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教案
一、教学课题《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
二、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定义。
2.聆听《一根竹根容易弯》、《龙船调》等歌曲,体验感受个的小调的韵味和魅力。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学唱《沂蒙山小调》,感受“鱼咬尾”手法。
四、教学难点:感受小调的结构特点,了解衬词在小调中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教学光盘、钢琴、教学课件清唱的歌
案例分析:
一、 导入新课:
1.教师模仿山东快书《武松大虎》——这是什么曲艺形式?
师:山东快书,是咱们山东特有的一种艺术曲种。我们山东的艺术也是源远流长,比如山东吕剧就叫人竖大拇指——山东的民歌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听(教师随伴奏有感情的表演唱《沂蒙山小调》)
2.刚才老师演唱的歌曲叫?(《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的题材是“小调”
什么叫小调——又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题材之一。流行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对唱或歌舞小曲。可谓是民歌中的经典,市井中的“城市音乐”。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迈着青春的节拍去感受经典“小调”的魅力。
二、授课过程
1.(首先我们来学唱一首山东小调叫做——《沂蒙山小调》)
2.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热情 喜悦 赞美)
3.简介歌曲的出处:1940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当时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驻
扎在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里。《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创作的。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为纪念小调的诞生,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817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这首歌曲又名《沂蒙山好风光》。
4.跟范唱(轻唱跟唱)——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思想主题?(学生讨论说明)——
通过赞美沂蒙山的好风光和丰收的景象,表达革命老区人民感恩共产党的幸福、喜悦的心情。
教师:歌曲在情绪上和力度上有没有大的变化?像这种全曲旋律一气呵成的曲式结构叫作一段体。而歌曲的拍号也有它的独特性:3/4  4/4(教师示范3拍子和4拍子的指挥手势并强调三段间间奏有或无)
5.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歌曲的旋律?(教师唱主旋律,让学生自己发现“鱼咬尾”结构
师:——传统民间创作手法“鱼咬尾”指的是前一句旋律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跟老师一起把旋律完整唱一下(学生唱乐谱)
6.清唱歌词,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第一段)
7.学生自己完成后两段歌词(除结尾句)——教师提示不同乐句的歌词排列和唱法(多好看 豆花香)
8.跟钢琴伴奏齐唱一遍(除结尾句三段完整歌词)——教师注意提示学生的发声方法和音准(甜美的声音)
9.结尾的换气记号“ˇ”、自由延长号、反复记号等等
10.同学们咱们来看一下歌词部分,小括号里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回答:那个、哎等。师:这是衬词,大家听一下加上衬词和没有衬词感觉有什么不同?(教师用不同方式演绎,让学生感受说明衬词的作用——更形象的表达老区人民窃喜的心情)——学生跟伴奏有感情的演唱。
11.解决音准问题——跟伴奏唱(展示)
12.《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被大家视为山东民歌风格的典型代表作。是因为歌曲虽然标为“小调”,其实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颇有一点山歌的风格,所以它的题材属性也就有两重性。
三、拓展
1.刚才我们学唱了山东小调——《沂蒙山小调》,山东的小调有它独特的魅力。下面我们再欣赏其他地方的小调。看会不会有不同的感受。首先是一首湖南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弯》会唱的同学可以轻声跟唱(播放光盘中的示范音乐)
2.欣赏湖北民歌《龙船调》(教学光盘中的示范音乐)
3.今天我们学唱了山东小调《沂蒙山小调》,欣赏了湖南小调《一根竹杆容易弯》和湖北民歌《龙船调》,你觉得三首小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讨论总结回答)教师总结:小调题材广泛,优美婉转、旋律流畅、细腻富于变化。常用衬字、衬句扩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
4.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民歌中三首小调,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的时间里收集更多你喜欢的民歌音乐作品跟我们大家一起分享。这节课到这里……
                                                  明集中学
张艳梅
2013.3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小调集萃》之《沂蒙山小调》
明集中学
张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