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复恩〈灭烛绝缨〉》“楚庄王赐臣酒”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庄王赐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①,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居二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获,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暴而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②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也。”遂败晋军,楚得以强。
——《说苑· 复恩〈灭烛绝缨〉》
注释①:冠缨:古人头顶的装饰,如现代学士帽的穗带。 注释②湔jiān:洒落之意。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乃有人美人之衣者(          )(2)美人援其冠缨     (          )
(3)敌,卒得胜之       (          )(4)王隐忍不而诛也 (          )
2.下列句中与“臣乃夜绝缨者也”的“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2)卒尽欢而罢
4.臣“出死不疑如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文中出相应语句)
5.对楚庄王的做法,你怎么看?(简要陈述理由)
【答案】
1.(1)牵、拉    (2) 断   断绝    (3)打退、使……退却    (4)暴露
2.D
3.(1)怎么能因为想彰显妇人贞节而羞辱了士臣呢?
(2)最终尽情欢乐直至结束。
4.王隐忍不暴而诛,王有荫蔽之德。
5.可赞同也否定,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1)“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意思是:于是有人拉了美人的衣服。引,拉,牵。
(2)“美人援绝其冠缨”意思是:美人伸手拔掉那人帽子上的缨穗。绝,断绝。
(3)“却敌,卒得胜之”意思是:(那人)打退了敌军,最后获得了胜利。却,打退,使……退却。
(4)“王隐忍不暴而诛也”意思是:大王您宽宏大量没有让我暴露也没有诛杀我。暴,使……暴露。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例句中“臣乃夜绝缨者也”中的“乃”,是。
A项,“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意思是:才看到自己的简陋的房屋了,我高兴地向前飞奔。乃,才。
B项,“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意思是:估计我到达军中,你才进去。乃,才。
C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意思是: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乃,竟然。
D项,“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意思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乃,是。
故选D。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显,彰显;节,贞节;辱,侮辱。
(2)卒,最终;尽,尽情;罢,结束。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文中这位臣子在作战中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出死不疑如是”,是因为他之前因酒醉失态调戏庄王宠妃,庄王不但没有让他暴露,杀他,还有意隐藏并保护他,他是为了报答庄王的恩情。用文中的话就是:王隐忍不暴而诛,王有荫蔽之德。
188.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
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回答“赞同”与“不赞同”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赞同”,作为一国国君,在诸侯争霸中,靠的是将士的忠心,不能因为将士酒后失态而诛杀他,相反,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将士,能赢得将士的心。又如,“不赞同”,作为一国之君,尊严很重要,如果将士胆敢侮辱其宠妃,他将尊严扫地,以后也难以统帅部下,为了君王的威严,必须杀掉这位绝缨者。
【点睛】
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卒怎么读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次宴请臣,直喝到天都黑了,就点上蜡烛接着喝,这时蜡烛突然灭了,这时候楚庄王的一个宠妃正在大臣席上敬酒,有个大臣喝高了,就趁黑灯瞎火的当口调戏这位美人,这样美人一伸手把这个人的帽缨扯下来了。美人摸黑跑到楚庄王那儿对他说:“刚才蜡烛灭后,有人调戏我,我把他的帽缨弄下来了,你赶紧命人点灯,一看就知道是谁了。”楚庄王说:“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么能因此侮辱大臣呢?!”马上
命令臣说:“大家都把帽缨扯下来,一醉方休。”大臣们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尽欢而散。三年以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大臣奋勇争先,五场战斗都冲杀在最前面,首先杀败了晋军。楚庄王感到奇怪就问这位大臣说:“我的德行不够高,从来没有重视过你,你这次为什么奋不顾死呢?”这位大臣说:“我罪当死,上次宴会上调戏美人的就是我,大王您宽宏大量不治我的罪,我因此一定要为您肝脑涂地,冲锋陷阵。我就是那晚被拔掉冒缨的人。”于是,楚军打败了晋军,楚国因此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