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付费行业背景
知识付费是用户出于一定目的进行付费购买的线上线下知识服务。对于这种服务形态的出现源于两个层面的变化。
首先是消费层面上,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近年来发生了几个变化:第一,人们收入水平在提高,学习支出规模也在增加;第二,用户倾向付费获取优质资源,同时减少时间和机会成本;第三,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焦虑感普遍提升,碎片化且持续性的学习可缓解焦虑;第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人们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在碎片化的时间段内获取所需知识。
其次是基础设施层面上,网速增快的同时上网的费用降低,网络消费便利性凸显。同时在线支
付技术升级为知识付费提供了技术支持。由数据可知,2018年和支付宝月活用户规模有5亿人左右,这使得知识产品的线上支付变得极为便利。
纵观知识付费行业发展路线,可预测为三段曲线,现已走过两段。第一个阶段是知识社区,包括张德芬空间、罗辑思维等平台。第二个阶段更加注重知识的全面性、严肃性,对获客和用户粘性更加关注,包括知乎、蜻蜓FM、喜马拉雅、创客匠人等知识型平台。第三个阶段则将是内容生产阶段。这三条技术路径的发展平均每一到两年就会完成一次技术跃迁和升级,更具适应性,符合大众需求。
二、知识付费行业现状
(一)市场前景广阔
2016年为知识付费元年,其依靠消费者、内容提供者与渠道以及技术条件的完备迎来了蓬勃发展期。据中国共享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领域直接融资额排行榜中,知识技能类因发展较早、用户渗透率较高、模式相对成熟,融资规模位居前列,高达464亿。同时在共享经济各领域市场交易额增速表中,知识技能类以70.3%位居
第三。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2020年知识付费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35亿[3]。近年来,网民逐步养成为优质互联网内容付费的习惯。整体而言,内容付费渗透率还将继续提升,内容付费市场潜力空间巨大。
(二)平台分类多元
现有的知识付费平台和应用可大致分为四类,一是轻教育类平台,提供线上专业领域知识学习服务,主打精细、专业;二是综合性平台,提供知识学习、休闲娱乐等多样服务,领域广而泛;三是问答类平台,经验分享的问答为其主要互动服务,视需求而定;四是网站型付费平。其他还有社交媒体类付费平台。
知识付费平台的学习模式多样,如专栏、课程、听书、问答、线下活动等,依据不同客户需求采用多种收费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知识学习服务。
(三)“三低”现象凸显
从2017年起,知识付费领域在持续火热一年多后开始遇冷,用户、IP和音频平台的尝鲜期已经过去。优质IP稀缺,IP市场鱼龙混杂,即便有优质IP又很难保证持续产出。先是百度音频
知识付费产品夭折,接着是在分答社区的 papi酱停更。2018 年,是一系列对知识付费产品的质疑和对知识付费行业的唱衰。据《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产品平均复购率仅为30%。由此可见,有很多用户在购买过一次知识付费型产品后,并沒有在同一平台或同一知识领域再次购买产品。知识付费这阵风吹起至今三年,已然出现app打开率降低、产品复购率降低、课程完课率降低的“三低”现象。
papi酱三、知识付费存在的问题
(一)付费产品不够专注
很多知识付费平台是大杂烩式的聚合,没有专注于某一垂直领域,用户面临较高的内容选择门槛。第一批愿意为知识付费的人已尝过鲜,如何将他们留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庞大的用户体,是知识付费平台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知识付费内容不成体系
知识产品形式相对初级和单薄、不够立体,例如很多读书会产品只是单纯讲书,没有帮助用户梳理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导致用户获取的内容高度碎片化,收效不显著;知识付费的用户早
已由过去的焦虑感消费转为理智消费,零碎知识无法成为系统,只有系统知识才有价值。
(三)互动性较差,知识产品缺乏立体形式
如今大多付费课程还停留在内容生产者单向知识输出方面,知识接受者认知能力的差异导致对知识消化吸收的不同,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体验欠佳。同时,课程往往以音频配文字的形式呈现,需要用户思考的地方不多,真正想要获取知识的用户经过第一次体验后可能就不会选择复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