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词中景物壮写,让学生体会其阔大的意境。
2.体会苏轼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旷达豪放的胸襟,初步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培养乐观的情怀。
3.以此诗为例,掌握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思路。
【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感受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10首很短的红诗歌难点:体会苏轼在词中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投影: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问:林语堂评价的是谁?
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酒仙,一个月夜的徘徊者。
他是一个大文学家,一个诗人,一个新派的画家,大书法家,酿酒师,美食家,水利工程师;
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一个瑜伽术的修炼者,一个佛教徒;
一个士大夫,一位政治家,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生:苏轼。
师:对,就是被赞为“文唐宋八大家,词苏辛,诗苏黄,书、画宋四家的才华横溢的苏东坡。
关键字优化2.教师情境导入
古人云: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古代的文人雅士一向喜好投身自然,感怀历史,并借之抒发情怀。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曾夜游赤壁,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赤壁赋》。而当他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矶,又感慨万千,并高唱大江东去,书写了一曲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词,来共同来感受赤壁磅礴壮阔的气势,感悟东坡居士的旷世情感。
二、朗读
1.教师配音朗读。
(教师要展示朗诵功底。不要用录音,也不要交给学生,这是教师教学素养的要求,也是让学生震撼和信服的契机,同时也能给这节课带来巨大的气场)
(因是范读,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情感、节奏、声调。要读书苏轼的失意,郁结、豪放、洒脱等)
2.学生齐读全诗。
从老师的朗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感悟去初读诗歌。
3.明确几个词语的读音。
瑾 jǐn 樯 qiáng 纶guān 华huā发 酹lèi
三、解题
1.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是题目?属哪类诗歌?
生:题目是“赤壁怀古”;属于怀古诗。
2.问:怀古诗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怀古诗词赏析要领之一:理清怀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生:写自己对古人的追念
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抱负
归纳,教师板书: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
四、赏析
(一)写眼前之景
1.词中哪一句明确了写景的特点?
生:“江山如画”。
2.哪几句写具体的景?哪些词语突出了画面感?为什么这几个词语能够突出画面感?
(多听取一些学生的分析,然后综合)
生:主要是: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生:“穿”,夸张,写其形,写出了石的险峻高耸;“拍”,比拟,形声齐备,动作感强,有气势;“卷”,比喻,写其形,突出其狂澜奔腾;“惊”,夸张,摩其声,表现其汹涌。
生:“穿”和“拍”是一组动词,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力度感,极富冲击力。
教师总结:“穿”字写出了崖石参差交错直插云霄之势;“拍”、“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如怒如惊马,有雷霆万钧之力。这三句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
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寥寥数笔就生动准确地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水势之汹涌澎湃,写出了“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景象。但也有人和苏轼的意见不一样,著名词人黄庭坚就和苏轼叫上了板。
3. 咬文嚼字:教师出示苏轼、黄庭坚两个版本的用词不一,引导学生争论辨析用词的高低优劣。
(教师引导学生古代诗词赏析要领之二:咬文嚼字。)
苏轼版:惊涛拍岸
黄庭坚版:惊涛裂岸
(从实际教学看,学生有争议,教师放开让学生探讨)
生:“拍”,活泼,用拟人修辞,有声势,声音感强烈,等。
生:“裂”,险峻,峭拔,声势更强烈,等。
……
4.教师总结
“拍”,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力度感,极富冲击力。“裂”,则强调了这种力量所带来的效果:惊涛怒卷江岸,使土石裂碎了,这些明显带有夸张想象的成分。好坏就看读者个人的喜好,两人用词尽管不一,但都写出了赤壁乱石、惊涛、浪花的壮阔意境,写出了赤壁气势宏大、险奇壮阔的特点。
问:这也是一种美。哪一种美?
生:壮美。
板书:写景----壮美
5.诗词开头写景,描绘了这一幅壮阔的景物画面,有什么作用?
生:为下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二)思历史人事
1.哪一句衔接了“写眼前之景”与“思历史人事”?
生:“一时多少豪杰”
杨明娜个人资料2.三国时有哪些著名豪杰?你能想到哪些?
