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故事
   篇一:周星驰师爷是张彻?星爷与李修贤恩怨始末
   1989年,为纪念香港武侠及功夫片“教父”张彻从影40周年,他的一班弟子特意炮制了电影做为恩师“祝寿”的礼物(张导演曾为此赋词一首: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侠客行,义重生死轻。40年,银幕漫剑影,转弱为强,功夫拳脚如神,江湖白发生??)。这部黑帮战片星云集,无论导演主演,亦或客串龙套,多是张彻旧部,而其中最卖力者,当属姜大卫和李修贤——若非两人牵头策划,不辞辛苦的极力张罗,恐怕只能是乌合之众、未必成功。
   说来张彻这班弟子中,以姜大卫最受宠爱。当年他身形狭小惹人争议,是张彻力排众议,一味力捧,终于让姜大卫成为一代“缩水影帝”。整个70年代,张彻至少有20部导演作品是由他领衔男主角。既然蒙恩师如此厚待,姜大卫又怎能不尽表孝心?相比之下,李修贤则堪称最被张彻冷落的弟子,他17岁即被张导演带入电影圈,后来更因主演,成为“张家班”第二代弟子中的一员。但之后李修贤就再没有得到张彻重用,拍之前,他仅出演过张彻的(饰欧阳克)和(饰出场即死的快手)寥寥两三部戏而已。 
   对于李修贤在影坛的事业发展,张彻自然心中有数,他曾讲道:“李修贤虽由我引进电影界,但并未在我手中走红;他拍警匪片知名,是他自己闯出来的成绩,我不能掠美。”而影坛达人蔡澜则直言不讳:“契仔之中,最有心,最孝顺,为张彻做最多事的是李修贤,但是张彻生前对他最不疼爱。李修贤在影坛中有今天的地位,张彻没有帮过忙,都是他自己建立的。”
   其实在张彻这班弟子当中,李修贤纵使不是最出的,却是对香港电影业贡献最多的一个。他以大红,勇夺台湾金马、香港金像双料影帝,成为80年代香港警匪片代表人物。1987年,李修贤成立“万能”影业公司,迄今已摄制影片数十部,其中多是警匪战及犯罪实录题材,不乏深受欢迎的精品佳作。更难能可贵的是,李修贤也和恩师张彻一样,喜做伯乐提拔新人,如成奎安、黄秋生、周星驰、黄柏文、关宝慧、周文健、张家辉等人都经他挖掘或者捧红。1989年拍时,李修贤倾尽“万能”人力,周星驰、成奎安、黄柏文参加演出——如果从李Sir那里论资排辈,那么周星驰应该算做张彻的再传弟子。
   对于李修贤提携之恩,周星驰至少口头上一直表示感激。
   1988年他被李修贤选中,虽然一出道即以电影处女作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但在很多人(甚至包括他自己)
   看来,那不过是一时幸运而已。之后,李修贤安排周星驰在里饰演冲动愚忠的黑帮小弟。
   而在姜大卫、陈观泰一班
   老将的映衬下,尚是毛头小子的他与张彻世侄倪震(倪匡之子)戏
   份吃重,抢去不少风头。不久,周星驰又被李Sir力捧,担纲中的卧底警探,俨然警匪黑帮片的一代新星。
   一飞冲天后,他随即被永盛公司罗致,乘胜追击,再创票房神话,成功奠定这位谐星新贵的影坛地位。
   一朝走红,便会片约如潮,周星驰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若李修贤有召,自当奉命效力。李修贤见徒弟靠无厘头喜剧大受欢迎,便他为“万能”拍一部贺岁喜剧。该片题材不再是警匪黑帮,讲述乡下功夫小子进城,洋相笑料百处之余,最终用桌球击败对手,扬名立腕的故事。乍看之下,的情节似乎是传统套路、无甚新意,但由于搞笑方面由得周星驰和他在无线时期的好搭档李力持发挥,以至令本片充斥着“无厘头”的夸张笑料,尽显星爷的喜剧才
周星驰影片华。
