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中几个次要人物形象探析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爪牙康大叔,告密者夏三爷,以及勤劳、善良但又迷信、愚昧、麻木的华老栓夫妇,他们的形象早有定论。但,小说中的几个次要人物如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的形象却相当模糊,甚至被忽视。人教版教学用书中,仅以世故圆滑,游手好闲,麻木三个词语来分别概括他们的形象,笔者认为是不够的。那么,鲁迅先生刻画的这三个人物的形象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是代表着当时社会中不同年龄层次及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均对辛亥革命的不理解,不支持,他们的愚昧导致了革命者的悲哀,起到突出小说主旨的作用。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人物往往不多,刻画人物也向来是廖廖数笔,惜墨如金,但无不准确、生动,入木三分。这三个小人物其貌不扬,言行不多,甚至连姓氏也没有,先生仅以其外部特征为之命名却别有深意。笔者现将自己的一点浅见嗦如后,与方家商榷。
花白胡子。胡子已花白,足以证明其年龄大。按常理说,年龄大,见的世事就多,看问题应比年轻人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准,看得透。他又深受封建制度的压榨和摧残,对封建制度,现实社会应该是不满的,应该是能够接受辛亥革命的政
治主张的,应该认为这个不公平的世道是该“革一革”的,
然而,他丝毫没有这样的想法。在《药》中,先生让他在老栓的茶馆里跟不同的人说过几句话,他均以讨好的话语去迎合他人,在其世故圆滑的表象下,暗示的是他代表着当时社会
中年龄大的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不理解,不支持,是一
个体形象的代表。
二十多的人。二十多岁足以证明其年轻。这个年龄,应该是血气方刚,充满朝气,充满好奇,充满理想,充满希望的。应该是接受新生事物快,对辛亥革命应该是理解支持的,有
客人吃了药日了几个小时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冲动的。然而,他不但没有年轻人该有的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的冲动,反而整天游手好闲,泡在茶馆
里浪费时光。当他听到康大叔讲夏瑜在牢中劝牢头造反
时,“很现出气愤模样”地说,“阿呀,那还了得”。再听到夏瑜说阿义可怜时,他恍然大悟地说“发了疯了”。他恍然大悟,其实什么也没悟到。二十多岁的人实质上是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不觉悟的年轻人的体形象。
驼背五少爷。驼背是外部特征,五少爷暗示其身世。他应该是一个在封建社会里没落了的世族子弟,他的身上仍依稀有着世族子弟的影子:“这个人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来
得最早,去得最迟”,提笼架鸟,泡茶馆,家道中落,却不忘少爷的身份。其家庭因某种原因而终至没落,这本身就能说明封建制度的残酷性,他应该恨这个制度,但他压根没有想到
过恨,反而称赞阿义的拳棒,嘲讽夏瑜“疯了”。这一形象实质上是代表着当时社会中没落了的,已经沦为平民的这一特殊的阶层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不理解,不支持。
一言以蔽之,这三个人物,实际上代表着当时社会中不同年龄层次及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他们的愚昧、麻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也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的愚昧才导致了革命者的悲哀,也从侧面揭示了辛亥革命脱离众以至失败的原因。小说的主旨也因此更加深刻,鲜明。
黄志刚,教师,现居湖北大悟。