生:曹操,诸葛亮,赵云,张飞,关羽,吕布,……
3.苏轼想到了谁?
生:三国周郎----周瑜
4.苏轼想到了周瑜的哪些事?
三国周郎----小乔出嫁----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5.咬文嚼字:让学生争鸣“樯橹”与“强虏”不同用词的效果差异。
苏版:樯橹灰飞烟灭
黄版:强虏灰飞烟灭
生:“樯橹”和“强虏”,前者字面意义为“舟楫船桨”,后者为“强劲的敌人”。“樯橹”使用了借代的手法,指代使用“樯橹”的强劲的敌人。也就是说,这两句词所表达的实际意义是相同的。只不过前者较含蓄,后者直接而已。
生:“樯橹”,借代,一语双关,且与“灰飞烟灭”对应,点出了作战环境和结果。
生:“强虏”,直白,突出周瑜的强大。
师:“樯橹”一词,分别指的是大船上的桅杆和摇船前进的工具,在苏轼的词里是指代赤壁之战中曹操一方的战船,进而虚指曹操的部队。“樯橹灰飞烟灭”,指曹操的战船被东吴的部队借东风纵火烧毁,十分契合战场上的场景,同时也指曹操的部队被打败,这里,用“樯橹”二字,虚实兼顾,可谓深得诗的要领,且画面感很强。再说“强虏”,虏,古语指敌人,用今天的话说,强虏就是强大的敌人。词义上看表面上固然符合苏词原意,但从词的艺术性讲,却因这抽象的泛称而使苏词作为“诗”的艺术性大打折扣,词义由虚实相生变成了单一,而且画面感也弱,远不及“樯橹”二字紧扣战场上的景象。
6.从中可见周瑜的哪些特点?
生:从容,儒雅,风流,功成名就,年轻(教师补充:周瑜此时34岁,苏轼47岁)……
生:“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都是抒发对周瑜少年得志的仰慕。“小乔初嫁”写他婚姻如意;“雄姿英发”写他威武英俊;“羽扇纶巾”写他风流潇洒;“谈笑间”写他临阵从容;“强虏灰飞烟灭”写他战功卓著。
生:“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都是抒发对周瑜少年得志的感慨。“小乔初嫁了”是美人衬英雄,写出了周瑜婚姻美满;“雄姿英发”写周瑜气概不凡,风姿俊朗;“羽扇纶巾”显得从容儒雅,风流潇洒;“谈笑间”表现其临阵从容,指挥若定;“樯橹灰飞烟灭”则表明战功卓著。
7.苏轼在表述周郎时,是什么心理和口吻?
生:羡慕,赞叹,渴求……
8.引导学生朗读这几句。(先指名读,然后齐读)
要求:读出儒雅,风流,雄姿;读出羡慕,赞叹,崇拜。
9.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独说起周郎?周瑜又如何能
让粉丝苏轼如此追捧?
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或同位合作,填写下表并进行对比思考:
周瑜 | 苏轼 | |
年龄 | 34 | 47 |
外貌 | 英俊儒雅 | 早生华发 |
生活 | 幸福美满 | 屡遭不幸 |
职位 | 东吴大都督 | 黄州团练副使 |
际遇你是我的命中注定演员表 | 功成名就 | 功业未成 |
人生基调 | 得意 | 失意 |
教师适当补充一下知识:初中班主任总结
团练副使:是掌管地方军事的副司令员。相当于徐州军分区副司令。但苏轼当时是一个闲散不管事散官,只有职务,没有权力。
屡遭不幸:乌台诗案,几次贬官,幼子夭折,等。
大都督: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⑵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三国时期英雄迭出,辛弃疾以“生子当如孙仲谋”称赞孙权,有人以“东汉末年分三国”赞誉曹操,历史人物众多,苏轼为何偏爱周瑜?农行开户行查询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怀古诗词赏析要领之三:以古人比对自己。)
生:与苏轼境况相当。(不准确)
生:都是以赤壁为关联。(不深入)
⑶教师介绍苏轼当时的背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上面问题。
苏轼一生最无用世机会的是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乌台诗案”几乎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宋神宗贬其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团练副使。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东坡开垦了十亩荒地,并自号“东坡居士“,田
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