   自1991年农历新年公映至落画共收2300万港币,是“万能”迄今票房最高的一部影片。赚得盆满钵盈的李修贤自当趁热打铁,同年与麦嘉联合摄制了喜剧片。该片虽然仍打周星驰这张王牌,但因沿袭了80年代盛行的老千骗财片路数,星爷的“无厘头”固然精彩,却难免淹没在麦嘉风格的戏结构中。 
   之后,由于李修贤与周星驰再无合作,当时不少人猜测这对师徒交恶。更有甚者,1993年,周星驰拍时念了一句“李修缘,我杀你全家”(李修缘其实是济公的俗家真名)的台词,居然被好事之人歪解成恶毒攻击李修贤!而对于周星驰与李修贤来说,即便他们的关系被外界描写得相当紧张,却一直未见两人出来澄清,自然惹人生疑。
   纵然旁人对“修哥”与“星爷”的关系妄加揣测、牵强附会,却也道出了些许玄机。事实上,在拍和时,两人之间已经“暗流汹涌”。因为1991年周星驰的片酬就飙升到几百万港币,但到李修贤这里却仍按以前的几十万标准支付——碍于提拔之恩,周星驰不能计较,但外面片约纷至沓来,有人甚至开了一部电影上千万的天价,又怎能拒绝?还有一点就是李修贤电影制作的类型路数、风格手法均与周星驰不符,难不成总让周星驰去演中的黑帮小弟角吧? 
   或许正因为利字当头、道不同谋,李修贤后来屡次周星驰合作,都被他诈傻扮懵打发,最终让素来尊师重道的修哥大为光火,忍不住直言“周星驰发达后不认人”——那是1999年,之前几个月,周星驰刚跟另一位引他入电影界的“伯乐”万梓良传出不和。原来他拍万梓良客串,结果万大哥却黯然离开剧组,据说是“受不了。。。。。。” 
   2002年,周星驰凭喜获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七项大奖,上台领奖致辞时,不忘感谢李修贤带他第一次走上银幕。那一年,张彻逝世,又是李修贤和姜大卫牵头张罗丧事,再次惹得老辈影人蔡澜慨叹修哥懂事孝顺。
   2004年底,公映,兼编、导、演于一身的周星驰声称“张彻是我的灵感来源”。当周星驰在创作上“认祖归宗”时,我们似乎也不该忘记,如果从李修贤那里论起辈份,周星驰大可尊张彻一声“师爷”。 
   如今的周星驰已然功成名就,连大哥洪金宝都要叫一声“星爷”的待遇,足以证明其江湖地位。而星爷有能力也乐于提拔新人,并和“张家班”、“李家班”那样,有了自
   己的“周家班”,有了关于班底成员“厚此薄彼”或“感恩报答”的诸多轶闻——历史总是惊人
的相似,让人浮想联翩。真希望有一天,星爷和修哥能再叙旧谊恩义,相信到那时星爷在人际方面的所感所受,会与自己的伯乐产生共鸣罢?
   篇二:吴孟达的故事:最佳“绿叶”吴孟达的浪子人生
   学习不上道学戏有天赋
   吴孟达原籍大陆,1951年出生在福建省厦门市城郊。水田、水牛、水井、水乡是他儿时清楚的记忆。
   吴孟达家有七口人,吴孟达是这个家庭的老幺。全家上有老下有小,全靠父亲一个人出去挣钱养活全家,这个不苟言笑的汉子要是病倒三五天,家人就得向别人借钱讨生活。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就算吴孟达这个被祖上视为传宗接代的宝贝,从小穿的都是补丁摞补丁的衣裤。一双硬梆梆的凉鞋,吴孟达穿了三四年,直到坏得不能穿了还不舍得扔。
   都说逆境出人才,家人也都指望着吴孟达能用文化知识改变贫苦落后的家境。哪曾想长着四方脑壳的吴孟达走进教室就迷糊,看见黑板和课本便头晕眼花,上学不舒服,整个不是块念书的科。老师提问答不上来,他就胡诌八扯一通,搞得大家哈哈笑;完不成家庭作业,他
就乱编理由带撒谎,或者干脆宁愿受罚。为学习的事,他在办公室不知挨了多少回批评,老师公开讲:这个孩子念书不上路。为学习的事,他在家里也挨骂挨打过,父亲仰天长叹:儿啊,你可不能走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