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探论
蒋明敏王艺苑
内容提要五四运动铸就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与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之间具有亲和性和承继关系。具体表现在,五四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红基因的革命文化,涵养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如何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培育爱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繁荣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仍是需要思考和探讨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五四精神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爱国主义文化自信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①五四运动以以往革命所不曾有的姿态,掀开了中华民族文明史、斗争史、奋斗史的新篇章。习总书记以“六个’伟大’”定8这场运动,凸显了它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独立、民主、进步的历史征程中具有的里程碑意8。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具特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8先进文化三个维度,阐释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探讨“百年五四”的历史意8和时代价值,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思想资源与精神支撑#
五四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又独具特,它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近代以降,中国
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重的民族危机砥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断抗争,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8的伟大旗帜,孕育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8精神。这种伟大精神,汇聚并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促成了中华民族自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第一,五四运动诠释了救亡图存、顽强抗争的爱国精神。爱国主8虽是伴随近代民族国家生成而出现的概念,但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孕育形成的文化认同感却是古已有之、根深蒂固#据考古发现,“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前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以“国”或“邦”等“带有国家性质的政治共同体称谓”在西周的史料里“已屡见不鲜”。②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流融合“多元一体”的发展史,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纽带,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道8担当#五四运动可以被看作中华民族自战争以来为救亡图存而进行各种变革探索的结果,为爱国注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内涵。③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团结广大众,通过罢课、罢工、罢市斗争,形成声势浩大的革命风暴。其直接驱动力正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8精神。
第二,五四运动彰显了革故鼎新、包容开放的进取精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华夏文明之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研究”(项目号::16WTB007)的阶段性成果10
學湛2019.6
所以源远流长不曾中断,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走向复兴,在于其危机意识与创新活力。五四运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高度觉醒,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二次革命”失败后,思想文化界极其活跃却混杂无序,各种社会思潮如改良主8、无政府主8、互助论思想、新村主8、工读主义等竞相登台,曾说,“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
…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④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就倡导“兼容并包”“学术思想自由”,他一面邀请陈独秀、胡适、刘半农、鲁迅、周作人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加盟北大,一面又为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具有保守倾向的学者保留教席。一时间,北大既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发源地,也是新旧文化、中西思潮激烈交锋的思想场域。受此风气影响,“文字上与思想上,大大的得着一番解放,于是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的潮流,亦排山倒海地跟着来了”。⑤在这个意8上,五四运动承继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黄金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开一代风气之先。
第三,五四运动唱响了追求真理、继往开来的时代礼赞#《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屈原为求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9世纪末,现代人文精神与政治理念趁势而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现代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响亮地提出了改造“旧文学”“旧道德”的新文化目标,向几千年来统治中国思想界的、被意识形态化的孔孟之道和一切旧式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欲推翻阻碍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一切腐朽没落的专制独裁制度。陈独秀于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明确提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
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⑥“五四一代”探寻新制度、新知识的勇气和决心,与中国传统士人为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而苦心孤诣、“上下求索”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五四精神所蕴含的“民主”“科学”理念,冲破了中国数千年来纲常礼教的束缚,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给国人指明了社会转型的方向,成为新旧民主主8革命的分水岭#
五四精神孕育出红基因的革命文化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民主主8革命的伟大开端,为马克思主8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通过“三次论战”,科学社会主8逐渐划清了同改良主8、无政府主8的界限,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开始集合在马克思主8旗帜下。“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⑦开启了马克思主8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新阶段。
第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8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送来了“革命的马克思主8”。五四前后,陈独秀、李大钊等通过《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湘江评论》等思想舆论阵地,译介和宣传马克思主8理论。1918年7月1日,李大钊在《言治》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同为影响于未来世纪文明之绝大变动”,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8上之革命”。⑧接着,他又相继发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并首先在北京大学组织了“马尔格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陈独秀也写出标志他思想发生根本转变的《谈政治》一文,
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提出用革命手段建设劳农专政的国家的要求。陈独秀号召青年,既要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探究“现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还应“将其学说实际去活动,干社会的革命”。⑨此后,大批知识分子追随李大钊、陈独秀的足迹,如曾回忆:“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8的方向发展。”⑩关于“问题与主8”之争、“社会主8论战”,以及同无政府主8者的论战,步了马克思主8学的思想内涵和政治经济主张,有力地促成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刘少奇说:“陈独秀在这方面写过好几篇文章,结果把无政府主8驳倒了,把其他各派社会主8思想驳倒了,马克思主8站稳了脚,在中国无产阶级思想界里边有了它的地位。”⑪第二,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恩格斯指出:“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
11
五四精神与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探论
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⑫五四运动加速了革命知识分子的分化,、周恩来、,库代英等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力和救亡强国的希望。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他们开始抛弃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倡导“知识阶级与劳动阶级打成一片”,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从1920年8月到1921年春夏,中国内地的六个城市(上海、北京、武汉、长
沙、广州、济南)以及旅日、旅法的先进分子相继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出版工人通俗刊物,创办劳动补习学校,成立工会组织,从提高工人的文化程度入手,注意启发工人觉悟,积极培养工运骨干,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正式召开,会议起草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决议,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第三,五四精神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五四运动与之前爱国运动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直接彻底的行动精神”,五四运动以全国各阶层联合进行抗争行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帷幕。其后,中国革命的领导主体逐步由资产阶级转为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此中国革命有了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和弘扬这种"直接彻底的行动精神”的同时,又形成了独具特的革命文化。具体地说,在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阶段,铸就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红革命文化。指出:“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⑬可见,革命文化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又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革命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底,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历史传承和精神遗产,它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兼具一般文化价值和特别的道德意蕴,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⑭
