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人物阶级形象分析
作者:***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6期
摘 要:电影《让子弹飞》启用了周润发、葛优、姜文、刘嘉玲、周韵等一批实力派演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个性迥异的人物形象,支撑起整部影片的人物框架。他们对人物身份、动作、心理的精准阐释和巨大的票房号召力是电影取得票房口碑的双丰收的一个重要筹码。本文通过分析《让子弹飞》中的人物形象,解读其背后的阶级隐喻。
关键词:《让子弹飞》;人物形象;阶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46-01
一、脱胎于旧社会的时代变革者张麻子
张麻子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为一个几乎完美的时代变革者。早年留洋,少年追随蔡锷将军,革命失败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但与人们印象中鲁莽冲动的山大王不同,张麻子智勇双全,仗
义疏财,心怀苍生万民,为百姓谋福祉,而且颇具文艺气息。张麻子的出场非同凡响,一鸣惊人,一袭黑衣的土匪老大将象征九五之尊的九筒戴在头上,不仅是片中张麻子作为一个时代变革者所必需的霸气与雄心的暗喻,亦是姜文本人所崇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带领一众结拜兄弟劫富济贫,对兄弟的儿子视如己出,为惨死的六子报仇,如此种种都对一个讲义气,够哥们的大哥形象进行了铺垫,这些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兄弟手足观念在影片中通过众人为六子报仇雪恨的坚定与无畏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显露。从这一点来说,张麻子虽然曾有张牧之如此文雅的名字,欣赏莫扎特,留过洋,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的熏陶,骨子中还未从旧式的封建思想中完全脱胎,获得新生。这一点从他对花的感情中可以得到佐证,含蓄而深情,却小心翼翼,即使花追随老三一行人远走,亦克制理性,只能将随身的手赠与心爱的女人,张麻子对感情的处理方式沿袭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智除恶霸黄四郎的过程中,张麻子高喊“公平,公平,公平“的响亮口号,发出“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的心声,是一个革命者对消除剥削,建立公平公正的美好社会的强有力表达,但他实现理想的方式依然是单匹马地以暴制暴,未能唤醒麻木怯懦的被剥削、被压迫者,是时代的局限性,亦是时代的悲哀。
二、豢养封建残余势力的剥削阶级黄四郎
黄四郎在片中是以头号大反派出现的。是掌握实权的剥削阶级的代表,开妓院,贩烟土,筑碉堡,势力庞大,他的身上有着剥削阶级特有的阴险狡诈,唯利是图,残忍冷酷。勾结官府巧立名目,拉拢豪绅,搜刮民脂民膏,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却敢怒不敢言。他的背后有以两大家族为代表的地主乡绅,以武举人为代表的封建残余势力,以胡万、假张麻子为代表的走狗集团,以花为代表的弱势体。在与张麻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黄四郎的老奸巨猾、虚伪本性得以充分体现。暗杀县长夫人,却虚情假意地深夜慰问,被张麻子凄厉的“天杀的麻匪”惊变了脸,观众在窃喜之余,亦对这个有着“黄鼠狼给鸡拜年”特质的黄四郎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反攻鹅城的浪潮中,曾经依附于黄四郎的众人纷纷倒戈,站到了革命者的战线,过去俯首帖耳的武举人更是成为为替身收尸,占领碉堡的主力,何尝不是暴政不得人心,民意不可违的体现?
三、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汤师爷
汤师爷这个亦正亦邪的人物由葛优饰演可谓恰如其分,2010年贺岁档上映的三部大片均有葛大爷的身影,无论是大龄未婚男青年秦奋,还是忍辱负重的程婴,葛优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入木三分,深入人心。对汤师爷这个角,葛优把握精准,表现到位。作为民族资产阶
级的代表,他身上有革命性和妥协性两大特征。对南国一霸黄四郎,他深恶痛绝,欲处之而后快,但贪生怕死的本性迫使他不得不借助更强的势力来铲除恶势力,有勇有谋的张麻子成为不二人选,追随革命者革命的过程中,他摇摆不定,见风使舵,贪财好,圆滑世故,一旦出现险情,便藏身于胜利者身后,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导演在处理他的命运时,给予他壮烈牺牲,葬身于银堆的结局,既符合他的个性,又让人心生唏嘘。
四、弱势体和旧社会觉醒意义的女性角
片中着力表现的两位女性角为出身青楼的县长夫人和花。但在篇幅和人物命运上,却大相径庭。县长夫人作为旧社会的弱势体代表,她的命运掌握在男性手中,“县长是谁无所谓,我要的是县长夫人”,自身的卑贱意识决定了她不得不依附于强权来获取生存的资格,也决定了她命运的悲剧性,睡梦中被乱扫射横死,从出场到死亡,寥寥几笔一带而过。
花虽然也是被奴役、被压迫的风尘女子,但她是以旧社会觉醒意义的女性角贯穿全片的。“美人救英雄”的段落中,她被黄四郎称为小凤仙,事实上,她用积蓄为麻匪付账既是赎身,也有与恶势力一刀两断之意。她的勇敢与坚定为自己铺开了一条通往革命的道路。
花
《让子弹飞》塑造的人物形象代表了特定年代各个阶级的像,层次分明,个性突出,既尊重历史,又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法进行夸张处理,做到了真正的叫座又叫好,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王二军.论导演姜文的电影世界[D].2010.
[2]贾美兰.论姜文电影的叙事形式与风格[D],200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