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中描写的人物叫_________,她化为精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大海十分辽阔,精卫却坚定地衔树枝和石子来填塞大海。这表现了精卫(  )
A.做事自不量力,十分愚蠢。
B.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C.做事不经过仔细思考就开始行动。
[4]发生下列哪种情况时,我们会赞扬这是精卫填海的精神?(  )
A.小豆豆在围棋比赛中输给了对手,她坚持刻苦练习,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获得冠军。
B.马小虎总是丢三落四,这个毛病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四年级。
C.林雯雯每年春节都和家人一起挂红灯笼,贴春联。
2. 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1]“嫦娥奔月”中的“奔”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A.紧赶,赶忙或赶急事;B.奔走,急跑。)这个读音还能组成词语________。它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_,可以组成词语________。
[2]给下列下划线的字注音。 
羿________请不死之药        蟾蜍________
[3]嫦娥是怎样飞上月亮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为什么说嫦娥飞上月亮变成了丑陋的蟾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远古人借助神话寄托自己的幻想,在《嫦娥奔月》中,人们的幻想是什么?实现了吗?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还积累了哪些带“月”字的成语,请写在下面。(至少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精卫?结合文本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学期学习了不少中国神话故事,如尝百草的_____________,开天地的___________。课外的神话故事你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个即可)
4. 小古文阅读。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chuò):停止。③諠(xuān):忘记。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______) A.正在 B.方向 C.相当
以此戒之(______) A.命令 B.告诫 C.戒备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言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
遂成大学。 遂: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从字面上看,成语的意思是_____,现在人们一般用这个成语形容_____。
[4]读了短文,你觉得匡衡的哪些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外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C.何不/试之以足
D.私拟作/鹤舞空
[2]下列划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观之
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
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
[3]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楚人有涉江者________ ②遽契其舟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卒怎么读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理解。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面的词。
弃:_______  是:_______  方: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之”指代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文中的这个故事衍生出来的一句俗语是:______________
[5]说说这篇短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下面对文中第二句话的标点,最恰当的是(  )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B.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C.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2]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弃去:
弃去弃去_____ 还卒业:______
[3]“问之”是指李太白问老媪。他是这样问的:“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为什么给山下的小溪取名为“磨针溪”呢?下面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
A.为了纪念曾经在这条小溪边磨针的老媪。
B.为了纪念曾经经过小溪的大诗人李白。
C.为了学习发扬老媪坚持不懈的磨针精神。
9. 请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鸡
母鸡孵卵,数周成雏①。随母出行,未尝远离。母鸡每得食,必先唤其雏。若遇猫、犬,尽力护之。与父、母之爱子无异②。
注释:①雏:小鸡。②异:不同。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母鸡每得食,必先唤其雏。(______)
A.它的,指母鸡的。   B.别的,其它的。
(2)若遇猫、犬,尽力护之。(______)
A.它,指母鸡。   B.它,指小鸡。
[2]从文中出与“小鸡们紧紧地跟在鸡妈妈身边,从来不曾远离过”意思一致的句子,并用“_____”画出来。
[3]文中用四个字写出了小鸡遇到危险时母鸡的做法,请用“○”圈出来。
10. 阅读与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这篇小古文出自(     )
A.《列子.汤问》 B.《山海经北海经》
C.《世说新语》 D.《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2]“尝与诸小儿游”中“尝”的意思是(    )
A.经历,体验 B.吃一点试试
C.常常 D.曾经
[3]下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尝与诸小儿游(诸:许多) B.此必苦李 (必:必定)
C.诸儿竞走取之(竞:争着) D.取之,信然(信:相信)
[4]对“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句解释最为恰当的选项是(  )
A.看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树枝都被折断了。
B.看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
C.看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小朋友争抢着跑过去折下树枝。
D.看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王戎就去折下树枝。
[5]下列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戎/不取/道旁李 B.尝/与/诸小儿/游
C.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D.树/在道边/而/多子
[6]“人问之”,别人问王戎的是什么问题呢?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为什么把李子树折下来了?”
B.“树上那么多果子,别人都去摘,你为什么不去呢?”
C.“你为什么站在路边不动呢?’
D.“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吃呢?”
[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B.王戎不喜欢吃路边的李子,是因为李子苦。
C.要学会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