五四精神涵养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Q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高举“双百”“双为”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赋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第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性特质#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具有强烈的思想启蒙的自觉,他们从传统边缘的白话文入手,通过传播近现代思想、新价值观,借以探求社会与政治危机的出路,进而实现中国的救亡自强。因之,思想大解放是五四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样地,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和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也是一场不断解放思想的伟大社会变革。“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铸就了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例如敢为人先精神、锐意变革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孔繁森精神、奥运精神、航空航天精神等,这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要成果,也是社会主8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构筑起新时代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成为当彳中国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从这个意8上说,五四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凝结在我们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
第二,社会主8先进文化的科学性品格#五四倡导的“科学”,不仅指以客观理性和具有可检验性的知识范
式,⑯也体现在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其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探索用新的学说、分析框架观察社会。对“赛先生”的推崇、对马克思主8的认同,促进了马克思主8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而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8的理论成果,即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8理论体系,创造了崭新的社会主8先进文化。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8思想立为的指导思想章,是
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12
學湛2019.6
特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丰富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新飞跃,它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开创中国特
社会主8新局面、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三,社会主8先进文化的人民性立场。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就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广大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⑯始于五四,初具共产主8思想的先进分子,思考如何汇聚众的力量,使“知识阶级与劳动阶级打成一片”,共享“人世间的空气阳光”。在延安,总结文化建设的经验,旗帜鲜明地提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⑱
社会主8文化是为了人、人的文化。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提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8服务这个根本方向。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8政党的试金石。⑲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多次提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他指,中国产人的心和,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充分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是先进文化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认识的高度自觉。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弘扬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不仅对中国革命具有强大的指引力,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符号,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独特精神标识与支撑,我们只有坚持社会主8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中国特社会主8文化自信,不断赋予五四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汇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开辟中华文化发展的新境界。
第一,树立正确的时代观,弘扬爱国主8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社会主8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用“三个意味着”来阐释新时代的丰富内涵。这是对我国历史发展方位的深刻总结,包含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民族国家层面,阐明中华民族复兴的
新前景;社会制度层面,突出科学社会主8的新发展;人类共同体层面,强调中国经验独具特的新贡献。文化建设也应参照新时代的发展定位,进一步增强中国特社会主8文化自信,用社会主8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向世界表明中国立场、展现中国智慧、传承中国价值、提彳中国方案,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中国贡献。⑳中国精神是凝聚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精神纽带,五四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爱国,当下用好这一思想资源无疑具有深远的意8#在新时代,我们面临极其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各种风险、挑战和考验层出不穷,特别是某些西方势力图谋围攻和遏制中国#为此,广大众站在国家立场上反对挑战和围攻,是新时代爱国主8的重要表达方式#⑲
在当今中国,时代境遇和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
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爱国主8理应被赋予更多的新时代内涵#一方面要善于从中华民族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8统一起来,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不忘历史、珍惜现在、走向未来,引导他们更多地关心国家的核心利益、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⑲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宣传当代主题与改革成就,传扬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复兴梦,弘扬我们民族的忧患意识、斗争精神,以凝聚发展中国特社会主8的强大合力#
,中文化立场,文化自
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马克思主8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
今,化、世界、
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8文化#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积淀,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碰撞、交流、融合中相互汲取营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处理好“本来”与“外来”“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恪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突出中国特社会主8文化的民族性。优秀
13
五四精神与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探论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魂”和命脉所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因为这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当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是“回归过去”“自我封闭”,而是以我为主,吸收“外来”,发展自己,是文化自信的新出发。我们民族历来就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两汉时期接受佛教,盛唐时代学习乐舞,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东渐,以及马克思主8中国化的历程,实践证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新时代,要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引导不同文化的互动对话与功能转化,形成一种崭新
的文化形态,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正如习近平所说,“各国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㉓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8文化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018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中国特社会主8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8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8文化强国。文化是变化的、流动的,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马赫塔尔•姆博曾指出:“今天对每一个文化所提出的挑战,就是看他是否能够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把自己的特殊性变成正在形成之中的、世界文化表达方式之一#”⑫经过民主主8革命和社会主8革命,以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延安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成为文化传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敢闯敢试的攻坚精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等作为社会主8先进文化的最新积淀,又成为我们民族新的文化传统,其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
报》2019年5月1日#
②姚大力:《变化中的国家认同一&对中国国家观念史的研究
述评》,《原道》2010年第1期#
③唐芳芳:《大历史观视野中的五四运动》,《世界社会主义研
究》2019年第7期#
④⑦⑭:《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
1469、1514、1516页#
⑤悴代英:《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1924年第26期#
⑥陈独秀:《独秀文存》,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93页#
中国各民族代码表
⑧李大钊:《李大钊全I》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6页#
⑨陈独秀:《马克思的两大精神》,《广东报》1922年5月23日#
⑩胡哲峰、孙彦编:《谈》,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276 #
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部:《刘少奇自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23#
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9页#⑭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光明日报》201919#
⑮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页#
⑯吴国林:《五四运动与科学精神》,《中国科学报》2019年5月6日#
⑰:《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0页#⑱:《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7页#⑲《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 #
⑳㉑刘爱玲:《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13日#
㉑㉒金民卿:《五四运动的精神遗产及其在新时代的科学传承》,《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5期#
㉓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9#
㉔邹广文:《文化前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求是学刊》2007年第6期#
⑮[塞内加尔5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人民的时代》,郭春林、蔡荣生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第14页#
作者简介:蒋明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王艺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44
〔责任编辑:吴明〕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