟货币原生于区块链技术外,其余支付工具都有灵活的选择空间。从目前来看,DC/EP也没有采用典型的区块链模式搭建。但是,各类支付工具也都在积极探索和尝试区块链的一些理念和技术,并且不断地扩大区块链技术涵盖的边界和外延,也并不排除在局部领域内使用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去中心化等区块链核心技术。从业务角度而言,各类支付工具受理网络相互竞争、各自签约、各定费率、各定标准、各自封闭的状态,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从全局角度有必要进行统筹规划和全盘构建。國(本文第一作者系中国银联金融科技研究院总工程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