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拍片为例
李燕
文学与新闻学院 汉语言文学 07208026
【摘要】: 香港电影是华语电影的一朵奇葩。97香港回归,政策环境的改良和市场的扩大,合拍片成为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的主流。但是,在取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合拍片在学术界乃至社会引发了许多质疑。概括其问题:本土特流失,电影主题开始远离生活,追求崇高宏大,身份的迷失等问题。市场困境:粗制滥造,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审美疲劳,造成市场极大萎缩;;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矛盾;盲目追求内地广大市场的经济利益,水土不服。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议态度上:求同存异;政策上:出台政策鼓励中小成本港产片的发展,适当放宽审查限制;推广上:创办香港电影文化周。
【关键字】:香港电影 合拍片 市场困境 未来出路
香港电影一直以来在华语电影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华语电影的一朵奇葩。香港曾有“东方好莱坞”之称。在香港电影的辉煌时代,在这个仅有几千万人的弹丸之地,电影产量仅次于美国,输出量位居世界第三。香港电影不仅向世界展示了魅力非凡的中华文化,占领了当时亚洲票房的制高点,更受到西方观众赏识。而对于当时刚经历文化扫荡,感到无所适从的人来说,它更是一次文化启蒙。香港电影成为了一代人记忆深处一抹响亮的彩,给了娱乐生活形式单一的一代人最初的快乐。
九十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路。影片粗制滥造,产量锐减,出口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让香港电影举步维艰。随着九七香港回归,政治环境巨变,也给香港人的心理造成里一定冲击。九八年亚洲金融风暴,SARS等让香港电影遭受巨大冲击。
但是这又给了香港电影另一次契机。九七后,香港正式回归中国,从此,香港便有了中国政府这个有力依靠。国家也出台了有力的政策:如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内地院线制的建立等,给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内地十三亿人口的巨大潜力市场,也为香港电影的复苏提供了有力保障。合拍片成为整个华语电影的主流,并在票房成绩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撇开这些令人眩晕的光彩,我们也听到许多质疑的声音。近年来,香港电影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有许多资深电影人感到深深的忧虑,甚至有人断言“香港电影已死”。 97回归在许多香港人的心中乃是“97大限”,死期一般。在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时候,港人以中华民族为根,而且外国殖民统治也激发了许多香港人的民族自尊。但是英国告别香港,就引发了不少港人的“恐共症”和“厌中情绪”,担心失去原有的自由、开明、先进等优越性。“97大限”引发的移民潮正是这一情绪的有力例证。回归前,香港以中华自诩,但是回归后,最能代表中国的是内地,不是香港。1997年香港回归后,港片的中华特不增反减,整个影坛迷失衰落,一度引起电影人的极度慌张。香港便处在了不中不西的尴尬位置。
面对这些质疑以及这些质疑背后香港电影表现出来的问题,谋求香港电影的长远健康发展成为我们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一、近年来合片拍片取得的成就
这些年来,随着政策环境的优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院线制的建立,电影市场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合拍片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从先前的发展低谷走出,成为了两岸三地电影产业发展的支柱。而内地与香港电影的合作,也从简单的以香港电影进
军内地为主,到两地在市场、技术、人力、资本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有效地抵御了好莱坞大片的强力冲击。为国产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促进了国内票房和国产电影市场的繁荣
在香港回归初期,内地香港电影合拍片其实还处于冰冻期。1997年香港到内地申请合拍立项18部,而完成的合拍片只有9部;1998年两地合拍影片8部;1999年12部;2000年7部;2001年6部。这段时间的电影界一片萧条。这时候的电影票房市场也不景气,香港电影还在困顿中与内地电影磨合,曲折前进。
新世纪以来,电影市场开始因为合拍片的逐渐成熟而日趋活跃。2001年,李安的《卧虎藏龙》,虽然在内地只收1400多万元,但因荣获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而扬名海内外。2002年8月,杨紫琼的《天脉传奇》在内地市场取得2800多万元票房的成绩,震惊香港业界;同年底张艺谋的《英雄》更是借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的人气斩获2.53亿元票房,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7项大奖,并成为首部在北美市场大规模上映的中国内地导演执导影片。从2004年起,每年都有《功夫》、《无极》、《霍元甲》、《投名状》、《长江七号》等多部票房过亿元的合拍大片支撑贺岁档期,使每年的贺岁档成为一年中最火暴的成熟档期。
2008年国产过亿影片有八部,内地和香港合拍的《赤壁》、《画皮》,分别进账3.2亿多元和2.3亿多元。2009年全年累计有《建国大业》、《十月围城》等12部国产合拍影片突破亿元票房。2010年《叶问2宗师传奇 》、《大兵小将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分别以2.3亿、1.6亿和1.4亿仅次于《唐山大地震》的6.6亿,而国产票房前十名均过亿。2011年的贺岁档票房也是喜人,而上映的电影百分之九十都是合拍片,其中以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表现最为抢眼,斩获得7.24亿的最终票房,刷新了国产电影的票房记录。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12月起至2011年2月17日元宵节结束,2010年-2011年中国电影贺岁档总票房近30亿元,尽管较去年同期32亿的总票房稍有差距,但今年共有12部影片票房过亿(去年仅8部),国产片占据了9席,其中《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赵氏孤儿》《新少林寺》四部影片票房就超过15亿,一扫去年《阿凡达》独霸贺岁档的“阴霾”,同时还出现了国产大片票房新纪录、情人节当天创下近1亿票房奇迹等喜人成绩。
在2003年前,内地电影年票房多年在8-10亿元中徘徊不前;从2003年开始,票房平均每年以超过25%的幅度高速增长,2008年增幅更是超过了30%,较之2007年增长了10.14亿元。200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超过33亿元,媒体用“井喷”来形容。.2008年票房已达到43亿,2009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元,2010年总票房为101.72亿元,其中国产片票房57.34亿
