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讲义——西湖七月半
一、作家作品
  张岱明清代作家。代表作:《陶庵梦记》《西湖梦寻》。
 
  二、中心思想
  本文描写明末杭州人在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重现当时西湖的景及世风民情。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的描写,刻画,嘲讽了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丑态,市井百姓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
 
  三、课文分析
  1.第一段:文中共描写西湖七月半五类可看之人
  原文: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译文:
  西湖的七月半,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饰有楼阁的华贵游船上,弦吹之声喧闹,带着高帽,(参加)盛大的筵席,优伶、灯火明亮,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义上是来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我就看看他们;其中一类,也坐在船上,也有装饰的阁楼,著名的美女、大户人
家的姑娘,带着美貌侍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啼哭,环坐在楼船的平台,左顾右盼,置身月下而事实上并不看月的人,我就看看他们;
  其中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名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轻声歌唱,箫笛低吹,琴瑟轻弹,丝竹声与歌声相伴合,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我就看看他们;其中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不戴头巾(形容衣冠不整,不修边幅),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大声叫嚷喧闹,假装喝醉,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我就看看他们;其中一类,船上挂着细薄的帏幔,洁净的茶几,温暖的茶炉,煮茶用的三足小锅立刻把水烧开,白瓷杯恬淡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邀月亮同坐,有的藏身在树荫之下,有的去西湖逃避喧闹,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我就看看他们。
  其一,楼船萧鼓,峨冠盛筵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达官贵人。
  其二,名娃闺秀,携及童娈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名门闺秀。
  其三,名妓闲僧,亦船亦声歌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和尚。
  其四,不舟不车,不衫不帻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无赖子弟。
  其五,好友佳人,邀月同坐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风雅文士。
西湖大学成立  作者从这五类人的身份地位、情态格调上予以概括描述,生动泼辣,好恶明确,抒发了作者鄙视庸俗的情怀。
  2.第二段:作者描写杭人游湖情景。
  原文: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译文: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巳时(九时至十一时)出门,下午酉(五时至七时)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慕虚名,一人争相出城,多犒劳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举着火把,列队等候在岸上。一上船,就催促船夫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第二次打鼓报更以前,人声、乐声恰似水波沸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中惊叫和说梦话,听的人听不见,犹如聋子;说话的人等于没说,犹如哑巴(意谓各种声音相互掩盖,一片嘈杂)。大船小船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篙撞篙,船碰船,肩摩肩,脸看脸而已。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官衙里的差役喝令行人让道。轿夫招呼船上的人,用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就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逐渐减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1)平日,巳出酉归,避月如仇喜白日游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