元,超过进口大片。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累计有17部国产影片超亿元票房。而合拍片占有很大比例的国产影片在与外国进口大片的市场份额争夺战中,国产影片票房从2003年开始,连续7年超越了进口影片。
(二)、 合拍片在艺术上的成就
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片除了对电影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外,也促进了中国电影在艺术上的进步。
第六代导演的边缘坚持以及新世纪以后他们现实关注,融合艺术与商业的努力,中国电影呈现出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文化景观。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深度合作,促进了内地电影类型的多元化,创作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既有主旋律影片,也有艺术造诣较深的艺术影片,还有在海内外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商业类型片,从不同角度讴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其中主旋律影片的创作,吸收了类型片的商业元素,努力提高视听效果,摒弃了平白的说教和概念化创作手法,达到了新的电影艺术高峰。这些影片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开辟了国产影片的新境界,满足了观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如《叶问》作为主旋律影片,就集合了内地、香港
、台湾精良的制作队伍和优秀的演艺人员,以全新的拍摄手法拍摄,一箭就取得了主旋律宣传、观众口碑和商业利益的三雕。合拍的商业大片近年来除了在市场上风生水起、如鱼得水外,在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全新的叙事手法、拍摄角度、审美倾向给华语电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获得了国际肯定。中国式大片开始快速成长并日趋成熟。
此外,合拍片也加快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脚步。近年来,合拍片屡获世界大奖。也为中国电影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巨星。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获美国奥斯卡10项提名,并拿下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创华语片多项纪录。在这部影片中脱颖而出的内地演员章子怡,后来又凭借《英雄》、《2046》等片也逐渐跻身国际女星行列。其实,借助和香港电影人合作走向国际的不仅仅是章子怡一人,张艺谋联手李连杰、张曼玉、梁朝伟打造的《英雄》在国内外票房突出,连创佳绩,之后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依然不负众望。成龙和威尔史密斯的《功夫梦》更是勇夺北美票房的周冠军。近期由内地导演李玉导演的《观音山》也勇夺东京电影节双料桂冠的,最近又入围第13届法国杜维尔电影节。
香港电影融合在华语大电影的概念中,以其充满动感和活力的人才、创意,融合内地电影丰
富的资源,从而在艺术和市场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取得了更高的成就。所以,华语电影要想在世界电影中分得一杯羹,甚至屹立于世界电影的高峰,此间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的合作,与子携手,生死契阔。
二.转型中的困顿表征
近年来国产影片票房的不断增长,带动了香港电影工业的复兴。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拍片,内地与香港之间,电影公司、导演、演员乃至技术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合作。票房不断创新高,越来越多的导演跻身亿元俱乐部,演员的片酬也近乎天价。在这种种繁荣的景象背后,许多电影人乃至观众都发现香港电影的味道变了。在这种“繁荣”之下,也隐藏着许多问题。周星驰影片
香港著名电影人、导演文隽,也是曾经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把回归十年后的香港电影总结为“八得八失”:得到内地市场,失去本土阵地;得到国际名誉,失去“香港”品牌;得到新媒介做平台,失去传统电影票房;得到政府高度关注,失去投资者信心;得到学院生力军,失去行内接班人;得到大中华文化的融合,是去香港独有的特;得到愈来愈多的颁奖礼,失去观众的关注和民心;得到免疫力,失去抵抗力。
香港著名电影评论人列孚也不断提到港片港味儿的缺失,他指出“不论是内地观众还是香港观众都认为,港片(泛指以香港影人为主的合拍片)港味不足,难再有像以前港片那样吸引观众了。”“事实上,近年来,香港各种舆论批评:香港电影已然没有了本身特,香港味道淡薄了。”
美国学者大卫*伯德威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一书里曾说:“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当年的辱骂,竟变成今天的荣誉标志。”这句话不难看出对黄金时期香港电影的缅怀。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社会各界对香港电影的缅怀和忧虑。香港电影在华语电影中的地位也岌岌可危。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香港电影面临的困境。
(一)、本土特流失:港式喜剧消亡、道义无存、伦理关系解构。
香港电影最为鲜亮的便是它的本土特。无厘头喜剧、黑帮警匪片、温情贺岁片、僵尸系列等类型电影充满了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更使香港电影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近年来风靡亚洲的韩剧、日剧,其唯美的画面,感人的剧情俘虏了一大批年轻人。而我们也可以在画面中时不时的看到诸如周润发、刘德华等人的海报贴在主人公卧室耀眼的位置。但这些海报
中人物的造型却都是来自于诸如《英雄本》等经典港片。但是近年来随着合拍影片数量的迅速增加, 这些电影中那些熟悉的香港标志们越来越少,甚至趋于消失。即使是熟悉的那些导演、那些明星,都没有以前的香港电影那种酣畅淋漓、原滋原味了。现在就例举几个颇具“港味”的合拍片来看看。
1、无厘头喜剧的弱化和转型
无厘头文化应属于后现代文化之一脉,及时行乐,无深度表现、破坏秩序、离析正统等等,无不可以在无厘头电影中读出。无厘头的语言或行为实质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透过其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
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相信大家不会感到陌生。经典的代表作有《唐伯虎点秋香》、《九品芝麻官》、《大话西游》等,特别是《大话西游》中至尊宝对紫霞仙子的那一段“爱你一万年”的表演,让一代人刻骨铭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